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童年的發現》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閱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資料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能夠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為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著,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後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僅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麼?能夠是一些問題,能夠是讀書的收穫。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後,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後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後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蒐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好處,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為時以晚。

  由於我的失誤使文章後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字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備課時沒把文字爛熟於心,沒把教案爛熟於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絡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這篇課文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這篇課文中,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講到“我的發現始於夢中飛行。”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做過這樣的有關飛行的夢,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適時給學生講了有關我自己的夢,“其實,老師也經常做飛行的夢。”我認真地給學生講了我的夢境,接著我引導學生,文中的“我”,由做過的夢引起了一連串的問題並不斷地進行思考。結果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我又引導學生,你們有什麼奇怪的夢,可以和大家交流嗎?學生頓時爭先恐後說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夢。這樣也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於課文最後一段的學習比較重要,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對於“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收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讀起來感到有些突兀,在這裡,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並適時給學生補充世界上有關的科學家為了堅持自己的真理甚至被絞死的事例,學生對於這句話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難點。

  不足之處,這篇課文需要學生課前瞭解的知識比較多,但是,在課前佈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文中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而透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這也是今後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上週三上午的第一節課我上了我的邀請課《童年的發現》,想想自己的這堂課可寫得東西還真不少。

  備課時,讀過一遍課文後發現:這篇課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貼近兒童生活的文章那麼通曉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豐富、語言優美的文章那樣愉悅身心、激動心靈。也許因為這是一篇譯文,俄語的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言語、思維習慣不大一樣,更主要的還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學的科學現象和術語不是一下能理解的,這影響了閱讀的暢順。當讀了許多遍以後,人物形象鮮明起來了,我被費奧多羅夫這個孩子執著的科學探究精神,被他大膽的、富有詩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聰慧所感染,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培養起了對文章的喜愛的情感,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正式上課之前我看了實錄和查閱了不少的資料,對備課內容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不想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理清課文思路的問題上,因此課前我佈置了預習的任務:1、熟讀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給文章分段並概括段意;3、蒐集資料。

  整堂課我主要是圍繞著“發現”二字進行的,切入點為課後的三道習題,想透過我們共同的探討去解決問題。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有了課前的預習和資料的蒐集,課上他們在理解和回答很多問題的時候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前松後緊,前面浪費了一些時間在檢查預習上,後面的小練筆就沒來得及寫,把這個遺憾留在了課後進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學能把朗讀訓練、語言的品味、語感的培養、情感的薰陶等融入到課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讀豐滿起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整合起來,但事實上,在有限的40分鐘裡面,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髮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於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於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資料。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幽默,那麼富有童趣。

  那麼,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於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後,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透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資料,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紮實到位。透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透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5

  《童年的發現》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寫的,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知識的渴求。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歌曲匯入,激發興趣。

  好的匯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匯入,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教學開始,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童年》,同時播放事先錄好的同學們活動影片,讓同學們感受難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後的感想,最後提出疑問:今天我們來學習《童年的發現》……這樣的趣味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收穫(思得)

  主抓三句話,引導“發現”過程。

  課文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教學時,我主抓三句話,引導學生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把著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一句是“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理解作者對這個發現抑制不住的自豪。二句是“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壞好意。”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處(思失)

  反觀整堂課教學,仍有一些遺憾:

  這篇課文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學生透過導學案,加強預習,但是,在課前佈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上課的時候透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這也是今後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改進措施(思改)

  以後教學時,需要加強朗讀訓練,關注學生朗讀水平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夢中飛行”一段,可以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重點的詞語要突出,注意學生的表情要入迷、到位。教師的指導,畢竟面不是很廣,可以利用學習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的朗讀水平大面積提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6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著細緻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後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於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為:

  1、透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透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麼”。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透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一、檢查預習,二、讀懂“發現”,三、讀出童年。基於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並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透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註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透過查資料,看圖片,看影片去進一步地瞭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透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麼的段落。並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資訊,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麼?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係是概括和具體的關係。最後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透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麼。”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裡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並提出學習要求: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麼樣的發現”,並批註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彙報交流中,我更側重於引導學生透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透過老師的憑藉、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7

  參加完學校組織的“白紙備課”活動,心中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這篇教案我可以寫得更好。我們組抽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是一篇充滿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設計的教案,卻拘泥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忽略了對情感的體驗;本可以透過“以讀促悟”的方法來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我卻過多的設計了老師過多的引導、涉入;對課文應該在朗讀上大做文章,我設計的教案對此卻忽略了;課文的匯入、激趣可以設計的更風趣些,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更強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為這些遺憾開脫,如備課時間不夠充分,資料不夠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細反思,如果將這次活動立足於對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還要充實。

  為什麼在活動之後的許多好的想法,在活動時卻沒有及時的設想出來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於平時的教學過程澡忽略了積累,沒有及時地將教學中的優劣予以篩選。俗話說,功在平時,沒有平時及時的反思、總結,怎能做到厚積薄發呢?

  我們組抽取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可以重點進行讀的訓練,如小作者的想象,課堂上的對話可以進行朗讀訓練,同時,在讀中也可以進行對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理解的訓練,對“進化論”的理解等等。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卻不能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顯得比較生硬,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及時的總結,將教學基本功練紮實。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8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絡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在課上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9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最後再討論交流,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有幾點做得較為成功。

  一、課前資料的查詢充分,降低了學習難度

  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前要求學生查詢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樣,學生有了胚胎髮育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二、故事補充,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了幾個科學家的小故事,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故事,為學生理解這句話做好了鋪墊。

  三、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對畫、批註,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開頭匯入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0

  《童年的發現》一課的教學,我還是試著用一節課完成的,我運用一線串珠的方法,以“發現”為線索,引導的著眼點是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著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2、“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是的笑不壞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和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到之處,比如課堂上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充裕,總在走過程,為了完成任務而上課,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濃。學生的參與面不大。總而言之,一節課想面面俱到確實有難度,這就得看老師的側重點與處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1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說“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裡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定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著”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2

  昨天,我像往常一樣拿著課本,懷著愉悅的心情,邁著輕盈的步子,朝著教室走去。

  上課,課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學生認真的聽著,思考著,回答著我提出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學生似乎很好接受,由於比較接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來了都比較的輕鬆,我感覺水到渠成。

  正當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學生學的很好,這節課即將圓滿結束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說:“老師,那現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師有沒有給他道歉呢?”聽了這個學生的提問,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開口。不知道各位有經驗的老師會怎麼做呢?回到辦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我一個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後備課一定要全面備課,不僅要仔細地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另外,這個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向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多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常聽說應蹲下身子與孩子們欣賞風景,我想我們還應多給孩子一分鐘,聽他們說一說他們的想法。

  也許我的想法還很淺薄,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3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透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我在引導時著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透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同時重視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關於夢的一段,我指導同學們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奇妙;在讀關於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我和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讀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總之沒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我教學了《童年的發現》,《童年的發現》是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後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

  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後,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5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

  ”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最後,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6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聽課分心的現象,它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願聽。本課教學中,我進行了聽的訓練。由一名學生講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其他同學評出亮點。當學生說了三個亮點後,讓聽的學生總結。這時會發現聽完全的學生不多。可見多數學生分心了。讓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學生聽的效果極好。這裡有一個有意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當我們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時,往往忽視了下面聽課的學生,其實在此活動中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兒童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集中精力。說聽評後,必須讓下面聽的學生總結。因為他們有聽的任務,不聽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斷地鼓勵說故事的人,不斷讓聽的學生評、總結,結果學生越說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學生潛力巨大。當看到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我想平時我們愛埋怨學生腦子不活,其實是教師沒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起初學生說得不好時,我們可以找他的亮點,當亮點多起來時找大的亮點,讓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感,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極度發揮,他們必將越說越願說。

  在學生讀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時,我利用的材料講,老師的回答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可見當時作者聽得何等認真。沒有認真地聽別人說,哪來好的人物語言描寫。

  就是這樣的聽說訓練,就是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課堂上聽講發言的學生多了,分心的學生少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7

  《童年的發現》一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練習生字詞,領讀生字詞及全班齊讀。接著讓學生說識字方法和寫字注意事項,但說完後,我沒有就幾個重點的字讓學生練寫,這一環節進行的不紮實,這與我對五年級的學情認識不夠有關係。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找到作者童年的發現是胚胎髮育規律,並讓學生練說課文主要內容,學生找到文中的語句拼湊在一起,並不能用自己的話連貫來說,我引導學生按照“開始—經過—結果”這一順序來說,但學生似乎不太理解,我也不知如何引導學生,這一環節也就草草了事,我把主要內容說了一遍。接下來,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作者是如何發現這一規律的,學生找到了“夢中飛行、向老師提問、生物課上”這些過程,再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能有這些發現,學生理解到作者的聰明,求知慾,探索精神等。

  整個一節課,我感覺教學不紮實,太浮於表面,只是往前推進環節,學生似乎對文中的內涵,對作者的求知精神理解不夠透徹,對文中某些重點詞語也沒有指導學生理解。另一個原因,我也不太熟悉五年級的課文,課前備課不到位。如何引導學生,我感到很困惑,以後我要多聽課,多多學習。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8

  《童年的發現》是略讀課文,但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分組讀議。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聯絡到中外一些科學家的遭遇。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問題所在。像這樣的課堂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這裡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的長期堅持和用心領悟而來。它像語感一樣,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真是學無止境呀。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9

  備課時,我認真閱讀了課文三次,對教學思路還是一片迷茫。對課文內容也只不過是個大致的瞭解,對課後的四項練習題,有點不知所措,咋辦?這可是篇精讀課文呢?於是,我從課件及課堂作業本下手,尋找教學靈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個挺切合本班實際的課件,稍微調整裡面的教學思路:先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說說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是什麼?具體是怎樣的?找有關句子理解並品味,再從老師的那句話得到驗證,再找相關句子品悟;第二課時主要圍繞“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並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劃出相關的句子”展開教學,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有目的地默讀課文,讀讀、找找、說說,老師適當的補充提示學生忽略的地方。

  學生能透過“每天夜裡做夢我都飛?似乎想去哪裡就能飛到哪裡。人是由細胞構成的?正好是九個月。”“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聽完這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願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幸虧她沒有容我解釋,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等句子自主發現——“我”是個充滿幻想、刨根問底、幽默風趣的人。

  整個教學環節下來,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水到渠成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本節課要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

  在課上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於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於“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物件,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麼重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穫教學的果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