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

  當前,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師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學行為的完善在深層次地呼喚著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其目的在於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步驟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每位老師都會根據教材對整節課的步驟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常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等,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透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的生成”。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提到提升。

  例如,在對“城市區位因素”這一內容教學實際時,我原先就按照書本的順序:把理論知識先“填”給學生,再枯燥的一個個城市的講解,學生學得被動,前後的知識點也不會靈活銜接起來,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

  透過反思,我把書中的教學順序作了改動,先打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有關一系列圖片打出,並設計一系列相應的思考題,從圖中讀出什麼有關的資訊?)→引導學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條件→有關長江三角洲的練習題→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國大城市的教學→整體的練習。這樣的實踐覺得預設是比較順利地“生成”了,但教學步驟凌亂。於是我再次重新設計步驟:長江三角洲城市→中國其它三個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導學生講出城市形成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區位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步驟條理清楚,城市條件學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學得主動而且影響深刻,在練習時效果很好。

  所以,教學設計的步驟要做到條理清晰,對於知識點應該設計好怎樣讓學生主動獲得,而不是“被動接受”。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對“季風”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這樣設計問題引出季風的概念:我們這裡冬天和夏天分別吹什麼風?我認為這是簡單的問題學生都知道,其實學生對怎麼判斷風都不知道,無法正確標出西北風和東南風。這樣的教學問題設計上顯得突兀,學生一開始學習就興趣全無。

  透過反思,我改進了設計:“季風”這節內容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內容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關判斷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並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匯入,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上海怎麼是河湖密佈,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於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眾不同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馬上知道個究竟。我公佈答案:這是歸功於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著找謎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本著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透過把知識進行本土化處理,拉近理論與實際知識的距離。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割槽”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割槽佈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佈局各個分割槽,但對於具體的理由,怎樣才算合理佈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於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佈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並講出佈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割槽的集中地,看分佈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為工業區佈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汙染。我問:那你認為怎麼佈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麼工業區汙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再探究。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後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於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把知識點傳授。

  在後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並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透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所以,對於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該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2

  時間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經有兩個月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作為一個新教師剛開始教學,經驗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這就需要花很大的時間來彌補。對於自己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一(7)—(12)班6個普通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輕鬆,雖然本學期節假日多事情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但最後能在期中考試前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不負學校期望。現將兩個月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認真參與教育教研活動

  我每週都會積極認真參與一週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與優秀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況,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另外,協助師父黃金其老師開展高一級地理興趣小組班培訓活動,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二、積極參加新教師培訓

  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在北京市第一中學參加了《高中地理學科教材培訓及課堂教學培訓》新教師培訓,雖然只有6學時,但在老師的精闢解讀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三、熱愛地理教育教學事業

  備課認真,刻苦鑽研教材、課標,儘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虛心請師父,並在上每節新課前先做一回學生,認真地聽師父的課,聽曹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優秀的.教學方式,另外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影片,力求做到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外,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絡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並適時適地進行德育教育。批改作業認真。改作業時會有選擇地給學生寫小字條,指出他們作業上的優缺點,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地鼓勵他們。

  四、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作為新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反思,還要請聽課的師父評課,積極深入學生群體,瞭解教學效果,接受學生反映情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進。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後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一是,剛畢業,沒有教學經驗,對教材分析不透。書上有些東西寫的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補充進去,讓內容充實完善起來,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講一個知識點前應該先做好哪些鋪墊……,這些就需要事前的備課功夫要做細,做到位,多聽聽師父和其他老師的課,然後及時做好調整。

  二是,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經常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複雜問題簡單化,沒有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總是怕遺漏什麼東西沒有講,上新課的時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會感到一節課東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點是哪。而對比有些老教師上課,新授課時把這節課必須要講的講到,讓學生理解,東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會用,那麼他們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大,有些東西可以放到題目碰到時再進行講解。

  三是,對課堂的調控能力弱,課堂氣氛較沉悶。問題比較大的還是怎麼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來聽來學,做到真正的師生互動。我師父對課堂把握很到位,他語言幽默風趣,常運用生活例項講知識點如講大氣的受熱過程,他則用炒菜來講,簡單易懂,學生又感興趣。這些我都需要向師父學習的。

  四是,教學語言不連貫,會出現“短路”和“開路”現象。另外包括新課的引入,知識的前後銜接,內容的合理過渡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五是,容易出現緊張,當有老師或領導來聽課就會緊張,不能把課上好。

  六是,對課堂、課後練習較少,沒有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達到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3

  最近在參加省骨幹教師跟崗培訓過程中,聽到了兩節同課異構觀摩課,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在新課程實施多年的廣東,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刻研讀和準確領會,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應該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師必需的基本功,但在聽了這兩節課後,我覺得有必要繼續強調高中地理新課程必修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組,“地理1”、“地理2”兩個模組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係,“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組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實踐。這一模組以區域為研究物件。由於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絡與區域協調發展”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組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範例教學”。

  課程標準對必修三核心內容的描述是“以……為例,分析……”,課標解讀中講到“必修三是範例教學,然而再典型的例項也很難涵蓋研究這類問題的所有內容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因而我們要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材料,不但使學生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案例的基本內容,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分析相同或相似型別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學習的過程。透過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這就是必修三教學的核心所在。

  從現在全國使用的四個版本的教材來看,各類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個專題內容往往是既有一個主導案例,同時也可能有若干個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現在仍然有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原理教學是必修三教學的主要側重點,而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教學過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識的總結、歸納上,而缺乏知識到能力的昇華過程。由於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選材又不來源於課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學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案例因教材、因教師、因學生而異,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學中用好案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學,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時間,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從而達到教學最有效的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僅僅停留在對課本中一些具體區域事實的教學上,而沒有對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進行分析、歸納,沒有對學生進行地理資訊獲取、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那就不可能達成課標目標,最多隻能算是初中層次的區域地理教學了。如果上述兩位老師能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那麼這兩節課就能成為典型優秀示範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