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7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 篇1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敘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二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匯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裡。最後叫同學們開啟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
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
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透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說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最佳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反思 篇2
《晚風》是一首富有田園風格的歌曲。歌曲以“ 晚風” 為題材,生動的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象。“ 夕陽的晚上” 、“ 樹叢中夜鶯的歌唱” 等等,抒發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我覺得這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指導學生用和諧的聲音,有感情地唱好二聲部合唱,對於剛上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唱好二聲部是有一定困難的。有的學生音準都很難把握,更別說是二個聲部的歌曲了,我想只要能讓他們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營造一種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培養他們感受歌曲的能力即可。
首先讓學生唱熟兩個聲部,我根據這首歌曲旋律特有的規律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區別,從而唱準旋律,使學生把握旋律更深入。然後再讓學生在我的指揮下逐個樂句的進行兩個聲部的合唱練習,讓合唱難度減小化,讓學生興趣、信心增大化。這樣學生在一個比較緩和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了。
教學反思 篇3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匯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透過看課文動畫,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後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時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學習松鼠外形的美麗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如果能夠對照松鼠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它的外形的美麗可愛,可能會效果更佳。在學習松鼠是怎樣活動的內容時透過觀看了松鼠活動情景的動畫,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了松鼠的可愛。在學習松鼠搭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表示順序的詞,鼓勵學生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透過複述塔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口鬥表達那能力。學習最後一段時,讓學生自讀自悟。我問: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把知道的踴躍表達,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最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總之,我覺得還有許多不到之處,比如抓重點詞語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學生回答完問題應該注意適當的引導。如果讓學生課前再蒐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許效果會更佳。
教學反思 篇4
當《跳水》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都認為船長的做法正確,這時一個學生的發言卻引發了一段議論:有的學生認為船長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為課文圖上畫的橫木,它並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沒有跳到水裡,而是跳到甲板上,那麼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對呀,孩子又沒有經過訓練,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不裡呢”
我沒有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考慮,一時不知從何著手引導學生理解艦長的做法的正確性。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種訓練應該如何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時機,創造性地把握教材。
學生在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時,我最初的想法是跳過去,留作課後作業,讓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好的辦法幫助孩子脫險。可進而又想,這不正是一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好時機嗎?所以我抓住教學時機,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圍繞這個論題各抒己見。學生說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創造訓練的一個過程。接著透過討論,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辦法之後,“船長強逼兒子跳水”這一辦法才顯出其現實的可行性,這是思維的集中,即符合思維,由此進一步理解船長的果敢精神。這時,再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孩子千鈞一髮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著,能及時想出“跳水”的辦法來?這樣的分析綜合,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初步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透過教學反思,我得到這樣的啟示,符合思維與發散思維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
教學反思 篇5
現在的學生很多都不喜歡古詩文,或者說根本就不喜歡古典閱讀,這樣下去,便會導致淺薄和輕浮,另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真正進入文化層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難度,所以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動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詩詞教學,教會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關鍵。我這節課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很不錯,其中我覺得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我學習。
一、教學設計簡約不簡單
從課始的音樂《一剪梅》的匯入到了解所學過的一些詞牌的由來,從回顧學習詩詞的三讀法到小結理解詞句意思的幾種方法,從檢查詞義的理解到朗讀指導,從指導讀到帶領悟,這一些教學環節貌似簡約,實不簡單,時時處處都在緊扣教學目標,紮紮實實地在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體現出我巧妙靈活,簡練明快的教學風格。
二、注重朗讀,凸顯詩詞教學的語文味
在本課中,我採用讀的方法很多:讀得字正腔圓,句句通順;讀得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讀得意味深長,聲聲含情。在讀的過程當中,不僅教學生做到眼中有景,還要求學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闋詞的意境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自己範讀並問學生:“說說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你的朗讀來將你眼中,心中的景緻表現出來。本節課讀的次數、形式也很多,有個別讀,齊讀,師範讀,師生合作讀。老師的範讀也給孩子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配樂貫穿課堂,使學生朗讀詩詞更有感情,創設的情境非常好,幾個梯度下來,學生已經把這首古詞讀得餘韻悠長了。學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讀之中實現了由讀準到讀通到讀出韻味再到讀出感覺的層層遞進。不難看出學生的朗讀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課堂的語文味十分濃厚。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語文工具性目標落實地紮實而有序。既有朗讀方法的細緻指導,如:音調的問題,語速的問題,邊讀邊想象等,還有學習詩詞的方法指導。我在指導學生二次閱讀時問道:“怎樣才能達到讀得抑揚頓挫的境界呢?”接著就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理解詩詞的方法,並在接下里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學以致用。
四、注重積累拓展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下闋詞中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的鬥志、豁達的胸懷,更多的瞭解蘇軾的豪放,我還出示了的蘇軾和其他詩人一些代表這種人生態度的詩句,如《卜算子》《念奴嬌 赤壁懷古》《龜雖壽》《將進酒》等,這些詩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更為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詩詞世界奠定了基礎。
總之,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對這堂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在最後的引讀昇華主題這個環節處理得不好,教師的語言鋪墊不到位,事先設計好的沒完成。學生的情緒沒有帶動起來,導致課堂上的氛圍沒有達到高潮。再者時間的分配不夠科學,前面的匯入課題花時間過多,教師在導學過程中的語言也較繁瑣,浪費了一些時間,導致檢測、仿寫這一環節沒有得到落實。
教學反思 篇6
透過這節的教學,我明白了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再設計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根據所教內容特點出發,深入的分析樂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圍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環節。
《夏夜》這首歌曲主要是兩種演唱聲音的對比,同時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整段的二聲部演唱,因為並沒先從教唱歌曲下手,而是透過多種體驗方式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同時瞭解旋律中的變化,感受歌曲。再教唱歌曲中,學生果然因為前面的環節效果很好。二聲部學唱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放手,多讓學生參與演唱,出現問題及時解決。但是本節課在教學中我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前面第一次邊聽歌曲邊劃旋律線時,應該多一遍讓學生邊看著圖譜邊劃的,其次是在演唱歌曲中講到的難點部分,我的方法還不夠兒童化、形象化。
總之,透過這節課我明白了教學一定是基於學生本身出發,一切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前提,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輕鬆的積累音樂素養是老師需要下工夫研究的首要任務。
教學反思 篇7
優點: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參與的氛圍非常的好,對於老師的回應也非常的強烈,說出了很多很好的答案。在孩子們的創編過程中,說得也非常的不錯,說到了小水滴、小草、小花。
不足之處:
1.教具的準備: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具的準備是非常的重要的,能讓孩子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而這個活動中缺少了教具。整個活動就光讓孩子們說顯得非常的空洞,所以導致大多數的孩子在最後還是沒有把這麼簡單的詩歌學會。
2.沒有把握重難點:在這首詩歌裡有重點與難點“不管我到什麼地方,您總是給我溫暖”沒有讓孩子們正確的領略到太陽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這裡就涉及到了課。就像詩歌中“讓露珠晶瑩”,孩子們對於晶瑩這個詞,孩子們理解了嗎?而顯然孩子們對於這首詩歌理解得還是特別的清楚。像這樣的詞教師應該要拿出來讓孩子們理解這個詞。
3.環節之間缺少遞進關係:整個活動中有三個環節,而這三個環節只是讓孩子們一遍遍的回答教師的問題“詩歌中你聽到了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感謝太陽”而缺少層層遞進的東西,一個環節與環節之間應該要讓孩子們學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一遍遍的複述。
4.創編過程:在創編過程中孩子們幾乎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孩子們說得非常的多,創編的也非常的多,但就是因為教師在提煉的時候沒有按照句式來進行講述,所以導致孩子們也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如果孩子們在說出來的時候,教師及時地用詩歌裡的去說,那麼慢慢地孩子們也會跟著教師來進行講述,這樣就能使孩子們學到了真正的創編。
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教授物件是二年級學生,他們活潑好動,跟唱能力強,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很高,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欲。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體會: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使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環境,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上課時我讓孩子們走進事先創設好的情境中,告訴他們黃鸝鳥向他們發出了邀請,激發他們學習歌曲的興趣。二、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演唱、創作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過程,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現出真情實感的,只有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三、注重以合作為途徑,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能力,大膽主動的表現作品。引導學生大膽創造,在創編活動中,同學們共同承擔小組合作的成功和失敗,享受集體創作的榮譽和歡樂。四、與體育整合,將孩子愛玩的天性在音樂課中也釋放出來,並在音樂課中鍛鍊身體,體驗體育鍛煉的快樂。
教學反思 篇9
九年級教材上的化學用語是中招考試的重點,也是難點。它包括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離子符號,化合價符號等內容。有人形象地把它稱謂第二門外語。這些內容又恰好都集中在第四單元。學生一下子接觸一連串的化學符號,難度有點大。每年在講這些內容時我下了很大功夫,讓學生背、記、默寫。但是學生記起來仍然感覺困難。而且考試出錯機率也較大。近兩年來,我採用了分散難點,強化重點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堂緒言課上涉及到了物質的組成,我就簡單介紹物質組成的基本成分是元素。然後拓展開來,說“鐵”是由鐵元素組成的。“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就這樣讓學生記幾個元素符號,連續一週學生能把主要的元素符號記住,以後可以不間斷提問鞏固。從第二單元開始,講空氣、氧氣時,也分散讓學生記氧氣、氮氣、氫氣、碳、硫、鎂等物質的化學式及化學反應的化學式表示式。以後的每堂課在提問基本知識的同時,把化學式也連帶提問。這樣學生就無意識記住了好多重要物質的化學式。講第三單元時,把原子符號、離子符號也分散講解,並讓學生強化記憶。這樣就把第四單元的重難點分散到前四個單元中。學生記起來也感覺輕鬆,並且天天強調,堂堂提問,學生也記的牢固。等到學第四單元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好多化學用語了,這樣他們並不感覺難了,學起來也興趣盎然。
這種方法我覺得比較得心應手,但是也不能粗心大意,如果不落實學生背默,只課堂上強調還是無濟於事。這次月考前,我就忽略了
化學式的複習,誤認為他們掌握的好,結果這部分失分也比較多。化學用語比較空洞抽象,學生容易記憶也容易忘記,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多次重複記憶。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帶著激情上課,帶著溫情落實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的更好。
教學反思 篇10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本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介紹了此處是一個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學生透過學習古詩可初步體驗到詩中精彩的語言,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語言的凝練之美,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透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圖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自己比較好的做法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麼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學生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後,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著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透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覆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採用表演背的方法,對於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理解東南西北方位時需要加以練習就更好了,這樣到運用的時候才會比較熟練。
2.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著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如果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就會達到預先的目的。
教學反思 篇11
《太陽》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有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勵展示,激發興趣
上課之前,我提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增加對太陽的瞭解。上課時,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太陽的資料,學生都急於想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學習積極性很快調動了起來。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這一環節設定,意在理清文章條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名分節讀課文,糾正讀音,並說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緊接著讓學生思考課文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特點的?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的?透過交流,學生對課文的條理一目瞭然。
三、瞭解特點,領悟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因此,第1-3自然段的學習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我採用自學、合作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1-3自然段,看看課文寫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是怎樣把太陽的這些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然後在同座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句讀、體會,學生不僅對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理解的非常透徹,而且也知道了透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來進行具體說明的好處。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四、課後鞏固,實踐寫作
在教學中我發現同學們對讀書的認識不夠,認為讀書就是單純的朗讀,就是讀對字音,而不能在讀的基礎上讀懂作者寫作的意圖,重點,這樣的讀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機械的讀。以後的教學中,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在朗讀指導和訓練到位方面應該再強化一些。
教學反思 篇12
《家有喜事》,習俗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的積累與沉澱。古人道:安居樂業。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樂業。千百年來,無論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還是不同時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家常重要的喜事。
由於是喜事,所以,在辦喜事時就會有許多習俗,但是這些習俗又因地區、民族、時期的差異而不同。家庭中的喜事有很多,如搬新居、迎新娘、祝壽等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人們的喜慶習俗也有所不同。農村蓋新房的習俗有:一般蓋磚瓦、混凝土房;對於新房上頂非常重視,不僅要隆重的宴請蓋新房的師傅們,在新房上樑時,還要燃放鞭炮、禮炮等等。那麼搬新房的習俗有:親戚好友帶禮物前去祝賀,搬新房時鳴放鞭炮等等。透過提問少數民族蓋新房、搬新居有哪些習俗嗎?先讓學生們讀課本上的資料,傣家人搬新房,雲南傣家人習慣住竹樓,現在有的雖已改住木結構的建築,但是建築的形狀不變,所以還稱竹樓。傣家人對竹樓的建設非常重視,把它作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還有哪些喜事呢?可以給學生補充:“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這是人間的四大喜事。在《迎新娘》這一節,透過圖圖相連,從內容看,貫穿著一條主線,即時代在不斷前進,婚慶習俗與方式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從畫面內容上來說,早期婚慶習俗比較簡單,也比較古老,延用抬轎的方式迎新娘;後期迎新娘用的工具改為交通工具——拖拉機,從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牆頭上的玉米可以折射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大的變化,真是“五穀豐登糧滿倉”,呈現在一種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世紀之交的婚禮改變過去,更趨於文明節儉,體現了新世紀新人的精神風貌。勸喜酒的行為更為文明,一改過去強迫鬧房為文明敬酒,同樣不失其鬧意。像如:草坪婚禮: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氣爽的季節,新郎、新娘在郊外或戶外的草坪上和親朋好友共進野餐。氣氛歡樂,形式活潑。簡易酒會婚禮:新郎、新娘和家人略備幾桌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大家在席間親切交談,期間舉辦一些小型活動,簡樸而不失熱鬧。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積極踴躍回答問題,集思廣益。
教學反思 篇13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透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麼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歡幹什麼呢?在這裡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匯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為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採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裡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換偏旁、編順口溜、藉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說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
之所以把“惜”作為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一行詩描寫一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透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瞭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裡,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為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說一說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說“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說“我在和荷葉說悄悄話”,有的說“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說“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為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一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讚歎,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一,應該讓形式再多樣一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透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一個問題第一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儘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一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教學反思 篇14
案例
課堂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黎族歌舞音樂時,沒有像大多數老師那樣站在前面講解或運用表情、手勢進行提示,而是靜靜地坐在學生中間,同學生一起聆聽。此時,課堂和舞臺上的畫面顯得那樣的和諧,那樣的美。
聆聽音樂,是音樂教學的常見形式和方法。然而,聆聽音樂時教師應該做什麼卻很值得研究和深思。通常,大多數教師都選擇講解音樂的方式,或是先聽後講。可是,細想一下,這種在當前音樂教學中尚被普遍運用著的方式,至少在兩個問題上同音樂課的審美體驗原則相悖,不符合音樂教學規律。其一,音樂是體育的藝術,因而,音樂學習需要要用體驗的方式,教師的講解無法代替學生對音樂本身的體驗。其二,審美需要良好的心境,體驗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集中。教師邊聽邊講的方式無疑是一種人為的干擾,只能分散和破壞學生的審美體驗。
因此,教師同學生坐在一起聆聽音樂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這不僅有益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傾聽與瞭解,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調整了師生關係,和諧了教學氣氛。因為,審美是離不開這些因素的。
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研究,正如文中所說:“審美需要良好的心境,體驗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中國音樂教育〉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是針對當時不少音樂教師上欣賞課時喜歡把音響和錄影同時播放的現象而言的。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不同反響,有跟前面的觀點一致的,也有持相反意見的,這部分人認為聆聽固然必要,但如果配上畫面,會有助於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把握。另外,學生不是專業性學習,其音樂水平有限,有畫面配音樂,他們對音樂的記憶程度也要深些,並不會影響音樂的完整性。
上面兩種意見,誰對誰非,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應根據欣賞樂曲的實際情況而定。當今時代是資訊化時代,自從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課堂以來,對課堂效益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把握多媒體使用的“度”,上須研究。
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夏》這一課的時候,我由高駢的《山亭夏日》匯入後,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夏的感情態度,找出直接表達這一感情的語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徵的語句。學生在誦讀後,探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描寫物件的對徵,收到了提綱挈領之效。
在研讀第二節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節劃出描寫的景物,並區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個季節的景物,說說為什麼寫另一個季節的景物。學生很快抓住了用對比描寫手法突出夏季熱烈的寫法,很輕鬆的化解難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圈出能體現熱烈氣氛的動詞,難度小,而且能進一步熟悉文字。然後,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反覆誦讀,試從修辭、人的感覺角度、用詞等角度體會文句的準確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既輕鬆,又有實效。有不少學生的發言很新穎,如有學生說以前讀的比喻都是把某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比喻卻用水由冷到沸騰的過程來比喻由春到夏的過程,非常貼切,而且“沸騰”還突出了夏“熱烈”的特徵,這正是這一節的主要意思。說得多好!
在教學第三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生命交替”。透過仔細賞析第五、第六兩句話,透過抓住“麥子剛剛割過”體會“收穫之已有”;透過品讀寫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衝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講解。
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季節”中的“黃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衝刺”的“衝刺”,體會“炎熱”與“熱烈”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習體會詞語的語境意義的解題技巧,既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又適應考試的要求。
但是這節課還不夠緊湊,方法還顯得有些單一。
教學反思 篇16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本文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本節課圍繞識字寫字和學習課文兩大環節進行了教學,這堂課總的來說,還不錯。準備非常充分:教具的製作非常用心;課堂調控得很好;師生互動很融洽;教學各個環節銜接得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方法多樣化;語言表達很清楚明瞭;板書設計很合理。尤其是生字的教學,很紮實,學生不但記住了字形,瞭解了字義,還會學會了正確書寫。學習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前兩次對話在閱讀、感悟方面學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次對話由於時間關係,處理的有點倉促,感覺不完美。課文拓展“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看到的、想到的。”學生回答的很單一,語言表達單一,語言表達不完整,需要長期積累。在指導閱讀上還存在一些欠缺,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經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教學中,沒有做到細緻的指導,整個課堂顯得有點失色。
教學反思 篇17
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參與性。本教案聯絡學生已有基礎知識,注重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傳授,又體現了學習方法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理解、學會,並在快樂中獲取地理知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環節設計不夠完美,沒有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活動量還是不夠。整體來說,還是圓滿的完成的本課的教學目標。
美中不足:因涉及的自主探究的話題和補充材料較多,學生思維活躍的同時較難以調控,因而時間調控得不夠好,有的環節還不深不透,當堂達成度不夠理想,所設計的檢測內容完成得匆忙。
教師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或許恰恰體現在一次次這樣的創造性勞動中、伴著收穫、欣喜、遺憾、沮喪、反思甚至是自我否定不斷前進。惟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才會發現問題,找準問題的癥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在反思中求得進步。
教學反思 篇18
記得溫xx曾在《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麼,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為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聖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
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是物理滬科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三節,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汽化兩種方式的瞭解主要來源於生活,科學性、系統性不夠。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從物態變化的角度理解汽化的兩種方式,知識更加全面和嚴謹。
透過如何使溼衣服快速變幹,將生活中的常識搬到課堂上,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即是“悟理””,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意識。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把實驗探究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發現和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科學的方法,並逐步形成一種善於質疑、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把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進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生活中的水的沸騰現象很明顯,本節課除了觀察水沸騰的現象,探究沸騰隨溫度變化的規律是實驗的主要目的。但實驗過程無法將水的沸騰資料實時展示給所有學生,所以充分利用影片展示水加熱至沸騰後,便於及時記錄資料,並用影象處理資料,規律的總結更形象,增強學生觀察和自主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篇20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採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後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後,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說一說,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著整合文字,縱向地深入文字。課並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願望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說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後面說一說,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充套件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假如你有一隻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麼呢?畫出你的願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佔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教學反思 篇21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區域性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為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教學反思 篇22
複數這一部分是在高二下學期學習的,高考的基本要求是:數的必要性,理解複數的有關概念。掌握複數的代數表示和幾何意義;複數代數形式的運演算法則,能進行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從自然數繫到複數系的擴充的基本思想。本著面向全體學生,鞏固基本知識,強化基本技巧為出法點。另一方面複數這一部分在高考中的難度相對比較低,在教學設計時,我選擇了常見的三種題型,進一步讓學生學習了複數的概念及有關定義、複數的運算和利用複數的幾何意義求最值。
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容量,我製作了PPT簡報,把例題事先製作好,然後再黑板上進行演算。然後還是由於時間有限沒有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先進行思考,使部分學生有拖著走的感覺。
在教學中,緊抓高考要求,對於一些較難而基本不考的題型可以不講;對於一些在計算化簡公式不要讓學生去記憶,學生負擔比較重,有些公式可以要用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計算;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思考;課後應該做好總結等等。
教學反思 篇23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透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字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裡,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並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教學反思 篇24
《山雨》這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是本課的重點。
由於時間緊,我在教學語言和板書注意“精”講,要使學生明白,還不能哆嗦,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出現精神分散現象。所以教學此課時,我首先提出問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然後,著重讓學生帶著以上問題去讀懂課文。板書也是突出以上問題設計的。最後,我還安排了仿寫,加強寫法的引導。這篇文章的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這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秀例文。我在教學中,賞讀課文後,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作者的>寫作技巧——善於透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寫作文。
教學反思 篇25
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
於是,在我的指導下,學生細細地品讀了課文,逐步瞭解了那裡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裡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
首先,閱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透過詞語“鬱鬱蔥蔥”“火紅”“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葉子的蔥翠、茂盛,花兒開得特別多,學生透過反覆的朗讀,感受石榴樹的形態美、色彩美。同時透過描寫花朵的形狀“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既形象又生動,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上講臺排列的方法,加深瞭解這種變化。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觀察的仔細。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
教學反思 篇26
課後,我對學生的小練筆進行批改時,發現全班學生的練筆寫得都不錯,不僅將月亮的特點說得很清楚,而且條理清晰。有的學生將“嫦娥奔月”這一傳說寫進了自己的練筆中,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還有一個學生在寫到月亮的體積時,不僅與地球進行了比較,還透過自己的演算,與太陽進行比較,更進一步說明了月亮的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得到了體現。從練筆的整體結構看,學生用詞很準確,在寫到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時,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這一傳說與月亮的實際資料過渡時用上了“確實”、“的確”等詞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透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態度由“厭學”變為“願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我還覺得將課文中的內容提煉為學生練筆的內容,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讀”與“寫”融會貫通,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 篇27
要想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歷史課,我覺得應該從多方面備課,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
首先,教師要做足課前準備,不僅要吃透課標、教材,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解設計,而且要對引入、設疑、組織討論、訓練、反饋、小結等各環節進行精心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提出預習提綱,佈置學生預習課本等;其次,要重視課堂匯入,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
可以透過故事、遊戲、懸念等方式使學生從上課前的自由狀態迅速轉向集中注意;再次,要精心組織討論、探究過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巧妙設計,精心組織,要使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識,發散思維,提高能力,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構建互動機制,還要控制過程,提高效率,要重點講解,精心引導,使討論、探討過程來訪而不散亂,小結應該多樣化,可以用教師小結、學生小姐、分組小姐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一節歷史課,需要我們課上、課下付出許多努力,這樣才能上一屆有效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