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1

  正比例的知識,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所以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

  在教學中我還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為對文字的敘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為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係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下一節課的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絡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透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2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數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時比較困難,為此,我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一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確正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課堂上我設計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透過表格、影象、表示式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為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接著,我給學生提供第二個情境:當速度一定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間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也就是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透過以上例項,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速度一定時,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透過比較,概括出以上例項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的意義。最後,透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比值是否一定。

  在鞏固練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例: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圓的周長與半徑成正比例;圓的面積與半徑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與年齡是否成比例;一瓶礦泉水,喝掉的和瓶裡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這個意義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透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3

  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透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例題時,出示了甲乙兩輛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表格後,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1、表2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

  (2)哪個表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更有規律?有什麼規律?

  上面思考題中“更有”兩個字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著重去尋找表1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1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另外,由於事例熟悉,且資料計算起來很簡單,便於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於提示正比例的意義。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4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透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透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透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5

  本節複習課,目的是透過整理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絡。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從前幾次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用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完全掌握還是沒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斷,所以我在複習正、反比例的應用的時候應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經驗加以深化和理解。透過本節課的複習,使學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並使學生再一次的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成代數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選擇離學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6

  正比例的知識,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所以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一個人的“體重”與“年齡”;從家到學校“已經走過的路程”和“剩餘的路程”……等等。然後出示一組具有正比例特點的例子,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在探究中發現

  探究學習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們研究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本課教學中,我透過表格列舉出兩種變化的數量在一定的情況下變化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自己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擴大(或縮小)若干倍時,另一種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且這兩種數量對應的數的比值始終不變。從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質特徵。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興趣。

  3、在交流中昇華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運用啟發式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交流的時間、空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把探究中的發現,透過相互交流的形式進行展示,使每個學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別人的成果。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應用

  學習數學目的是運用數學,也就是為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為此,在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的例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

  5、在練習中發展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練習的設計上,我除了設計理解正比例意義題型之外,重點設計了對學生運用正比例意義去判斷生活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題型。在練習設計上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不同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

  6、在反思中進步。

  反思整節課教學,基本體現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實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不足之處:由於部分學生在以前分析數量關係這個內容的學習上沒有完全過關,我也沒有及時掃清學生學習上的這個障礙,所以他們雖然掌握了正比例的特徵,但實際運用中,由於不能夠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所以就不能夠準確的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以後的教學中要先查漏補缺,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7

  1、重組課堂流程,延展探究空間。

  第一次教學,我按照“複習鋪墊—教學例1例2—總結概念—嘗試練習”的直線型流程展開。整節課下來,講解清晰而簡練,學生的聽講認真而專注。在課堂練習中,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正確判斷,但總覺得這樣的教學過於順暢了,學生少了些深刻的思考和體驗。帶著這些疑惑,我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第二次教學,我為學生設計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初步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自主選擇、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評價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積累了與正比例知識密切相關的原始資訊和感性認識。第二板塊是交流思維,形成認識的“概念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觀點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適度的點撥,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並透過回饋具體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這樣的設計,流程板塊少了,但探究空間卻更為寬廣了。

  2、 呈現數學材料,豐富體驗途徑。

  第一次教學,以時間與路程為變數的例1和以數量與總價為變數的例2,是支撐學生感悟正比例意義的兩則數學材料。這兩則材料從數量上分析偏少,呈現形式都是一模一樣的靜態出現,材料的使用方式也是雷同的,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了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為充足的材料,我改變了例1、例2和嘗試練習的原有功能,把它們作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三則數學材料進行整體呈現。這樣教學的結果是:對於自己選定的數學材料,學生可以憑藉個體獨立解讀、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充 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達成學習目標。而對於其他兩則未選的數學材料,學生則可以藉助全班交流這一互動環節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傾聽和欣賞中達成學習目標。

  3、 選擇學習方式,促進深度感悟。

  “引導發現”的啟發式教學是第一次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是課堂行為的顯性表現。在這樣的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全部資訊來自教師的講解,很少有機會去體會教師給予的資訊,很少有機會去交流現場生成的想法,也很少有機會呈現真實的學習狀態。第二次教學,教師讓學生採取選擇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方式,並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度的點撥,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深度感悟。由於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因而學習過程便更多地體現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積累了豐富真切的原始體驗。在與同伴交流時,學生在表達中鞏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時又在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收穫、體會。可以說,雖然每個學生只重點研究了一則材料蘊含的規律,但卻全面收穫了三則材料所彰顯的數學事實,這正是數學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藉助教師恰當及時的教學點撥,自然實現了“數學事實”向“數學概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