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描寫非常優美的散文,但我覺得文章形比較散,一會兒寫草原上的牛群,一會兒又寫低地上的駿馬,一會兒又回到草原寫起了雞、鴨、羊等家畜,一會兒又介紹人們如何給牛擠奶,最後講了荷蘭牧場的寧靜,所以還沒有細細體會到牧場的美麗,又是擠牛奶、又是運牛奶的,不知道該抓住怎樣一條支幹來帶領學生進行感悟、體會。不過,我就是覺得這篇文章將荷蘭的牧場描寫得極為美麗,課文中的語言也很豐富,就想美文應該美讀,以讀為主,以讀促悟,以讀悟情,在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好好進行感悟、體會。

  仔細思考之後,決定以第一小節為突破口,讓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課文,體會情感。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讀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後,我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發表看法,說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荷蘭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因為這裡有水、有花、還有牧場。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還補充說荷蘭還是一個風車之國,因為在語文練習冊上專門有介紹荷蘭的風車的。聽了學生的回答,我馬上說既然荷蘭有著這麼多的美稱,那麼找找書上是如何來介紹它是一個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並將找到的句子劃出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於是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從整體入手,認認真真朗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其實課文中介紹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倒是牧場之國不太容易將句子找準,因為課文上涵蓋面比較大,基本上每一個自然段都有介紹的,既有牛群,又有奔跑的駿馬,還有許多可愛的家畜。當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比較喜歡哪種動物?可以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也根據書本上的描寫,學生也能說得具體。在說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理解牧場是所有動物的自由王國,它們才是這個王國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蘭動物與環境與人和諧的統一。最後歸結到課文最後小節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我想這樣就給學生一個十分清晰的思路,課文第一小節引出內容,最後小節簡單總結,中間通過幾個場景的描述,使荷蘭的風情展現在我們眼前。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2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荷蘭是一個另人神往的美麗國度,課文作者用華麗優美的語句描述著荷蘭的美麗。學生在學習這類課文往往是讀著很美,但真正要說出美在哪,為什麼覺得美就很難。

  第一單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樣是語句非常優美,讀完之後都覺得景色實在是美不勝收,但幾乎沒多少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那種美。也許對學生來說有難度,所以我在教學《牧場之國》時側重引導學生多讀,從讀中慢慢感受動物們在牧場上自由生活的場景,只要學生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牧場的和諧寧靜,體會綿羊豬群駿馬的悠然自得,那麼這篇略讀課文所要傳遞的感情就已經滲透進學生的腦海之中了。

  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語句想象畫面,昇華感受。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之後,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說說吸引你的理由,最後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反覆讀—悟—讀,最後達到學習目標。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3

  《牧場之國》是一首意境優美的散文詩。課文所描寫的是被稱為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荷蘭的田園風光,字裡行間洋溢著寧靜悠閒的情趣和意境,讓人不覺為之動容。

  教學這篇文章,意圖是引領學生感受荷蘭和諧、優美、寧靜、悠閒的田園風光圖,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首先我激情匯入,接著讓學生介紹收集到有關荷蘭的資料,使小學生對美麗的荷蘭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然後揭示課題。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荷蘭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是什麼?用簡短的詞語概括出來,並板書到黑板上,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踴躍發言。一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板書下,完全出現在黑板上,荷蘭的美景盡現在學生眼前,激發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

  接下來進入質疑解疑環節。學生圍繞為什麼稱荷蘭為牧場之國?從那些語句體現出來的?展開交流討論。一路走下來,課堂很順暢,條理很清晰,層次也很分明。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了文章重點,體現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是牽得太死,互動開放不夠,沒有體現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啟發得不夠靈活,所以學生沒放開,沒能達到活而和諧的境界。應該緊扣田園選畫面,滲透一些寫法的指導,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應緊緊圍繞這才是真正的荷蘭入手,讓學生理解牧場是所有動物的自由王國,它們才是這個王國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蘭動物與環境與人和諧的統一。最後歸結到課文最後小節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還感覺學生與文字的交流不夠,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對課文讀得不透,雖然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了,可是時間還不夠。另外我對這課的朗讀的引導做得也不到位。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怎麼指導?這一直以來是困撓我心頭的一個難題。

  遺憾的是不管自己設想的多麼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學生相結合,不臨場隨機應變,那麼整個課堂也會顯得單薄而空洞。厚積薄發,學以至用,是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應追求的目標。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4

  《牧場之國》這篇文章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有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美譽的荷蘭的田園風光,課文有如一首意境優美的散文詩,側重描寫了作為牧場之國的荷蘭那種寧靜悠閒的情趣和意境,讓人徜徉在這種意境中,留連忘返。

  本文是略讀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牧場之國荷蘭的特點。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根據閱讀要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瞭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地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我拋磚引玉,提出一個問題牧場之國荷蘭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讓學生充分交流。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從白天和夜晚兩個方面,抓住課文中景物描寫的重點句,說得頭頭是道。接下來,我請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在讀的過程中,我除了適時作有感情朗讀指導外,還相機結合重點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作者寫牛、馬、羊、豬、雞在碧綠草原上的活動,既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也體現了荷蘭以畜牧業為主的特點,更突出了動物與環境與人和諧的統一。然後我再從寫法上指導:你喜歡文中的哪些語句,為什麼?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語言的優美,領悟文中擬人、比喻手法的妙處。

  文中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荷蘭牧場,尤其是對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馬、羊、豬、雞這些家畜家禽的喜愛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字,才能有感情地讀出來。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荷蘭牧場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彷彿自己也置身於荷蘭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遼闊無際的牧場上,正在欣賞著優美的畫卷,被眼前的景緻所陶醉,發出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的由衷感慨。特別是文中四次出現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在充分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能層層遞進地讀好這四句,達到了人文統一的效果。

  最後,在學習資料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風車之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再適時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圖片,學生再一次為荷蘭的美傾倒,教室裡哇哇的讚歎聲不絕於耳。本次課,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5

  《牧場之國》這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有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美譽的荷蘭的田園風光,課文有如一首意境優美的散文詩,側重描寫了作為牧場之國的荷蘭那種寧靜悠閒的情趣和意境,讓人徜徉在這種意境中,留連忘返。

  這堂課之前,開放月時曾經聽過一位老師的教學,自己有諸多想法:比如對教學突破口的思考,對課堂教學策略的思考、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方面的思考,對略讀課文教學的思考等。在教學中主要想貫徹這樣的理念:

  略去老師的講解,注重學生的感悟。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練習入手,省去了很多老師的講解。如:老師出示動物的名字後,讓學生自己說說有什麼發現“黑花白牛、白頭黑牛、白腰藍嘴黑牛、牛犢、老牛、、駿馬、綿羊、豬、小雞、長毛山羊”等,讓學生髮現,動物的種類很多,特別是奶牛的種類多,數量多。接著我又利用一個詞語搭配的練習,讓學生髮現“動物不但很多,而且它們的生活自由自在,是牧場的主人。”從而深入課文,感悟動物們生活自在的句子,在品句讀句的過程中,其樂融融。

  略去問題的串聯,注重學生的朗讀。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以“真正的荷蘭到底是怎樣的?”這個主問題來展開教學,並根據課文的總分結構,幾次感悟“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細碎的小問題,有效避免了串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自讀自悟。在第四小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找找讓你感受到牧場安靜的句子,並讀出那樣安靜的感覺。透過學生自讀、老師範讀、女生齊讀等讓學生能充分的接觸文字,感悟文字。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後,文中優美的語言也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略去語言的分析,注重表達的指導。有了對文字的充分感悟和朗讀的練習,學生對荷蘭的美景有了深深地嚮往。於是,我就給孩子看了許多荷蘭的圖片,並提煉了的表達方式,讓他們試著把荷蘭的美景介紹給大家。並創設了世博會上給荷蘭館當解說員的情境。孩子們情趣盎然,表達的效果也很好。

  整個過程設計圍繞著“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一個鍛鍊或者展示的機會。”這樣一個目標展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自由閱讀概括段意的訓練。有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展示的過程。也有學生課文資料蒐集的彙報。透過這些環節的展開,不僅讓老師瞭解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情況,而且教給了學生如何閱讀的方法。

  不只是授之以魚,更是授之以漁。學生不僅欣賞到了荷蘭美麗的風景,感受了作者優美文筆,更掌握瞭如何去讀懂這份美麗的方法,以及如何表達眼中所見的美景的一些方法。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交流對感興趣的句子的時候,老師的引導不夠有條理,如果能夠再組織的順暢些,就不會凌亂重複了。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6

  5月15日的課孩子們和我都感覺意猶未盡。我們先談“荷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孩子們透過預習課文,閱讀“資料袋”,以及同步訓練的課外語段,眾說紛紜。然後欣賞幾幅荷蘭的風景圖,讓孩子們把荷蘭的美譽對號入座。“風車之國”、“牧場之國”、“水之國”在孩子們期待的眼光中閃亮登場。尤其最後一幅鬱金香的畫面,讓孩子們張大了嘴巴,我隨機讓他們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來說說眼前的景色。“五彩斑斕”、“美不勝收”、“花的世界”等詞語從他們的嘴裡蹦跳出來。讓我不由想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同樣有這樣的環節,當時五年級學生的表現也不過如此。

  接著我匯入: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荷蘭這個牧場之國的獨特風光。根據自讀提示,先自由讀課文,思考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遺憾的是這個環節應該再節省些時間,因為預習已經相當充分了,完全可以直接回答,把朗讀更多地放到後面的感悟和指導當中去。又是課堂機智,我把本來安排在最後的讀資料袋,體會寫法的環節調整到了前面。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之後,問:既然是總起句,就應該下文都圍繞這句話寫,但課文卻只突出了哪個美譽?為什麼?我沒有想到,孩子們的思路相當開闊。王菲說:因為題目就是《牧場之國》。

  依會玉說:如果把花之國,水之國也寫的話,課文就盛不下了。我馬上抓住這個課堂生成:對啊,順著她的思路想,我們常常說作文要注意什麼?學生馬上答出了:詳略得當。我又引導孩子們朗讀“資料袋”,瞭解荷蘭“花之國”、“水之國”的特點。這樣就等於整合了課堂教學資源,讓孩子們對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以及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都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對荷蘭有了全面的瞭解。然後我用四次“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作為主線,和學生一起品讀2—4自然段,每個自然段讓孩子們推薦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談理由,並進行感情朗讀。最後集中大家的智慧來給畫面起名字。這是在講《鄉下人家》的時候用過的方法。當時學生就有“瓜藤攀屋架”、“鴨戲河水中”等很多富有童趣的表達。今天孩子們說出了“牛群嬉戲”、“牛的世界”、“生命的天堂”等後,我選定“牛的王國”板書,他們就順著這樣的思路,又擬出了“馬的天堂”、“動物樂園”等畫名。

  在交流第4自然段的時候,我有意變化了說法,讓大家談談感興趣的動物,避免學生的“審美疲勞”。在他們讀到“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麼表示讚許。”我順勢問:“你們看見過豬嗎?聽過豬呼嚕嗎?”孩子們的興趣馬上就調動起來了。“這些豬,可能在說什麼哪?”孩子們的手舉得高高的:“荷蘭真美,我要在這裡生活一輩子。”“我在這裡吃的好,睡的好。永遠也不要離開。”“雖然別處把我當做又饞又懶的動物,但我在這裡生活得很快樂,我是這裡的主人。”

  每次當欣賞完一幅畫面,我適當小結:“膘肥體壯的駿馬,遼闊無垠的原野,野草遮掩的運河,這就是——”孩子們就默契得一起說:“真正的荷蘭!”我不由地會心一笑。一年了,孩子們已經熟悉了我的教學風格,儘管曾經煩惱走思的學生多,曾經反感管不住嘴的孩子多,曾經為不寫作業的學生生氣,但畢竟,將近一年的相處下來,我們的磨合已經到了“心有靈犀”的地步。我從他們課堂上高舉的小手,精彩的回答,興奮的小臉上都能讀到他們對語文課的喜愛。

  下課鈴響了,我給孩子們放映幾幅荷蘭圖片,一片“哇哇”的讚歎裡,課就這樣不得不結束了。

  如果再讓我上這節課,我會把“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牧場是動物們的自由王國?”這個問題完成,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畫面,重點感悟幾個句子,讓他們對“自由王國”之一特點有更鮮明的認識,同時也更顯得重點突出。今天的課堂儘管朗讀和欣賞很充分,但還是有些面面俱到之嫌,講讀味道似乎過濃。對於昨天同步訓練中提到的幾個句子,就讓學生說出修辭後,感情朗讀即可,新的美句可以展開談。

  但反過來想,這樣美的一篇文章,我是可以作為精讀課文處理,或者就這樣甩下最後一個自然段作為課下欣賞也未嘗不可。畢竟我在這節課上聯絡“資料袋”理解第一自然段,欣賞第二自然段的修辭,第三自然段欣賞動詞和四字詞語,第四自然段進行想象說話,訓練點還是挺突出的。尤其我今天上課因為沒有現成的教案,一些隨機生成的想法,居然效果很好。比如我讓學生談“絲絨般的碧綠草原”還像什麼?用鑲嵌說話,給膘肥體壯換個詞。都達成了語文的積累和應用的目的。而且學生欣賞美句,已經提升了訓練層次,同時體現了自讀課的課型特點。

  看來,教無定法。如果對一篇文章,教師真正喜歡,真正讀透了,是能夠發現許多“語文的事兒”的,當我們把自己對教材的獨特理解融入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感悟、朗讀、積累、運用”的語文之旅的時候,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了一次生命歷程。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7

  多法並舉,提高識字效率。

  教學中,我發現本課共有18個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學生易錯字。教學時,我採用兒歌、字謎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漢字產生興趣。如“凳”字很多學生容易寫錯,於是我給學生打字謎:“登上茶几”,學生很容易記住這個易錯的字;對於同音字、形近字“駿、俊、峻、竣”,學生感覺到有難度,我把這幾個同音字、形近字編成兒歌:“此人很英俊,駿馬在飛奔,工程將竣工,山勢很陡峻”。這樣的生字教學,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確。

  這篇文章開篇句子“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總領全文,然後分寫白天牧場的動物,接著寫傍晚牧場的工人擠牛奶,最後寫牧場的夜景。全文四次強調“這就是真正的荷蘭”,迴圈呼應,使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例子正是學生仿寫的好材料,學生可以弄懂層次,瞭解文章結構,介紹一個古鎮。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8

  《牧場之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全文緊緊圍繞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來寫,展現了優美迷人、自然和諧的景觀。文中語言具有特色,用擬人化的描寫去渲染情境、表達情感。在學科整合教學模式下,在處理教材時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釋出課前預習任務,並上傳相關資料,在資源中心瞭解學生預習情況

  高年級的文章長,內容深,涉及的知識很廣。如果課前學生不認真完成預習任務,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堂上將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解決一個問題,甚至很多問題不查資料都難以解決。如果做好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一篇課文的很多教學內容就可以放在課前,在預習中解決了,課堂上花少量時間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生透過預習已掌握的知識教學時一帶而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課文學習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益。但是,教師如何有效地監督學生完成預習任務,長期以來難於透過有效的手段進行解決。透過資訊科技的支援,可以有效地監督學生完成預習任務。教師課前推送預習任務到學生的平板,學生接收以後,按要求完成預習任務。以本課為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完成畫作以後,將圖畫拍照,上傳。學生預習時畫的畫,將文字轉化成圖片,更是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瞭解。學生朗讀課文時,通過錄音功能,錄製自己的朗讀,並上傳。將查詢到的荷蘭風光資料,上傳到資源中心。只要學生提交了預習作業,教師可以進入資源中心進行檢視學生完成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檢視預習作業,對資源進行分享。

  二、利用資訊科技的快捷,檢測生字詞預習情況

  字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略讀課文,不需要面面俱到講解字詞,但是基本的讀認要求,必須達到。教師釋出字詞練習題給學生,讓學生作答。利用資訊科技的快速統計功能,可以在學生完成習題時,同時統計出錯題,可以更便捷的瞭解學生的難點,對錯誤率高的習題有的放矢的進行解決。讓學習更直觀,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注重讀中感悟,突出語文味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讀書。但是,在學科整合過程中,往往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使學科的特性完全淹沒在技術的“汪洋”裡,課堂成了純粹的資訊科技展示。《牧場之國》是一篇散文,語言優美,更需要學生透過朗讀,去感受文字的張力,去領悟文字的意境。為了避免學科特性不突出這一現象,在設計教學時,我突出了朗讀部分。先是讓學生分成兩大組比賽朗讀課文,再請學生利用背景音樂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學生放鬆了心境,整個教室雅雀無聲,彷彿他們來到了牧場之國,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文字的'魅力結合朗讀教學充分顯現。

  四、搶答學生畫作名稱,增加課堂趣味性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才會對它產生積極的探究慾望並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一個趣味性的課堂,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呢?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我用了資訊科技中的搶答功能。教師進入預習資源中心,調出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所畫的作品,投影給學生。學生透過平板上的搶答器搶答畫作名稱。透過這一環節,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學習的快樂。

  五、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凸顯學生課堂主體性

  我將“引導學生了解荷蘭牧場的特點;體會作者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作為本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各小組找出文中所有的擬人句後進行小組討論,完成相關問題。教師釋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員找出文中的擬人句,組長在電子書上用熒光筆標出擬人句。

  (2)小組討論:你從每句話中的哪些詞判斷出這個句子是擬人句?

  (3)透過這些擬人句,你感受到了什麼?提醒:討論完畢,組員端正坐好,組長舉手示意。比一比,哪組最快完成。”小組合作學習要求裡面,更是突出了團結合作的意識。組長與組員進行分工,需要雙方的默契配合,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環節中,發生了一件讓我很意外的事情。一小組的同學竟讓直接進入到了教學資源庫中,把教師準備好的所有的擬人句的資料直接提取了出來。使我不得不及時改變教學程序。這個意外事件,促進我更進一步思考。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教師是不是可以將所有的教學資源公開給學生,讓他們選取其中有用的資源,小組合作探究式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教師的實際控制下,有限的放開學生。或許,完全放開的課堂,會更加的精彩紛呈,會有更多的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會讓所有的學生“活”起來……

  六、一課一得,給擬人句投票,檢測學習效果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過“課文只是個例子”。我常常這樣想,能夠被學生用來架構的語文知識一定不是一節課具體的內容,而是在漸漸培養中的語文學習能力與不斷習得的語文學習方法。每一節語文課,學生都應當紮實地注重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方法的獲得,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完成有效的認知體系架構。也許,這種方式是對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課文只是個例子”的最好詮釋。

  課文中的擬人句,成為我帶領學生品味文字、體會文章意境的切入點和載體。本著一課一得的理念。課堂結尾,讓學生挑選出八句話中的擬人句,讓學生回顧判斷擬人句的方法,讓課堂變得紮實。對於錯誤的句子,教師讓選對的學生充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講解判斷擬人句的方法。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透過實踐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對有些學習方法的處理可能還不夠準確和到位。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研究和探索。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9

  課上完的時候,感覺不是很好。後來仔細想想我知道了那節課缺點是在哪裡了。關鍵是學生與文字的交流不夠,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對課文讀得不透,雖然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了,可是時間還不夠,當然,老師對這課的朗讀的引導做得也不到位。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老師與文字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更不能忽視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這種對話怎麼實現,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有人說:分析課文是讓課文潛入水中,朗讀課文是讓內容浮出水面。我覺得這句話把朗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說明。但怎麼去讀,僅僅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讀,肯定不行。這裡就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怎麼指導?這一直一來是困撓我心頭的一個難題。我看到許多老師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學習。像汪立民老師的文言文讀得引導,讀得有趣,讀得有味;呂紅霞老師的抓住關鍵的語句,讓學生對語句進行細細的品味,讀得有激情;王瑞老師執教的《去年的樹》,抓住四次對話的朗讀,每一次對話的情境不同,學生讀得情感就不同。她(他)們讓我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朗讀教學,朗讀讓閱讀教學走向多姿多彩,讓閱讀走入學生的心靈。

  面對生成性的課堂,突現教師的教育機智,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自己還是經驗尚淺。面對學生說出“馬兒會不會結婚?”、“綿羊在談戀愛”、“我聞到了汽油味”這些對文字有些另類的解讀,可以說是反文字的解讀,教師的教育機智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現在靜下心來反思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知道我沒有抓住這些解讀,如果當時引導的好的話,完全有可能成為這堂課的亮點。比如說“綿羊在談戀愛”,我當時如果適時的綿羊談戀愛,在這裡“結婚”,繁衍後代,不正是說明動物在這裡悠然自得的生活著嗎?多好的資源呀,沒有抓住,可惜!再如“我聞到了汽油味”當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當時的情況下,到底能不能聞到汽油味呢?學生們肯定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失之交臂,可惜!當然教育機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這需要老師文化的積累,經驗的沉澱,正是自己年輕的不足吧。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0

  我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模式,新課伊始我用鬱金香激趣匯入,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回答出荷蘭,然後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蘭,所以這時彙報資料,在學生對荷蘭有一個初步印象、心裡想了解荷蘭時在讀課文。本節課的重點是積累詞句,難點是培養透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的能力。

  為了能解決這兩點我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最終,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缺點是評價語言的單一,部分學生平翹舌音不準,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這方面訓練學生。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1

  《牧場之國》是一張畫。課文所描寫的是被稱為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荷蘭的田園風光,字裡行間的情趣和意境,我也被打動了。教學這篇文章,我想讓同學們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首先我用大量優美圖片匯入,使學生對美麗的荷蘭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然後揭示課題。利用小組合作第五模組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利用思維導圖的解釋來說說這篇文章的大致寫作思路和方法。緊接著步入模組二:我的感悟。設計兩個完整的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選擇課文片段朗讀,在全班分享。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踴躍發言。荷蘭的美景盡現在學生眼前,激發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這裡體現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接下來進入模組三:我的批註與發現。質疑合作回答:

  1.荷蘭的田園景色是怎樣的?

  2.文中哪些地方能說明牧場是動物們自由的王國?

  3.為什麼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樣小組的討論在集體的力量中展現出來。問題也在全班範圍內得到解決。

  不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的引導作用還不夠明顯,沒有體現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模組四小練筆也沒有真正進行下去。應該緊扣田園選畫面,滲透一些寫法的指導,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應緊緊圍繞“這才是真正的荷蘭”入手,讓學生理解牧場是所有動物的自由王國。最後歸結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遺憾是有的,所以提醒我要在教學中不要忘記教學目標和實際情況的把我,一定要和自己的學生相結合起來,臨機應變,使課堂變得更加充實!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第22課《牧場之國》時,課堂上我激勵性的評價可謂熱情洋溢。當學生結結巴巴讀完課文時,我隨即表揚:“你讀的真好!”課後我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讀得真的好嗎?到底好在哪?

  課文讀完後,我又問學生:“你們喜歡哪一部分?”“我喜歡夏天,因為夏天可以到河裡游泳。”我聽後滿意地說:“你真聰明,還會游泳!”這個小男孩的聰明之處到底在哪兒?會游泳就是聰明嗎?

  反思:

  從以上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我的這些評價語缺乏針對性、準確性,就像個大帽子,扣在誰的頭上都行。像第一個學生,他結結巴巴才讀完這篇課文,教師還表揚“讀得真好”,這樣的評價顯然是不恰當的。這個孩子克服困難,認真讀書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表揚的。再看第二個學生,教師的評價是“你真聰明,還會游泳!”其實,這個學生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不僅說出了自己喜歡的部分,還道出了喜歡的理由,教師應及時指出:“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不但說出了自己最喜歡的部分,還告訴大家你喜歡的理由,讓我們聽得更明白了。”這樣有針對性地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孩子的,這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暗示、點撥其餘孩子可以效仿那個孩子的說話的方式。可在原案例,由於教師沒有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就錯失了一次“揚長避短”的機會。教師只是在課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製成的“高帽子”隨意地拋給孩子,這是不負責任的。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3

  雙主共學的課堂,我們一起成長——教學《牧場之國》有感雙鳳橋小學劉容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也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可見教師教學中的教法對於孩子的學習有多麼的重要。“授之於漁”的教法,孩子們終身受益。所以,北碚區致力構建“雙主共學”的課堂模式推進“卓越課堂”建設。這是行之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努力推進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那什麼是“雙主共學”專家們已經從理論的高度進行了解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理解的雙主共學就是課堂上教師以學定教,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自學能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小組探討出答案的內容教師創設環境,引導交流,針對難點適時點撥。對於無法解決的困難,教師授予學法,搭橋鋪路,讓孩子們藉助幫助達成目標。整個過程中教師、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各自履行自己的任務,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索未知的慾望,而不是依賴與接收。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這樣的課堂是理想中的課堂,說來容易,做著難。這需要教師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需要教師敢於實踐,敢於失敗又戰的勇氣。實踐中還可能面臨不能達成目標,教師“講”不完,學生啟而不發,學得慢的現象。不過這些情況都是初期階段才會產生的問題,只要教師堅持以學定教,堅持授予學生學習的方法,久而言之,孩子們的進步將會是驚人的。

  這學期,我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就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有了一些初步的體驗。我就《牧場之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精心備課,緊扣課堂目標和學生情況設計預習單。

  要上好課,必須備好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必要保障。所以在踐行“卓越課堂”的過程中我把備課放在首位,認真結合我班孩子的情況進行備課,並緊扣課堂目標,學生情況設計預習單。預習單的設計遵循先易後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讓孩子們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例如教學《牧場之國》第二課時之前,讓學生們完成這樣的預習作業:1、圍繞課文內容提出你想探討或

  不懂的問題。2荷蘭為什麼是牧場之國,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解。作業1是想了解掌握孩子的需求,孩子們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後還有什麼不理解,針對孩子們的需求落實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作業2是這篇課文需要學生透過學習達成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重要內容,課前讓孩子們先學習,透過批改預習單瞭解孩子們的情況教學時就更有針對性,也便於調整自己的教法。因此批改預習單時發現學生只考慮到因為牧場遼闊,這兒生活著自由眾多的牲畜,所以這兒是牧場之國,孩子們沒有看到這兒還生活著一樣喜歡放牧生活的人們,所以針對這一情況,我進行了教法的更改。課上就這一塊內容進行深入的討論,讓孩子們自己找出答案。

  二、採用自主、合作、探討的開發課堂模式

  透過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等形式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習得閱讀的方法。

  例如教學《牧場之國》這篇課文時,我抓住主要問題——說說荷蘭為什麼是牧場之國。讓學生帶著預習的收穫又一次與文字對話,找找課文中相關的詞句,補充自己預習本上的回答,達成二次批註學習,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師生對話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文字中撲捉自己需要的資訊。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引導班上的多數孩子又一次學得閱讀的方法——怎樣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受。

  在整個學習中我沒有讓孩子們小組學習查詢一個大問題,而是在需要討論、需要合作的時候才合作,讓小組學習落實效果。始終把教師放在導的位置,適時點撥與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去學習。例如:根據孩子們的交流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點撥作者運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多的意思;點撥作者抓住動物的動作、語言進行想象的方法,如:老牛悠閒漫步,好像在思考著什麼?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麼表示讚許。並指導學生仿寫句子。整個課堂始終是老師、學生共同在學習。學生在發展的同時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點撥能力、教育智慧等都在悄悄地變化著。

  三、學法延伸

  加強學生習得方法後的鞏固運用,與練習。達成學法的檢查例如:教學《牧場之國》時,我進行了學法的運用與延伸。文中真正的荷蘭一共出現了四次,在文中起到強調突出,抒發情懷的目的。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

  分析,找到這四次出現的地方,讓孩子們感受後模仿這種反覆的寫法修改自己的一篇寫景習作。抓住關鍵句關鍵詞體會感受弄懂文章主題,是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要閱讀方法,學完之後讓學生們運用這種方法學習結構類似的文章《音樂之鄉》,把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把同一題材的學法進行梳理與整合,使學生學習所獲更清楚明白。

  總之,雙主共學的課堂,師生一起成長,作為教師只要想到課堂是孩子們的,課堂上我們充分引導幫助孩子們學習,點撥學法,啟發思維,引領方向。我們的課堂將魅力無限,卓越課堂將真正實現。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4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節課伊始就出響了啞場,因為是在沒有問題框架下進行閱讀,孩子們一時不知說什麼好。這時,祝盈淮的發言啟發了大家,他說,荷蘭真美呀。一句話啟發了大家,一隻只小手高高的舉了起來。看起來,這簡單的一個美字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透過初讀課文,他們談出了荷蘭給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

  緊接著,再讀文字,含英咀華。

  程思元第一個站起來發言,他提出了一個出乎大家意料的非常精彩的問題——課文中四次寫道這就是真正的荷蘭,自己的理解。原本以為他會逐段分析的孩子一時又啞了場。甚至,連我都被這個孩子一上課就丟擲了本課的難點問題而措手不及。但是想一想,在《小英雄雨來》《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些課文裡,孩子們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經驗,所以他們會一下抓住四個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也並不應該讓我意外。反倒是我在教學預設的時候,沒有對學情進行充分的估計,這才是我今後在備課中要注意的。

  這個重量級的問題馬上引起了一些聰明伶俐的孩子的熱烈爭論,劉義愷站起來說——請大家注意,這四個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後面的標點還不一樣呢。可不是嗎?一三四後面都是句號。第二個後面是冒號。這是一個多好的問題呀。它提示我們把目光引向作者文章的結構——一三四段是分總,二段的結構是總分。在這個問題上孩子們討論的可充分了,以上的結論就是王欣總結出來的。飛黃騰達兄弟雖然不能從結構上來說明,但是他們說,一三四段前面是原因,後面是結論。二段反之。這是從內容之間的關係上說的,我認為說得也很不錯。

  四個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丟擲來了,但是體會荷蘭的特點卻委實不那麼容易。孩子們在閱讀第二段時就卡了殼。他們找出了三處擬人的描寫,卻讀不懂這體現了荷蘭的什麼特點。這時,聰明的馬安君出場了,他說出了自由一詞,緊接著,受到啟發的孩子們有的讀出了無拘無束,有的讀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堅冰打破了,孩子們慢慢學會了抓住詞語來體會荷蘭的特點。接下來的幾個自然段那麼順暢。我明顯感覺他們在分析理解時候的節奏比第二個自然段快了許多。看起來,語文學習離不開字詞這一磚瓦,這對孩子們讀懂課文的思想內涵有很大的幫助。在最後一個環節,我請他們寫一寫——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看起來這個設計依然沒有考慮到學情,孩子們書寫耗時很長,雖然這是一個昇華主題的很好的練習,但我認為一個小節就足夠了。類似這樣的讀寫結合點,我們經常進行,所以今天孩子們也算很順利的完成了任務。

  在讀懂內容之後,就進入了導學階段。緊接著上一環節,我問,為什麼荷蘭給你們留下了這麼深的印象呢?

  聰明的王欣說,因為作者寫得形象生動。我立刻相機請他們找出寫的形象生動的句子。孩子們找出了擬人的句子。我啟發他們找出這樣更多的句子。緊接著,我又請他們思考,是否還能找出一些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他們又找出了兩處比喻句。這個環節進行得非常順暢。孩子們讀懂了擬人比喻的表達效果,雖然我沒有明確的說明這兩種修辭的名字,但是他們的表達效果孩子們已經懂得了。

  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更為精彩,我請他們說說自己積累了哪些語言,打算怎麼運用這些積累的語言?這是和原來截然不同的教學理念,原來我很注重孩子們讀文後的積累,但是從沒有問過他們積累下來怎麼用。孩子們的熱情高漲極了。但是這個環節還待思考,他們積累的大多是詞,沒有句子。我覺得還是我引導的不夠到位。

  因為下課時間已經到了,這節課缺少一個小組合作梳理盤點字詞的時間。這還是因為預設不足的關係,以後要注意,可以在時間分派上做一個預設。這說明,在我的課堂上,一定還有一些並非核心的知識擠佔了盤點詞語的時間。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5

  1、課前動員學生查閱有關荷蘭的圖片及相關資料,使學生對荷蘭有整體的瞭解。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2、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先讓學生閱讀自學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讀書收穫。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透過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感悟荷蘭牧場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啟發學生想像畫面,感受“牧場之國”荷蘭的自然風光美。把自己的喜愛之情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意境中去,彷彿自己走在荷蘭的牧場上,欣賞著悠然自得的牛、馬、羊、豬、雞,陶醉於牧場之國夜晚的安謐恬靜之中,由衷地發出感慨“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5、本節課沒能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教師又沒能在學生彙報時很好地進行引導,以致於學生的興致不濃,回答問題不夠整體、全面。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6

  牧場之國和我們的距離很遠,為了讓學生課堂對荷蘭有所理解、感悟,並喜歡荷蘭。帶著這份喜歡的情感走進作者筆下的荷蘭,學生的感悟顯得更加的真實和真切,在理解和朗讀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我的教學思路是:初讀課文,給你留下的印象,在讀課文,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練習說話,說感受,拓展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是積累詞句,難點是培養透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的能力。為了能解決這兩點我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最終,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本節課的缺點是評價語言的單一,部分學生平翹舌音不準,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這方面訓練學生。

  牧場之國的教學反思 篇18

  我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模式,新課伊始我用鬱金香激趣匯入,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回答出荷蘭,然後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蘭,所以這時彙報資料,在學生對荷蘭有一個初步印象、心裡想了解荷蘭時在讀課文。本節課的重點是積累詞句,難點是培養透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的能力。

  為了能解決這兩點我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最終,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本節課的缺點是評價語言的單一,部分學生平翹舌音不準,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這方面訓練學生。

  這節課的教學模式基本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