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1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透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然後再透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裡的水?

  師:為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裡,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說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裡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開啟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裡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說說透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定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匯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後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麼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佔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於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並不是在水中才會佔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佔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裡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定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麼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並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慾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後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透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採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步驟:(1)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中,作出新的探討。(2)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各種屬性或特徵中,找出本質的屬性或特徵,捨棄非本質的屬性或特徵。(3)由這些本質屬性或特徵,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課上,在教授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時,先讓學生跟著我說一些話“老師佔據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間”“粉筆佔據了粉筆盒的一部分空間”,先讓他們初步感受一下,然後讓學生模仿老師自己說一說類似的話,然後引出體積直接說出體積的概念。在教授容積的概念時,我也是先拿出兩個透明的立方體盒子,分別裝了24個和8個小立方體,讓他們說一說“這個正方體能夠容納24立方厘米體積。這個正方體能夠容納8立方厘米的體積”,然後比一比哪個容器容納的體積多,之後引出容積概念。當時我是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想讓他們能夠更加形象化的瞭解,其時體積的概念也好,容積的概念也罷,不但應聯絡生活實際,使這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同時還要能夠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加以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

  兒童的認知規律,一般來說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觀演示就是學生直接感知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環節。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老師動手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把西紅柿和橙子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透過觀察水面升高來理解西紅柿佔有空間,透過兩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來理解西紅柿和橙子佔有的空間有大有小,這樣的過程,學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體積的概念。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3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並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後,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後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這兩個物體所佔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透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後,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後教材又透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後,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絡,在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匯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匯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匯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 “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透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透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路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學生情緒飽滿,興趣濃厚,效果很好。課前活動本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桌椅和同學都佔據了空間,活動比較困難,雖然有人談到了活動不舒展,但多數學生 談感受時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課前的活動讓他們感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很溫暖。作為老師,我很慚愧,本來設計活動是為教學做鋪墊而安排的環節,卻讓孩子們如 此誇讚一番很是過意不去。現在想來,平時我們是多麼的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啊,一個不經意的做法就讓他們小小的心靈感到溫暖,我覺得我們確實不得不反思今後的 課堂內外,是不是除了可以關心孩子們學習之外,更應該多關注一下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呢?

  課中的活動如“觀魔術”、“摸同桌感受人佔有空 間”、“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證明物體形狀改變,體積未變”、“按要求搭一搭”、“數學小故事為店小二想辦法”等環節都讓孩子們 興奮,陶醉其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思維的火花,想出一個又一個很特別的解法,真是很讓人驚歎!

  比如:證明杯子容積大小的實驗辦法時,有的 同學想到了把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往另一個裡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位來了還是倒完之後另一個杯子不滿;有的同學往兩個杯子裡倒了同樣多的水,一個裡面放了 2個骰子水溢位來了,另一個裡面放了5個骰子水才溢位來,所以證明第二個杯子裝的水比較多;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把兩個杯子倒滿水,然後藉助第三個杯子,然後 看哪個裡面的水在第三個杯子裡的水面高得出結論。 在幫助店小二想辦法時,有的同學說把麵條挑出來;有的同學說換個大碗;有的同學說喝兩口湯;有的同學說蓋個蓋子;有的同學說用筷子挑起麵條……

  總之,好課必須是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石,以充分的實踐為主線,以教師的引導為航向,以目標的達成為結果,以能力的提高為終結的課。要讓節節課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師天天的修煉!

《體積與容積》數學教學反思5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下學期的內容。主要是透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透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裡所裝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觀地揭示容積的意義,知道容積和體積的聯絡。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分析烏鴉喝到水的原因。從動畫片中能直觀感受到瓶子裡的水並沒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佔有一定空間的。

  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透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透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自學質疑,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採用了“讓學生自學,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正確概念”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比較兩個容器哪個裝水多的情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中實驗的次數較多,實驗操作不很方便。我捨去了這個實驗而採用了自學的方法。透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在彙報過程中有個學生就首先提出了什麼是“容器”,我組織學生來幫他。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有個學生又提出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總之,我透過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聯絡,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