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

  《有趣的發現》類似於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後,我讓孩子們大膽地說:“小朋友們,現在你們都是一隻只可愛的昆蟲,剛才在大風來臨時,你們正在做什麼呢?”孩子們情緒高漲,有的說:“我是一隻可愛的蝴蝶,大風吹起來了,我張大翅膀使勁飛,結果勇敢的我活了下來。”有的說:“我是一隻小小的螞蟻,大風吹來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後面,鳳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說完還得意地學著螞蟻的樣子爬了幾下。這時一個同學垂頭喪氣地站來起來,他傷心地說:“我是一隻小翅膀的昆蟲,大風吹來了,我的力氣小,頂不住,被海風颳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說完還做了個倒地的動作,那滑稽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2

  《有趣的發現》是語文S版第六單元的作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寫自己發現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語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沒有生活的源頭活水,我們的作文就成了一灘死水。”我在講清作文要求後,就讓學生進行習作,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草稿,質量很差,學生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生的大多數沒有進行觀察,也就沒有什麼發現,也就沒內容可寫。如何才能選擇一種普遍的發現進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我決定讓學生觀察一次鹽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體在水中的浮力這樣的實驗,再動手自己做一次實驗,再進行作文指導。

  上課時,我先把一個油桃放入兩杯清水中,觀察油桃沉入水底,接著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鹽,攪拌使鹽水融化在水中,再觀察油桃的變化,看著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後問學生是什麼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學常識介紹清楚,最後,讓學生自己來做一遍實驗。做完實驗後,我為這次作文,開一個頭,讓學生接著往下進行口頭作文,再請學生複述作文,最後再讓學生進行正式的習作,這樣學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作文交上來之後,我發現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連平時不會寫作文的學生都寫的內容清晰,語言流利。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充分的觀察,有效的方法指導,語言的訓練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發揮學生更大的主動性,作文可以多樣化一些。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3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新課我是這樣匯入的 師:前一陣,我們教室後面的小樹上葉子一下子全沒有了,我們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樹上有許多毛毛蟲在吃樹葉。 師:哦,你們找到了樹葉不見了的原因,這是你們的發現。 師:我們現在再去看這棵小樹,又看見了什麼? 生:樹葉長出新芽了,蟲子不見了。 師:這是你們的又一個發現。 (師板書——發現) 師:“發現”的意思就是—— 生(搶著答):就是看見的意思。 師:對,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說的發現就是“發覺、看見”。我們對小樹的觀察。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原來是蟲子吃掉了樹葉。那麼課文題目也是“有趣的發現”,課文裡講了怎樣一個有趣的發現呢?究竟發現了什麼?如何的有趣?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用簡短的過渡語匯入本課的教學。)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麼說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裡,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著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著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著。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4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揭題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7、有趣的發現》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麼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裡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為什麼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2、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指名讀。

  ① 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 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颳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颳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③(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颳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裡?(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麼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B、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麼?

  3、交流:

  從“許多、反覆、終於”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麼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裡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透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於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覆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類似於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課文重難點在學生的表演練說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上完了,按預定目標完成了任務,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

  本課最滿意的是聯絡生活實際、換詞語、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需要改進的是:

  1、課件上,色彩斑斕小蝴蝶飛來飛去,大大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想必這個動畫的設計也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板書過於強調探究過程,沒有板出三種昆蟲的狀況,突不出重難點。

  3、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學習本課。”教學中過於注重多種形式,卻減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讀。假如把表格製作成卡片,讓學生分組研讀,效果會好多了。

  4、揭示達爾文品德的那些詞語過多,導致難度加深,影響了孩子水平的發揮。

  因為教師沒有多媒體,本節課是首次,所以問題多多。中有走進課堂,才能有所發現,應該引以為戒。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6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麼說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本文要求學生複述全文,複述要在學生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學生對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我在進行第三段的教學時,先是自讀找出共有幾句話,然後找四名同學分句朗讀,接著以第二句為例,圍繞“什麼樣的翅膀,因為什麼,結果怎樣”找重點詞,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然找出了“沒有、不能飛、不大可能”這幾個詞語,並順勢找出第三、四句的重點詞。最後,又再次讀了一遍課文,教師用從第二句話中找到的詞語說了和第二句話意思相同的句子,讓學生練說第三四句。學生有詞語作基礎,有教師的示範,順暢地說了出來。說完之後,我就揭示了這就是複述。並讓學生試著複述第一、二自然段,由於準備充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總結了抓住關鍵詞複述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知曉了達爾文的有趣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達爾文考察回來後,就小島這種奇怪的現象,舉行了一場釋出會,你們就是達爾文的代言人,誰來發言?透過這樣的一個情景創設,讓學生複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

  在這個複述的過程中,學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就輕易自然地解決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透過對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考察,發現了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探索的嚴謹作風,同時揭示了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情感的正確指向,讓學生感悟自己強烈而樸實的心願和所有孩子對祖國純真的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師就必須創設情境,帶孩子們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話說:情之萌生離不開“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須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按照事情的順序,抓住“有趣的發現”這條主線,從現象到本質,展示發現的內容和過程揭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雖然學生對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是很瞭解,但是這也不是我們學習的主要任務。透過讓學生自己提問質疑的方式來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為學生的朗讀提供了目標,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朗讀課文提高了朗讀的質量。課堂中我還透過抓住重點的詞語讓學生理解感悟,並且讓學生將這些詞語記憶起來,為學生的詞語積累再添新磚。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8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向孩子們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那就是學會複述課文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我不敢鬆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我是這樣指導的:

  第一,讓孩子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讓學生對每個段落有個整體內容的把握,根據他們的發言和課文內容,我相機在黑板上板書:達爾文——考察,發現奇怪的現象——反覆觀察比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複述的重點,我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三種昆蟲的情況,化解了複述的難度。

  第二,根據板書,我先示範把課文複述了一遍,讓學生明白複述和背誦的區別,知道複述可以抓關鍵詞。具體複述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自然段複述內容,再把課文串起來去複述,有易到難,循序漸進!小部分學生把課文讀得很熟練了,複述課文時就把課文背了下來。也有一部分學生故意把文中的詞換成自己的詞,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內容大體說了出來,語言也較有條理、有序,就對孩子給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麼做的?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9

  國慶前一天上了《有趣的發現》一課。本以為這篇課文孩子會沒有多大興趣,但事實卻是出人意料的。

  我從有趣一詞入手,先在黑板上寫下“有趣”一詞,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說和爸爸去旅遊,結果爸爸是穿著拖鞋去的。)孩子們都鬨堂大笑,很開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課堂。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順勢我又在黑板上寫下“發現”,匯入今天的課題。我問孩子“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孩子讀書的興趣,孩子饒有興趣的開始讀書,之後我開始檢查孩子讀字詞的情況。這時就有個別孩子開始注意力不集中,開始做小動作。而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點名,批評。而是讓他來讀詞語(孩子在家都預習過了,所以讀得很好)我就對他進行了表揚“你讀得真準!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東西,眼睛看黑板,那你會更棒的!”這時,孩子很乖,很聽話,立即放下手中的東西,身體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這裡。

  在讓學生理解“著名”一詞時,我先用找近意詞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接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他們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體育運動員,再讓他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從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雖然沒有對於“著名”一詞的講解,但從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個詞語。

  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0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沒有翅膀,要麼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於這一發現對後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閱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閱讀了拓展閱讀第57頁《達爾文》,透過閱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資訊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瞭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為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覆”觀察、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說說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為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覆”“終於”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後又整合了拓展閱讀,閱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瞭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瞭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閱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透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1

  培養小學生質疑的習慣應該從小做起。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應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一個孩子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2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裡發現的?

  3.發現了什麼?

  4.怎麼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裡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字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裡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為……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為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為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3

  《有趣的發現》不像一些童話、詩歌似的課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本文是一篇有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課後,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課文的時候,我並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著重介紹了達爾文,並講述有關他的事蹟,讓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個瞭解,特別是對達爾文,從而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發現時,透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動物去理解昆蟲翅膀與大風的關係。這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在教學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抓住“考察”、“奇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較好,從表情、動作去感悟詞語的意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發現”入手,從觀察身邊的引入到課題,在這裡還可以透過聯絡學生身邊有趣的事情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指導複述課文時,我先透過學生對每個自然段的整體把握,到抓好綱目。在讀書、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大意、提綱,回顧各部分內容的關鍵詞。再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複述,多種方式進行復述,學生基本都能複述課文,對達爾文的發現特別清晰。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4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只有兩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另一種是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的。科學家為了解開其中的迷,經過艱苦的科學研究,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

  剛剛走進文字,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為我發現課文語言樸實,條理清晰,不適合有感情地朗讀,也從中找不到創新點,這樣怎麼能參加賽講呢?經過幾天的研究,我決定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上,於平實中見紮實。

  今天終於講完了這節課,自我感覺教學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品析詞句中感悟文章的內涵。

  回顧整節課,我處處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透過換詞的方法幫學生理解了“著名”一詞,學生說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用哪個詞好?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用詞的準確,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引導學生髮現這個有趣的現象時,我也抓住了“要麼……要麼……”一詞,學生用它練習說話,在具體的語境中明白了“要麼”連在一起用,表示在兩種情況中選擇其中的一個,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鋪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反覆、許多、終於”等重點詞的理解,也讓學生知道了達爾文尋找答案歷盡艱辛。課文對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個因果關係的句子,如果把這個直接告訴學生,二年級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問“文中用哪個詞語把原因和結果連起來了?”剛開始學生還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導下,第三個關聯詞語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了。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想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對他們今後的閱讀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在指導點撥中發揮教師的作用。

  備課中,學生每一內容的學習,我都做了精心的預設,所以在課堂上,我能在學生遇著困惑時及時點撥;學到知識時及時總結提升,使學生加深認識。在理解“達爾文找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句話時,我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意思:你從哪個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抓住“許多、反覆、終於”等詞語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再總結:“短短的一句話,卻告訴了我們達爾文尋找答案的艱辛歷程。”這樣使學生既學到了閱讀方法,又體會了句子的內涵。

  但是,講完課,我也發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半節課比較鬆散,到最後草草收兵。在備課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種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預設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說,再找二、三個學生來說,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讓一名學生說了一下,沒有體現訓練過程。最後的“齊讀全文,深入體會”這一內容也臨時取消。

  另外,在課堂上,總感覺自己知識底蘊不夠深厚,對課堂的駕馭不是遊刃有餘,這需要我多學習,多讀書,不斷充實自己。

  總之,一節課下來,有收穫的喜悅,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樣,這些都是我今後研究的財富,我會把它們珍藏起來,並時時翻閱。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

  《有趣的發現》是蘇教版第三冊一篇課文。

  首先,反覆朗讀,凸現主體,是切入該課文的突破口。現代教學觀強調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主體活動,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反覆朗讀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化傳統的煩瑣分析講解為琅琅讀書聲,“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暢快忘情的閱讀,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逐漸高漲。朗讀,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了一種活潑高漲的氣勢。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學生真正成了行為的主人、思維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給了學生一片創新的藍天,造就了學生髮表主見的天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這堂課上,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那些自以為最有意義的詩句作為思考品賞的物件,去主動的獨立的體驗、感悟、思考,獲得啟迪;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維碰撞,成果交流。文學欣賞沒有標準答案,給他們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去思考,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較膚淺,但他們已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熱情,他們在積極思想、熱烈交流中流淌出了無以比擬的學習之樂,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個人的需要,也是對學生自身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維,養成閱讀能力,又是這堂閱讀課的主效應。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式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堂課又同思維結合在一起。透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他們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透過想象聯想,啟迪思維,完善認識;透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培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形成系統的思維過程。其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心理,設計四個可討論的話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再進行討論,所有這些看似同作文沒有直接的聯絡,但四條擴充起來就是一篇帶有形象思維訓練的賞析文。在本堂課上,依託課文呈現出來的作文訓練方式,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寫賞析文的一種嘗試。因此,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生動的學習環境,使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閱讀——思考——探究——表達,構成了新型課堂的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也給“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詮釋,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最後,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師是一個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這堂課的有效性的前提。在這堂課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傳聲筒,課堂活動的支配者。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理想追求,在這裡,教師已成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的策劃;是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堂資源的編劇;是靈活運用多種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創新的導演;是巧妙引導、保證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學過程就是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從課文字身出發,設計與之密切相關的“寫”的內容,把朗讀、探究、寫作三者合為一體,最終真正理解詩歌內容,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學會寫詩歌評論。由於它減少了繁雜瑣碎的提問,教師自己講得很少,等於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這就在最大程度上確立了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活動充分,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率可見一斑。

  “如果是學生習慣於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啟示將會在我們的教學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