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公開課《得數是7的加法》教學反思

公開課《得數是7的加法》教學反思

公開課《得數是7的加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公開課《得數是7的加法》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國特教校長培訓班十四位校長來學校影子培訓,我在任教的三年級班開了一節生活數學課《得數是7的加法》。總體上全課是按預設的完成了,但遺憾的是時間控制出現差池,延遲了有兩分鐘的樣子下課。上完了課,反響還行,有老師說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內容可以看出思維能力的訓練;有老師說課件做的好,還差點以為我是花了錢買來現成的;還有老師說班上能力弱的那幾個居然跟著動起來了,問題還基本能答對,不簡單,如此等等!哈哈,想來因著我是一校之長,國培班校長敬我是“主”,小老師們尊我是“長”,意見建議都沒好意思提,所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來個自我反思吧!

  先簡單做個介紹。這節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數學》三年級上的《4我想知道——得數是7的加法》,日常教學正好到了此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計算得數是7的加法。之前上了準備課,已經完成了“7的組成”教學,本課則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利用數的組成正確計算得數是7的加法。

  課的流程大致有四個環節。環節1,說說做做《手指變變變》,要求學生對應數字用手指出數。複習的意圖在於上課預熱,活動手指,形象記憶數字、集中注意力。環節2,複習7的組成(本課僅為“合成”)。這裡結合了大課題、主題圖匯入,讓學生用已學的分類辦法說說圖中不同位置(樹上、地上)猴子的只數,由此進入組成的複習。複習時,讓學生先自己說說7的組成,並以“小牛刷牙”“老虎想吃小兔”“小貓舉著叉子吃魚”三幅圖“蒙層”處理以作支援,再用配對活動“幾和幾組成7”幫學生加深理解並應用。環節3,學習得數是7的加法。以三個層次遞進,(1)教師重點講“1+6=7”“6+1=7”;(2)帶學生用學具操作,理解並計算“5+2=7”“2+5=7”;(3)以學生為主,學習“3+4=7、4+3=7”。這部分內容,三個層次教學的主要步驟都是是觀察圖畫(小兔圖)、表達圖意(語言、小圓片、數字)、列出算式、指導計算。學生透過“集中聽講、學具操作、嘗試列式”參與學習,難度一步一步遞增,慢慢上手、習得。環節4,鞏固練習,也包含了三個活動。活動1是回顧本課新學知識,提煉出課題;活動2是超級分類遊戲,找出得數是“7”的算式(干擾項為得數是6的算式);活動3是佈置作業,書中39頁第4題。至此結束,下課。

  課上完了,最明顯的失誤感覺就是“拖堂”。其實上這課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也做了模擬,給自己算計了一下上課時間,用了15分鐘的樣子,想想真到上課時要等學生思考,加上活動再拖拖,應該大差不差。臨上課前的半個小時,我又趁空在教室裡給小老師說了一下大致流程,只花了五六分鐘便進入到“新授”環節,後來學生進來我怕“劇透”就沒再往下過。如此,滿以為時間可以把控好,結果講解完第一組,我已感到花的時間比我想象的要多,於是臨時調整,跳過指名學生到黑板前擺小圓片的活動,讓他們只在自己白板上操作。等到“新授”結束,做完小結歸納,時間竟也所剩無幾了。鞏固練習基本上是一帶而過,鈴聲已響只能草草收兵。

  課後耿耿於懷的就是這時間問題。小老師安慰我說,上大學時,有老師專門提到過,培智學校的課堂,時間很難把控得正正好。這話有道理,但深追細究這節課,問題應該還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首先是取捨不夠恰當。這課主要內容以“一主四副”的方式呈現,我在教學中採用三層遞進順序展開。也就是除了“6+1=7”,“1+6=7”被納入第一層,第二層“2+5=7”、“5+2=7”,也是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動作感知後在用數字符號化表達。不難看出,教師此間還是“扶”的多了些。課後想想可以提煉縮減,比如“1+6=7”,可以採用在第一幅圖的基礎上,透過“裁剪”分割、“觸發”出現、“自定義動作”移動的步驟,讓學生直觀感受總數不變,只是兩個部分換了位置而已,輕鬆列式計算。而不是如本課,將“主”圖教學步驟再來一遍。

  其次是預設不夠充分。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反應預留時間不足。公開課不同於平時,和老師會興奮緊張一般,學生換了大教室,見到許多陌生面孔,表現難免也會有別於以往。作為教者,一環套一環的設計,生怕途中有變,可惜越是擔心越是會發生,這就如同人們熟知的“墨菲定律”。因此看來,要想從容,還是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提問候答時間留足。

  再次便是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比如複習7的組成,先前有“老虎拿牙刷”(5和1組成6),在此沒有動腦筋,直接順接引用“小牛刷牙”(6和1組成7)。但教學中發現學生引用有交叉。是否可以改為“小牛吃草”,小牛“6”,草為“1”,“吃”和揚州話“7”同音,如此幫助聯想記憶。再如鞏固部分的`“超級分類”,有了干擾項,還要運用新學內容,顯見得學生反應不過來。如果中間增設個臺階,算式答案完整呈現,只要求辨別、朗讀,這樣能力弱的學生勢必照顧到了,能力強的學生又在此中鞏固一遍,繼而再做分類活動,效果應當會好些。

  除卻這些,我覺得時間不夠還有一些是因為顯擺心裡作祟。因為自己對教材的處理秉承了“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思想。教材指向明確,本課所有組成、算式的答案都是“7”,缺少變化。我在教學中強調了變化,比如填部分數、寫加數等,增加了“思維”含量。用泰勒的話來說“思維所隱含的行為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念聯絡起來,而不是單純地記憶和重複這些觀念。”所以,這一課上,我的提問是靈活的,答案不是唯一的“7”,需要學生聯絡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動腦筋想一想的。如此,我特希望所有聽課者能感受到我的這個理念和行動。

  最後敲黑板總結一下,過去老師們上課我評課,常掛嘴邊的話就是“換了是我,我會怎樣”,真有些看人挑擔不吃力,是非經過不知難。輪到自己上場,發現開弓沒有回頭箭,遺憾難免。儘管如此,我仍堅持兩點:一是培智學校的生活數學也是數學課,需要有數學的味道;二是培智學校的公開課也是公開課,需要有時間的準確把控。這兩點不管怎麼說,都應當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