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範文600字(通用5篇)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範文600字(通用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範文6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1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了這樣的預習作業:將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共五組),我故意安排了兩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學都上當了,說明他們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認識到其實質。

  在教學例題時我特別加強了“分別乘”的指導,不但結合例項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分別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頭讓學生感受分別乘的過程;而在學生探究了例題和試一試後,讓他們透過比較,體會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有時合起來乘容易,有時分別乘更容易,要靈活運用。

  但是,今天的課堂作業讓我十分失望,我本以為“分別乘”的指導比較到位,但還是有一些同學出現15×(20+3)=15×20+3這樣的錯誤,並且有兩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後,還將它用乘法分配律展開計算,結果計算錯誤百出,如何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我還得進一步地學習研究。

  本節課主要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的意識和能力。課的一開始,我就複習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點:合起來乘轉化成分別乘再加起來或者分別乘轉化成合起來乘。接著透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中間結合型別分別練習相應的題目,再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這兩組題: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簡便,有的時候是分別乘簡便,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對於後面的練習,我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適合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的結構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2

  由於有實際生活做為知識的支撐點,因此學生較順利的掌握了新知。但發現還是存在兩個計算上的錯誤:

  一、審題不認真,學習欠靈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學生無視題中數字的特點,仍舊把167與145相加,沒有意識到把兩個減數相加並不簡便。

  減法運算性質是用來使計算簡便的,並不是所有的連續減這樣的計算題就要用減法運算性質,而且在運用減法運算性質時也要注意數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選擇最佳方案來運算。透過今天的學習,促發學生在分享學習成功的同時,不僅讓學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紹提煉知識點,而且著重組織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回憶,數學思想予以關注。這樣,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整合體系得以較為完美的呈現。以後在計算時要學會觀察,再決定方法。多猜想,多驗證,其實許多數學家也是這樣發現數學規律的。

  二、應用意識薄弱

  如果單一地出示計算題,學生會應用各種定律進行簡算,但是遇到應用題,學生在列出算式後,沒有就用定律進行簡算的意識,照樣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另外,教學後發現減法運算性質的內容不是很多也不難,但是教學過程中還是有處理不當的地方。我發現一些需要重點強調的地方時間花的過少。組織教學耗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難免使教學重點不夠突出。探究減法運算性質時過於草率,沒有及時有效的練習與鞏固。再有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回答問題也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因而班上一些理解比較慢的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好,特別是減法運算性質逆用.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內容是“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是節計算課,但主要是讓學生自己驗證兩條規律:整數的加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小數,以及整數的減法運算性質也同樣適用於小數。之後靈活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進行口算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後發現這些數字的特徵,得出結論:小數加法,可以透過尾數相加湊整;小數減法,可以透過尾數相減湊整。這為小數的簡便計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之後,我抓住學生有利的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對三個整數算式進行數字觀察,學生的思路慢慢開啟,我趁機詢問,這用到了整數的什麼規律?在學生的大腦裡,過去的知識慢慢呈現,一個接一個補充地更加完整。

  順著學生的熱情高漲,我丟擲了一個問題:六一節前夕,東東準備買四樣食品各1份,價錢分別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問東東一共應付多少元?我沒有急於讓學生計算,而是提出了3個問題: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如果請你計算,你會算嗎?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紛紛動腦筋,想演算法。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兩個組進行比賽。明顯發現運用加法運算定律計算的那個組算得又對又快。由於觀察計算結果相同,從而歸納出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小數。

  有了加法運算定律可以簡便計算作鋪墊,學生對於小數減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減法運算性質來簡便計算。透過教學例二,學生一嘗試,發現也是成立的。於是經過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幾個環節來強化新知。最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小數加減法簡便計算問題。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4

  連減法的簡便運算這節課,我用的是導學課的模式進行組織教學的,首先我進行的口算練習,有利於本節課學生在計算時提高速度,本節課我是先出示了導學提綱,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進行討論交流演算法,“由此你發現了什麼”可以使學生由具體算式,發展到一般情況,鍛鍊了學生的探索規律,進行總結的能力。我擔心有的學困生不能做到完全總結,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給出提示語,讓學生思考、總結,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規律,學生齊讀掌握了重點,透過反饋精講,使學生更加清晰了簡算的要點,所有同學都能學會,我還在最後的時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題,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在備課過程中進行了精心的準備,還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運算過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節同樣的課,課堂結束後,聽課教師對本堂課的評價較好,我自己也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感到滿意。然而在同學年的二班講授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教學一開始的時候探究減法運算性質時過於拖沓,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我也關注了班級的學困生,但是他們中的個別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好,在讓學生上前面板書的時候,減法運算性質逆用這樣的題型,個別學生能力比較弱,不能逆向思維,這也造成時間的浪費。

  所以在上二班的課時,我都有點困擾,因為我總是把握不準班級差異,也許是對學生的瞭解還不夠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精心備課的同時,還應該備學生,認真分析學情,設計教案,應因班級,因學情而有所不同,從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第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揭示運算律的意義時,也曾提到過,但只是點到為止。在本節課中是作為重點來講的。所以在教學時,要著重體現出學生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一、加強了對比的力度(運用運算律和不運用運算律在計算上的對比)。

  例如在教學例題:29+46+54時,首先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大部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知道應該從左往右計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學生透過觀察發現46+54能湊成100,可以先加起來:29+46+54=29+(46+54)。將兩種做法讓學生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第二種方法正確嗎?為什麼可以先計算46+54呢?(生: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二、小組活動,巧妙安排,得出規律。

  新課改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強著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提出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是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的,他們需要動筆計算證實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透過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於合作前的充分醞釀,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給學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學生的活動能夠有序進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緊張的舉例驗證,然後是有效的總結交流。規律的得出順理成章,同學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嚐到了成功的快樂。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