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教學反思

四年級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教學反思1

  我們的奇思妙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堂口語交際課。開展這堂口語交際課的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達自己所設計產品的特點功用,又能進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討“我們的奇思妙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堂口語交際課。開展這堂口語交際課的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達自己所設計產品的特點功用,又能進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討論。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口語交際課:

  一、創設和諧氛圍,進行快樂交際

  上課伊始我透過一個小物件的出示,猜猜它有什麼功用,使學生迴歸現實生活,為學生進行交際訓練創設愉快和諧的氛圍,為交際創設一個良好開端。為了讓學生說得自如,我力求以一個參與者投入到學生交流中去,並不斷鼓勵他們發言,讓學生交流起來會更加無拘無束,更加快樂。

  二、注重學生的交流合作

  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學生的說非常的關鍵,那其中就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為了讓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產廠商”這一環節,讓有相同想法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在交流傾聽的過程中,學生的設計得到了完善,學會了在交流中獲取資源的共享。

  整個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學生在介紹自己產品的過程中,他們的語言還未能有一個層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己的產品所具有的特點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說出來。在學生表述能力的指導上,我做得還不夠。另外,在學生分組交流討論這一環節上也存在商榷的地方。大範圍的分組討論,動作是否過大,在時間的安排上是否合理?

  口語交際靈活性較強,課堂上要把握的還有許多。我還將在此下大力度、大功夫,力求在今後的口語交際課中得以展示、提高和創新。

四年級教學反思2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絡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透過比較,透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匯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裡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在這一環節學生說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畫,有的想用折,對於學生的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課上沒有很好加以引導利用。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脫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並且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

  新課改、新教材給我們太多的驚奇和驚喜,開放的多邊互動的課堂生活也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意外事件,也因此常讓我們與遺憾相遇,因精彩欣喜。面對意外我們常因沒把握或沒有機會利用而遺憾,也常因創造的火花在意外中匯成精彩而欣喜。在課堂上,我總想要放縱我的學生,讓他們的思維鮮活靈動,讓他們自我表達,暢所欲言。因為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天性無邪的孩子,他們想說就說,也曾給我出了許多難題。編造了許多意外。

  面對這些意外,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擁有教學智慧,能充分的利用好課堂中生成的資源為教學所用。這樣才能是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學生。善於針對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的內容或方式方法,讓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獲。另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大膽地利用好教材外的資源,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所掌握的知識更是千差萬別。所以課堂就成了一個很大的資源庫。如果善於加以利用,這些活生生的資源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致。

  意外,是難題,更是驚喜,給我們帶來了遺憾,也成就了精彩。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我相信每堂課也都是一輪新的太陽,都有可能出現意外,它們是障礙,也是挑戰,更是教學中獨特的資源。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把握。這樣,意外,將使孩子放飛心靈,成就課堂獨特魅力。

四年級教學反思3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透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裡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 , 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 , 李 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 , 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為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字,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四年級教學反思4

  《電路出故障了》是一個學生經歷發現、推測、驗證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一開始四1班的課,是考慮讓學生自己去連線一個故障電路,但是結果發現有的小組的電路是沒有問題,這就讓我在後面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想到,可以用讓學生回憶一個簡單電路的連線,教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都看到一個連線沒有問題的故障電路。可是後來透過教研員老師的指導發現,學生不動手連線,他們不能完全參與到“發現”這個過程。而且由於是做了演示實驗,開始的時間用的比較少,導致後來的實驗在時間上比較松,實驗時間也比實驗實際需要的時間長了一些,整個課堂的安排不是很緊湊。

  電路檢測器的連線是透過教師講解,讓學生自己動手連線的。並且先讓學生說一說電路檢測器的使用方法,經過一個課件出示的問題:如果要檢測一根導線有沒有故障,我們該怎麼做?讓學生交流使用方法,學生在後面的檢測中就沒有出現使用方面的問題。

  科學實驗中注重的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要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還是不夠的。課後聽教研員老師的講評,說到在實驗中小組內不是每個學生都在參與,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方面還是存在問題的,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註意這方面的培養。

四年級教學反思5

  學生從上學就開始接觸乘法運算律,對乘法運算律積累了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乘法分配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運算教學時,採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決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出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位指導,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基於這種思想,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乘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乘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始終處於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與外化運用的認知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年級教學反思6

  《溫度與氣溫》這一堂課是小學科學四年級第一單元的內容。氣溫對於天氣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變化。氣溫可以用溫度計來測量。三年級時,我們已經用過了溫度計,瞭解了它的使用方法,並用溫度計測量過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在本課將進一步鞏固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的技能。同時明白,在同一時間裡,室內和室外的溫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溫度也不同,同一地點,一天中的溫度也在不斷變化。要研究氣溫的變化,首先要明確平時所說的氣溫是在什麼環境下測定的。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主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在本堂課中,我在複習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時,讓學生首先溫習三年級時學過的關於溫度計的知識。我讓學生自己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測一測等方法掌握溫度計的用法,讓學生對於溫度計的用法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目的在於希望學生透過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發展。

四年級教學反思7

  溶解看似比較簡單的一個生活現象,學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經驗,如看到糖和食鹽等“化”到水裡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並不簡單。所以在設計這堂課時要注意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從學生最熟悉的食鹽溶解的現象出發,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加強觀察,並學會總結溶解的特徵。溶解的特徵之一是“溶液不會自行沉澱”,特徵之二是“看不見物質的顆粒”。但是我們在溶解食鹽過程中,往往由於食鹽本身含有雜質,在溶解後在杯底會有一些沉澱。為避免對學生產生誤導,一是在實驗準備時,把食鹽溶液進行過濾,二是在學生實驗出現類似現象是,要及時的解釋。學生觀察完溶解現象後,讓學生觀察沙在水裡的情況,可以更好的做對比,從對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義。

  當學生對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可以讓學生根據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徵來辨別麵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麵粉和食鹽與沙相比,溶解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特徵處於前兩種物質的中間狀態,所以學生較難判斷,究竟能不能看見面粉顆粒呢?因為麵粉溶解後,呈現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懸濁液,幾乎看不清麵粉的顆粒,這就需要學生仔細耐心的觀察,當放置一段時間後,很明顯,麵粉沉澱到了杯底。當我們*近一些,我們還是能看到水中懸浮著的麵粉顆粒。因此透過用眼觀察,我們就可以判斷面粉是不溶解於水的。而後面的過濾實驗則更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在進行過濾實驗時,出現較多的誤差,如有的學生不會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學生太用力,從而把濾紙戳破了等失誤。學生的這些失誤是由於我在實驗之前,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掌握過濾的要點,所以在實驗之前應該多加強指導。實驗過程中,需要把過濾紙很服貼的放入漏斗中。在實驗中我把乾的過濾紙浸溼了,這樣就能很服貼地放入,這也是想當然的做法,不夠科學。課後,我查了一下,原來正確的操作應該是把過濾紙放入要過濾的溶液中浸溼。雖然我課上的操作並沒有影響實驗效果,但這種操作是不夠科學的,所以以後在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總之,對於學生科學概念的理解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感受中獲得,這樣才會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四年級教學反思8

  最近,我執教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第23課<<春聯>>,教後透過自己的反思,同行的探討,專家的引領,對這課及語文教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春聯》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精練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春聯的作用,內容以及特點。在課文的精讀階段,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反覆品讀語言文字,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突現三方面的特點:

  一 重視學生的自主感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的設計還是應該圍繞他們而開展。在匯入課文後,我就放手讓學生們自由地朗讀全文,讓他們自主地學習課文,分析課文時也以學生的思路為線索,機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春聯內容的理解,也以他們的自讀自悟為主。

  二 重視教法,由扶到放

  有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在分析春聯內容的時候,我選擇兩條春聯重點品讀,著重分析,另外的兩條則由學生同桌合作學習,再以彙報學習成果的形式交流。實踐表明,學生能很好地自主學習,他們也品嚐到了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 以文為本,以讀促析

  語文是姓語名文的,儘管本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文章,但在教學時仍要圍繞課本而進行,領略文中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對學生進行程度不同的,有針對性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對仗""聲律美"這些內容較為煩瑣,理解起來也有困難,那麼就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主,以讀促析,以讀促悟,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

四年級教學反思9

  《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學中,我們圍繞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來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抓住課文的2345段,從中提取描寫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景的好詞句交流,朗讀,好幾個同學讀到“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一句,我根據課文中的泡泡問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裡?學生們在思考,課前學生只是根據老師設計的前置性作業去讀課文,認生字,圍繞一個主線問題,找相關的答案,沒有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詞或者提示語(小泡泡)。有的學生說:因為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所以,在作者看來,遊船從湖面上是滑過,而不是“劃”過。這是範玉涵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這一句我認為是透過打比方的方式來說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則是透過誇張的手法描寫昆明湖的靜。多麼準確的描述,精煉!這個小姑娘平時總是默默地一言不發,但是文章總是充滿詩情畫意,一發言就博得同學們熱烈掌聲。

  我趕緊跟上一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中的“幾乎”可以省略嗎?學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說不能省略,因為不可能不留一點痕跡。從而懂得作者的用詞準確了。

四年級教學反思10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字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字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字,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匯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字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字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最佳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字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字。文字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字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最佳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字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字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字情境,如角某某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字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字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字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兇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象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到文字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字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字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藉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透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字,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字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字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裡,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兇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嫋嫋,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麼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字,又高於文字的創造。這是教師憑藉文字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四年級教學反思11

  《祁黃羊》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祁黃羊由於在多年征戰中,腿腳落下毛病,無法擔任“中軍尉”一職,便向晉悼公請辭,推薦他的殺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接替他,表現了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質。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有學生對此提出疑問,世上哪有如此巧事,祁黃羊推薦自己的殺父仇人擔當重任,剛好這個人就去世了,是不是祁故意的呢?他的根本用意在於推薦自己的兒子,而不落人口舌?面對學生的疑問,我頓時愣住,一堂課便草草結束。課後,我便查詢資料,才弄清楚故事的原委。

  原來祁黃羊薦賢的故事並非如課文中所寫。祁剛開始推薦解狐擔任另一職位,解狐做得很好,“國人皆稱善”,後來,祁黃羊再推薦祁午接替自己的中軍尉一職,他也做得很好,為百姓所稱頌,從而,祁黃羊薦賢成為千古美談。而我們的課文卻把這兩個故事結合起來了,以至於學生對祁黃羊的人品產生了質疑。

  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並不能就教材而論教材,而應該滲透教材、拓展教材。

四年級教學反思12

  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對於成人來說或許很簡單,但是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大多是沒有實際經驗,更不會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級級下冊安排《電》這一單元非常有必要。 《點亮小燈泡》是四年級教科版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安排在《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之後,學生對靜電有了初步認知,更容易完成本課的內容。本課意在讓學生透過連線簡單的電路,瞭解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電池兩端直接和導線連線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等知識,從而建立“電”的科學概念。

  教材從認識小燈泡著手,然後組織學生安裝電路,再對多種電路進行嘗試的設計,我認為並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效果可能並不理想。 為此,我將本課的主要部分進行了重新組合,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點亮小燈泡。出示小燈泡、導線、電池。問學生,誰能點亮小燈泡。二、用不同的方法點亮小燈泡。在學生能點亮小燈泡的基礎上增加難度,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點亮小燈泡。三、總結點亮小燈泡的方法。四、猜測小燈泡發亮的原因,並說明電流的方向。四、進行安全用電教育。從本課的教學來看,這樣的設計非常適合學生,從學生實驗操作過程,我們發現效果相當理想,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學生能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點亮小燈泡,真的可以說“學生的能力不可低估”。

  因此也讓我產生了一些不夠成熟的想法。一、相信學生是能力發揮的前提。培養學生並不是單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獲取這些知識的能力。如果只想讓學生學會安裝電路,那麼,用多媒體實物投影,讓學生依樣畫葫蘆,用不了二十分鐘,學生也一定能組裝完成。但我們應該知道,學生這種知識的接受,用不了幾天會在大腦中蕩然無存,那不經實踐摸索,灌輸而獲得的東西是不長久的。其實在這裡最關鍵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讓學生獨立點亮小燈泡了,那麼下面其它幾種方法也就不會存在太多問題。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用時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點亮那小燈泡,但是,我並不著急,耐著性子給了他們十分鐘,十分鐘也許會覺得長些,但正是十分鐘,他們才會用十分鐘想出另外三種方法點亮小燈泡的驕人戰績。在我們感到失望時,相信我們的學生,再給多給點他們探索的時間,也許,這時他們才會給你帶來驚喜。二、悉心指導是能力發揮的關鍵。學生要經歷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究過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殘酷與痛苦的,教師這時應該是他們的導師,悉心的指導是他們最最渴望獲得的。

  我想,如果沒有中間對小燈泡的構造認識,沒有對小燈泡的兩個連線點的認識,他們是很難得出小燈泡點亮的秘密-----“要使兩個連線點與電池的正負兩極連”。沒有這種認知能力,下面也將更難進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聯與並聯學生是無法完成。(本課中並不要求講出串聯、並聯)三、及時的鼓勵是能力發揮的保障。在課開始至結束,我前後對學生進行了三次鼓勵,這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鼓勵。第一次是當第一組點亮小燈泡時,第二次是當另一組用不同的方法點亮小燈泡時,第三次是當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出點亮小燈泡的秘密。

四年級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活動過程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本著“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併力主使探究活動更具自主性、開放性和科學性的原則設計。在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從身邊常見的事物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然後讓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自由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這樣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引導作用並有利於學生分工合作共同進行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有意加強了對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導,做到有“放”有“扶”和“扶”“放”結合。為了讓學生按照他們的想法來研究,教師還為學生準備了足夠多的實驗器材、圖書資料和相應的網站資訊,便於他們透過多種途徑進行研究。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後,讓學生盡情彙報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條理的敘述和總結,以獲得必要的知識。結合木材的應用,適時向學生進行合理使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情感教育。在課臨結束時,引導學生將本課的研究向深處進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廣闊的課外活動中去。

  問題是探究的開始。在這節課引入時,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探究問題,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願組成協作小組,透過實驗探究、查閱資料、詢問別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開闊思路,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由於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在分組人數上有時會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學生要首先制定探究方案,這是學生在解決科學問題時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它旨在讓學生動手前先動腦,使探究活動的方法更明確、思路更清晰、過程更科學。在探究中,我注意提醒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讓學生養成做記錄的習慣,把在研究中的點滴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經過學生的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為小組間的表達與交流奠定基礎,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成果共享,這又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節,應加強指導的力度。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評價不是孤立的。因此,我注意將評價貫穿在整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時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對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並用學生喜愛的小標誌來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優點所在。透過在教學中實施恰當的評價,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激勵效果。

四年級教學反思14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合理的動作用力順序是基礎。合理的上肢動作對整體動作的影響是該階段教學的一個重點,本節課以跪跳起為教材讓學生體驗上肢動作形成對整體動作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感知跪跳起的動作本次課安排了熱身操、擺臂、小腿腳面壓墊、練習本部分是本課的重要環節,由前面的輔助練習過渡到跪跳起,嘗試由跪立站起來(選出正確的雛形動作)→教師示範(講解動作要領擺、壓、收)→學生擺臂練習→擺臂壓墊練習→學生嘗試跪跳起→優生示範→糾錯(擺臂制動、壓墊、收腹,針對於壓墊練習,針對於收腹練習小墊豎起橫放跳過)→集體練習提高學生的練習熱情→兩人一組互相配合觀察互相提高→分排展示→正確評價自已→連續完成動作示範。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快樂,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發揚學生團結協助能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玩中得到身體的鍛鍊。

  本課在練習中我採用了幫教法,根據學生能力不同,幫教法就能夠很好幫助那些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幫助的情況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為接下來獨立完成動作建立基礎。

  反思不足

  1、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本次講課,感覺自己的基本功還需要提高,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

  2、練習手段過多,對學生的的水平把握還不夠準確,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糾正方法:和學生溝通的時間很短不夠深入瞭解學生,設計貼切的練習手段。

  3、評價不夠及時,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情緒。糾正方法:抓準時機,評價有針對性,簡單扼要。總之,本課的教學一般,學生基本能按照教學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和教案的設計。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教研能力。

四年級教學反思15

  《貓》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語言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字裡行間的流露了對貓的喜愛之情。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伊始,與同學聊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話題:同學們,大家都喜歡哪一種動物,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正當他們激情洋溢敘述時,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15、貓。

  一、質疑切入、理清順序

  學習課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過程,學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會很投入地走進文字去解疑。因此,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充分地質疑,然後我進行歸納總結:老舍先生抓住了貓的什麼特點來寫?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學生帶著自己地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反饋交流時,學生不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線索也清晰可見,板書: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滿月時淘氣、可愛。

  二、品讀課文,方法引領

  重點品讀“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部分。1、設疑: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它的古怪的?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2、出示閱讀要求:默讀課文,找出對應的句子,勾畫、圈點、批註,先自我體會。3、小組交流。4、全班反饋:課件出示“高興………不高興”的句子,讓學生齊讀、分角色讀、教師指導讀,學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運用了對比、反語等手法來表現貓的性格古怪的;然後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繼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老實”,緊扣一個“可是”讓學生體會貓老既貪玩,又盡職的事例反覆朗讀,並用“非……..不可”練習說話,學生透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貓的古怪特點表現出來。過渡設疑:除了寫了它的“老實和高興,不高興”課文還寫了什麼,引出貓的勇猛這個事了。透過以上的學習,我及時做好總結:作者是怎樣把“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寫得生動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學法的指導,學生總結為:寫總寫,然後用具體的事例來突出特點。很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然後方法遷移學習“滿月時淘氣、可愛”。

  三、整體感知、昇華理解

  當學完課文後,設疑:學生能夠把大貓和小貓給我們描寫的如此生動,他的秘訣是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師生對話,也是與文字和作者的對話,更是昇華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很輕鬆地瞭解到了:仔細觀察;抓住特點;積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