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著,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麼?(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透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線;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2

  對於加法的交換律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個或三個以上加數相加時,他們分辨不清是該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了。透過本節運用課,我發現孩子們對結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使用時,他們有簡便的意識,卻對定律的辨析不夠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驟。

  如:在解決115+132+118+85這一題時,學生們都知道將115+85相加、另外兩個加數相加,但是他們缺少這一交換和結合的步驟,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寫道200+250,還有部分同學直接在橫式上加括號。這一現象表明:學生們對於簡便的計算方法、加法的運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簡便的意識,但練習還缺少規範性。

  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又覺得有些矛盾: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為了讓學生會用,而不是將重心盯在讓學生辨別是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之上,我們都知道:會用才是目的。但是沒有規範的要求,他們僅將簡便的過程藏在心裡,無疑顯露出他們對簡便運算與定律掌握不太牢固,運用時缺少足夠的信心,還未能理清晰計算過程,表現力尚為缺乏。所以學生們尚需走穩每一步,看似簡單的內容也得紮實的理解、熟練地運用。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3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著,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麼?(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透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線;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於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演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4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習本節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課後的反思:

  一、透過回顧驗算的方法來完成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驗算就是交換;透過摘蘋果來暗示學生湊整可以使運算簡便,為學習結合律以及簡便運算打下基礎。結合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匯入新課,寓教於樂,可以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加法交換律,並加深學生的印象,並讓學生由特定的兩個加數延伸到任意兩個加數,從而引出加法的交換律。

  二、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學生雖然在此前的學習中,對四則運算中的一些性質和規律有感性的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本節課畢竟是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方法,並透過學生自己的舉例發現規律,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三、教學中,運算定律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敘述所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後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