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課文內容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範。
一、梳理文章脈絡,培養概括能力。
透過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於提高,所以打算本學期從課內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教學時,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完成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過訓練,教師的引導,學生很輕鬆的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扶放結合,注重學法遷移。
教學第二段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灕江水特點的詞語,並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灕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接著分析描寫灕江水特點:靜、清、綠,一是“靜”,從感覺上來寫;二是“清”,從視覺上來寫;三是“綠”,運用比喻,從想像上來寫。又讓學生透過句子的比較具體感受灕江的水怎樣靜、清、綠,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由語言的變化帶動情感的昇華,體會讚歎之情,體會灕江水的獨特美。最後透過品讀,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綠的特點。
灕江的山與桂林的水在寫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據這個相同點,在教學桂林的山時,總結學習灕江水方法:讀——找——品——誦,並引導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抓住關鍵詞,如“拔地而起、奇峰羅列、色彩明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理解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最後透過朗讀感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三、對比學習,總結表達方法。
第二段是寫灕江的水,由大海和西湖引出灕江,突出它與眾不同的特點,然後從三個方面具體描繪了灕江的水的特點,這三個句子,都是表現灕江的靜態特點,構成排比,整齊勻稱,節奏明快,給人以美的享受。段落的結尾一句,是寫灕江的動態特點,將船的“前進”與岸的“後移”進行比較,並統一起來,富有韻味。
第三段是寫桂林的山,也是先由泰山和香山引出桂林的山,然後從三方面具體描寫桂林山的特點,而且,每一個特點之中都運用了比喻,增加了形象的美感,很有吸引力。
學習之後,引導學生髮現二、三段的在表達方法方面上特點,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認識不足,提升自我。
1.少數學生還處於假期散漫的狀態,思維能力有些慢。
2.如能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效果會好些。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認真思考,不斷琢磨反思,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2
《桂林山水》是小學語文的一篇看圖學文,由一幅山水畫和一篇文字優美的短文組成,課文抓住桂林山和灕江水的特點,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指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讓學生準確地把握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還要著重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即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中,我運用情境教學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描繪的意境之中。
一、憑藉情境,理解詞句,訓練語言
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常常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解詞釋句,把課文講得支離破碎,學生也感到索然無味。在《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中,對灕江水“靜”、“清”、“綠”這個排比句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並懂得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我採用比較的方法,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即“灕江的水真清啊!真靜啊!真綠啊!”讓學生討論體會老師寫的和書上寫的哪種好呢?為什麼?透過思考,學生有的說:老師說的不好,說得太空洞了,只說了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究竟清到什麼程度,綠到什麼程度,靜到什麼程度,別人聽了一點也不明白。有的說:書上寫的好,具體寫出了灕江水清、水綠、水靜。還有的說:書上寫得形象,作者用“無瑕的翡翠”來比喻灕江的水,使我們不但看到了灕江水的顏色,還感覺到了水的光波。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既理解了“無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樣把“水”寫具體的。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觀察、理解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啟發引導,主動參與,培養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去養成自己的良好素質。因此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導”,是引導學生從所學知識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學《桂林山水》時一開始,就為學生創設情境,透過匯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都產生了想去飽覽祖國名山秀水的願望;這時我板書課題,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好嗎?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然後螢幕出示桂林山水圖片,結合文字,引導學生去把握全文內容,去學詞學句學篇,讓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教學桂林山的特點時,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思維,啟發想象桂林山還有沒有別的什麼形狀,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導方法,掌握鑰匙,提高素質
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十分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看圖,重點放在怎樣觀察上;學文,重點放在怎樣理解上。看圖時,訓練學生明確觀察點(在灕江的船上);講求觀察順序(由近及遠,先水後山,再小舟、竹筏、樹木、花草等);強調要細緻具體,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狀、顏色、特點及空間位置,要求看得準確,看得完整,每一觀察都緊扣課文。學文時,先重點指導學生分析,理解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第二課時接著引導學生回憶學習的過程,進而幫助他們總結了“讀、想、找、議、悟”的讀書方法。然後利用這樣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教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這就使學生的讀寫基本功在訓練中得到了鞏固,提高了學生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3
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學習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透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體會,形成獨特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作者飽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講授過程中,我很注重引導學生品味句子,學習寫作方法。結合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引導學業生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個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點寫得形象具體,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習作方法的指導練,對學生今後的寫作有所幫助。在學習描寫桂林的山的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舉手朗讀,其他學生勾畫文中採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後全班同學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嘗試作簡單分析,這也是對前面學習桂林的水的部分時老師所講知識點的一個夯實鞏固。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4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不僅短小精悍而且結構明瞭,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寫作:開頭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並總領了全文,二三自然段分別寫桂林的山與水,最後一自然段進行總結。文章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於學生記憶。當然對於四年級的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難事,但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卻是一個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教學過程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然後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絡起來,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練習背誦。最後,讓學生讀一讀閱讀連結,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並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灕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設計歸設計,真正教學過後,才發現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諸多不足。
這一課內容簡短,結構清晰,只有四個自然段,我想對於讀通課文不會太難,所以,沒有佈置學生預習。但我卻忽略了經過一個假期學生也許對讀課文已經生疏了,再說是四年級的學生,朗讀水平還不是太好,以至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學生錯誤百出,費時太多,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學習生字新詞沒有很紮實地完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也只是粗略地讓學生了解了一下。
在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環節,我先讓學生了解灕江水的特點,然後說說你從這一段話有什麼發現,學生各抒己見,不用老師講解,就把作者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總結了出來。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來說一段話。這可難倒了學生,教室裡一片寂靜,好半天,才有一個學生舉起小手,站起來說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課後,我反思這一環節,感覺自己有些操之過急,在學生剛剛接觸,瞭解到排比句,就讓他們來寫,確實難度太大。我應該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後,在學生對這種句式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後,再來試著說一說,寫一寫。我想效果會好得多。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由於沒有把時間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學生體會寫法上過於繁瑣,沒有好好地讓學生讀書,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讓學生背誦,讓學生閱讀“閱讀連結”後進行再創造也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想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5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內容。下面就《桂林山水》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在就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最終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既重視了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和培養,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又重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積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語文課,我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景。在課前用欣賞《我想去桂林》這首歌導課,吸引了學生,讓學生帶著去桂林的慾望走進文字,上完新課,讓學生懷著無限的嚮往,再次走進文字,請學生欣賞課文情景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學習的動力,並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為學生課件出示閱讀連結——配樂詩朗誦(賀敬之的《桂林山水畫》)。激發了學生的朗讀情趣,蒐集資料和積累知識的慾望。
三、在教學本文時,我主要採取的是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主要抓住描寫桂林山水的兩個排比句,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自讀,指名個別讀,比賽讀,齊讀,師引導讀等方法重點教學。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靈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在閱讀過程中,同樣會有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感悟。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桂林山水在作者眼中,在作者的筆下真得很美,學生從閱讀中能很快體會到這一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優美的語句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我更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實現對文字的超越。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用心感悟。
四、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設定了幾個相當好的教學情景。藝術的導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延伸中的配樂朗誦,既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絡,又增強了學生的朗讀情趣。新穎的板書設計,不僅讓學生從理性上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又從直觀上看到一幅活生生的桂林山水畫,同時還讓學生從課文課堂上感受到美學的魅力所在。
五、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兩個問題:
(1)我講的太多,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2)課堂中前松後緊,對前面學生容易掌握的課文內容講得太細,尤其是各種不同的朗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而對後邊的知識回顧,寫作技巧,拓展延伸等環節的內容只是點到為止。
透過對這節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地探索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變得更生動。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6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峰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匯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影片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為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區域性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著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著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7
《桂林山水》是本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整篇以總分總的寫作手法,向讀者介紹了桂林的山和灕江的水,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開頭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透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整體結構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這對於學生背誦課文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感悟課文之前,我先範讀了一遍,關於課文中幾處啊的變音,我也重點強調。學生們對啊的如此變化之多感到驚歎,這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之後在學生們讀文的過程中,他們也非常準確的讀準了字音。
對於沒走出過自己家鄉的同學們來說,光從想象美景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因此,在課前給同學們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了。
在教學中,讀是主要的,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對整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透過讀為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師生對讀,學生品讀、評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朗讀是理解內容的最好方法,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徑,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8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優美文章,語句精悍,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圍繞著課文中的語句,讀————議————總結,從而歸納出桂林山水的六個特點。教學中,學生僅僅是從文字上進行朗讀,感悟。其實,“桂林”是一個遊覽勝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個特色,桂林還有許多美的地方,等待我們去了解,去探索。對《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我作了一個嘗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把一堂語文課上成了一節旅遊課,讓學生從中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壯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同學們去過桂林嗎?(學生回答。)大家對桂林一定十分感興趣。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一看,欣賞一下那裡的自然風景。”我在這一番開場白後,將網上下載的桂林山水的圖片由電腦播放出,讓學生欣賞。
二、巧設活動、入情入境
看到學生被桂林山水的景色吸引住了,發出了“哇!哇!”的讚歎聲,我突發奇想,何不讓學生開展一次“我是小導遊”的活動?接著,我說:“同學們願不願意前往桂林,看一看,然後做一名小導遊,把我國的大好河山介紹給中外的遊客?”在學生的一片贊同聲中,我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課文,抓住景色的特點,為做小導遊做好準備。
三、角色扮演、自主學習
首先,我扮演了導遊,對文章的第一段進行了解說。我的導遊詞是:“遊客們,人們都說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今天,我將作為大家的導遊,帶領大家一快去觀賞桂林的山水......”接下來,由學生自願選擇一處景點做解說。並在學生的解說時播放圖片。學生興趣極大,搶著上前演示。解說繪聲繪色,對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解說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學生李論上來別具一格,她的開場白是這樣的:“遊客們,我是今天的小導遊,首先我要考考大家。你們誰能說說灕江的水有幾個什麼特點?”當同學們說出時,李論又說:“下面由我作為你們的導遊,帶你們去遊覽一下灕江。”接下來她就著電腦出示的畫面把灕江的水的三個特點講得清清楚楚。並且非常有感情地朗誦了一遍,而且還點了幾個同學進行了朗讀表演。到這時,教室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迫不及待地想上前扮演導遊這一角色。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有的介紹水,有的介紹山,都力求將自己的導遊詞說得和別人不一樣。講的學生繪聲繪色,聽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躍躍欲試。就這樣,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寫一處景物。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能把課文的寫作方法用上。如,有學生這樣描寫學校的綠化長廊,“綠化長廊的石頭真多啊!路是石頭鋪的,假山是石頭砌的,還有那圓桌、長凳也都是石頭做的……”學生交流了自己的習作,大家一起分享到成功的快樂。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以學生為主體。這一堂課,打破了常規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思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境地。上得活潑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學完了課文。
2、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重視了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人文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風光,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給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鍊機會。同時,將語文課和作文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以致用。使學生知道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雖然不是每個學生能在一堂課裡掌握很好,但長期堅持,定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4、正確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這一堂課既注重了語言的積累,也注重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教後的反思中,覺得以下幾個方面仍有不足:
1、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因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意味著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物件。而這一節課,能在全班演示的學生少了,不能給更多的學生鍛鍊的機會。
2、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有一部分學生雖然也好奇、興奮,但那種主動的意識沒有被激發出來,沒有參與進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觀者的位置上。
值得探討之處;
1、怎樣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又怎樣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還有待於探討。
2、怎樣才能在教學中體現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大變化,怎樣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值得研究。
3、怎樣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向重情感教學,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還得摸索。
總之,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課雖然沒有完全按照教案上,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本文的寫作特點感受很深,而且對文中所描寫的六個特點也瞭解透徹。從這堂課的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像這樣的課,教師必須要駕馭好課堂,不要一味地讓學生活動而忽略了教學目的。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9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影片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影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0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影片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影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1
首先我用圖片和影片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影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
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透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澱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在不斷擴大的言語空間中自由馳騁。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經典老課文,篇幅不長,抓住了桂林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展示“桂林閃爍甲天下”的風采。文章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教學中應該怎樣體現呢?
1、 圖片展示意境美。
課前瞭解了一下,有2個學生去過桂林,讓他們說說桂林風光,可是他倆誰都說不出來。看來,看風景只是看熱鬧了。但美麗的桂林,網上卻不乏她秀麗的倩影。我精心挑選了幾張圖片,配著音樂播放給學生,讓他們在頭腦中產生桂林的優美意境,帶著美好的情感去品讀,去感悟。
2、 品讀感悟語言美。
優美的散文總是適合朗讀的。教學中,我抓住“靜、清、綠” “奇、秀、險”六個字以一個遊覽者輕鬆、欣賞的氣慢慢朗讀,文中幾個感嘆句,突出強調重音,反覆品讀。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3、 配樂讀出音樂美。
美麗的語言就是一首悠揚的樂曲。配上舒緩的音樂去朗讀,更容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麗,在品讀中享受音樂般的美景。
4、動手繪製圖畫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是古人對美麗風景最高的讚譽。課文最後一節從整體上描寫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教學中引導學生簡要畫畫桂林風光,讓學生慢慢沉浸於文字意境之中。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3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字裡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透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提升感悟。
開課我便播放了介紹桂林風光的錄影,這樣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欣賞後有了直觀的感受,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桂林山水。這樣既使學生有直觀感受,又激發了學生的情趣.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讀。
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動筆畫出描寫灕江水特點的詞句,並反覆讀一讀,看看灕江水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對於灕江水的特點學生不難體會,可要是讓他們把體會到的內容讀出來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相機展示畫面來加深學生的感受,同時適當的進行範讀,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表現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讀出水的特點了嗎?經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後,學生逐漸入情入境,接著在品讀、評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
對於“桂林山”這一段的學習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結合學生的彙報我用課件展示相應畫面來加深學生的體會,讓學生透過想像畫面很自然的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的含義。結合語境理解,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如果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讀去感悟,相信他們會讀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獨特的感悟。
總之,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因為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4
《桂林山水》是一篇經典之作。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它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文章,所以至今還能背下來。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透過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朗讀和賞析中,讓學生感受灕江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我們置身於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由於學生課前都進行了預習,給課堂學習帶來了較好的效果。就本節課而言,我努力體現以下三點,並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重視感情朗讀。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透過讀為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水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桂林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然後再講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背誦,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二、重視語言實踐。
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欣賞“桂林山水”,然後睜開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學生把產生在腦海裡的畫面能講述出來,但不夠美;原因是平時我不注意他們說的能力。這一點有待提高。
三、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如我讓學生看著書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讓他們仿寫,學生的語言得到了豐富,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還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麼好的文章,也有的同學居然無動於衷,我想我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利用有效資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得語文課人人都有收益。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5
我教的這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第5課《桂林山水》。
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這一課重點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難點是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因為學生在課前已經佈置學生預習和查閱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對字的掌握沒有太大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採用整體感知課文的方法,然後進入分段研讀,在讀中讓學生感悟,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描寫句子中運用的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學生的找得非常準,因為本文的詞彙豐富,句子優美,除了在閱讀中結合上下文理解外,還仿照例句寫話,如仿寫“真靜啊,靜得……;真清啊,清得……;真綠啊,綠得……”的句式練習寫話。加強了基本功訓練。
我感覺還有一些不足,其中最明顯得是學生朗讀的少。今後在閱讀教學中多研究,加大朗讀力度。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6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到位:
1、將資訊科技與本課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
學生都沒有去過桂林,因此讓學生透過閱讀文字去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有一定的難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運用資訊科技,讓學生透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然後再透過閱讀文字去進一步體會桂林山水的美,在此基礎上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
2、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閱讀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學生自由讀,齊讀,教師範讀,引讀,指名學生讀。讓學生在品讀、誦讀中讀出語感,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3、讀寫結合,學習表達方法,運用表達方法。
學習之後,引導學生髮現二、三段的在表達方法方面上特點,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然後讓學生透過小練筆,鞏固所學,拓展課外,學會將所學的修辭方法、表達方法加以應用,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但這節課也有些許遺憾,課前調動學生不夠,導致在某些環節,學生有點畏縮,如果能鼓勵性語言再豐富一點,再煽情一點,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今後我將在學生的評價方面更用心地學習,期待上出更加精彩的語文課!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17
《桂林山川》是一篇經典之做。正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它即是一篇筆墨摩登,頭緒明晰的文章,以是至今還能背下來。做者緊扣桂林山川的特點,論述了桂林山川的娟秀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說話耐人尋味,字裡止間瀰漫了做者對桂林山川的一片深情。這篇課文正在假期中便讓孩子進止了背誦,再減上有預習導讀單的激發,孩子們預習的也異常充分。因而,這節課,我旨正在經由過程教生多種情勢的讀和感悟,讓教生感遭到桂林山川的好,發會大天然的好麗和神奇。正在讀和賞析中,讓教生感受灕江水的靜、渾、綠;山的奇、秀、險。我們置身於這樣的好景中,方寸已亂,人取天然也是協調共存的。
一、重視朗讀。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好體驗的緊張路子,應讓教生正在自動思想和豪情體驗中,獲得忖量啟迪,享受審好樂趣。”因而,正在教教中,我採用了多種情勢的朗讀。尾先是教師範讀,讓教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集體的掌控,經由過程教師的說話把他們發入文字;其次是個人讀,讓教生深切文字,取文字對話,從而獲得本身的體驗;另外還有小組讀,男女同教讀等等,讓他們取文字對話,從而能有所思,有所悟。比如正在教生個人讀中,讓教生正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根基上,輔導教生默讀課文,讀後組織交換各自知講了甚麼。正在交換中,有的教生說:“我知講了做者寫的桂林山川的特點,奇、秀、險,他們奇峰臚列,怪石嶙峋。”有的教生說:“我知講了做者寫了水的特點,水靜、渾、綠。”有的教生說:“我發明做者正在寫這山和水的特點時,應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天減深了我對桂林山川的熟習。”教生出色的回覆奉告我,他們曾初步發會到了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接著,我問:“你們是從文章的哪些中心發會出來的?你能經由過程朗讀將你的發會表達出來嗎?”教生正在初步感知的根基上,正在深切朗讀課文。正在讀的歷程中,我隨機輔導,從而使教生正在讀中具體感遭到桂林山川帶給人們的好。
兩、重視說話真踐,我讓教生閉上眼睛賞識“桂林山川”,然後展開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教生把發生正在腦海裡的畫面能講述出來,但不足好;本因是仄時我不重視他們說的能力。
3、重視教生念象能力的造就。如我讓教生看著書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臚列、外形萬千……”讓他們仿照說話,有益於進步教生的說話寫做能力。經由過程操演,我發明孩子們寓言相當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