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文言文中的寓言蘊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動淺顯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前面的誦讀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時十分的熱鬧,而一問起“你領悟到什麼道理”,立刻就靜下來、啞下來。這說明,對寓意的理解不僅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更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對於課文,我做了一下反思:
一、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合作解決質疑,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彙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
二、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透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的“之”、“其”、“為”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透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三、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課文。
總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彙報時,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字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裡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裡,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著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著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透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裡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裡,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新課程課改理念為指導,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幾個學習內容:
1、出示圖片,仔細觀察。
夾竹桃對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出示了夾竹桃圖片,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夾竹桃的距離,更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這就為後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墊。
2、合作學習,人人參與。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出讓學生每節課每個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所以我們的學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樣人人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人人都有事幹,不僅能使優生、中等生有較大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差生學習的勁頭。
3、小組展示,人人登臺。
在小組學習後,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個環節,不僅是優生的展示舞臺,更是差生的展示舞臺;不僅可以提高優生的水平,還可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己組的學習成果,還為大家展示了他們讀文的功夫。
4、質疑問難,群策群力。
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環節就是要解決難題,但是還要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學生質疑,學生解決,如果學生真正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解決。
5、達標測試,檢驗結果。
在本環節,我由易到難設計了3道練習題,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成果的檢驗。
6、反思提高,激勵前進。
這個環節是學生自己對自己本堂課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評價,是一個自評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讓他們自覺激勵、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對於本節課,我認為自己的教學不僅遵循了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對學情、生情的瞭解與分析,構思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只注重了學生的展示,未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只為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卻未考慮到學生的展示能力還有待提高。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我對《野草》這一文章,很有感觸。說實話,這篇文章我雖然是第一次教,但卻給深深地打動了我。然而,要做到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一點還是比較難的。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字。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我學習的名師是薛髮根的簡約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簡約而不是簡單,簡約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約背後是大氣、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這樣的課堂將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般明淨澄澈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深入”研讀文字,方能“簡出”教學。我們課本中的文章應該說是篇篇精美,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無不讓人感到它的簡約和精美,但總不可能在課堂上面面俱到,有時候,敢於取捨,簡約流暢反倒是一種大氣。
倘若沒有教者的真誠與深刻,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課堂。只有對文字進行深入的鑽研,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教師才會有對文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才會獨具匠心地對文字進行取捨和加工,才有精彩的教學過程,才能藉助文字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薛老師在對教材的解讀和重構上,往往有著自己獨到的、別出心裁的處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透過不斷地教學實踐,才能將教學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以下是我教完本節課後的一些想法: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體現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程理念。
2、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等趣味教學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人的動腦質疑的隋性。
3、正如備課時所想的那樣,學生提問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盆花代表什麼?……”這個問題,本來估計學生會最後才提的,因為那時課文內容理解比較充分,回答也就會得心應手了,沒想到學生一開始就提這個問題,真有點“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所以,我反思著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提問“有序”起來,大家有什麼好的方法?
4、考慮不夠充分。現在是和平時期,戰爭硝煙離現在的小學生久遠,他們無從感知,也難以理解當時的艱苦程度,無法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中華兒女不願當亡國奴,抗戰到底的決心聯絡起來。
5、讓學生充分閱讀感知得還不夠。背後的大氣、精要、深刻、智慧都不能達到意料中的效果。教學第一步就要讓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才能為後面的質疑、解答做鋪墊,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在讀中感,讀中疑,讀中悟呢?這就是我接下來的教學要注意研究的了。
上完課很久,我心情還無法平靜。這一次的教學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1、教師範讀引好路子。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反覆朗讀讀準讀熟。
課堂上,我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讓他們藉助注音讀準生字;同時,我也應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及時地指導學生正確地讀音,並能透過反覆朗讀讀熟課文、正確斷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透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
4、熟讀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討論如下問題:
⑴個跟弈秋學下圍棋的人表現有何不同,結果怎樣?
⑵《學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習後有何體會?
經過師生平等互動,個體感悟思考、集體分析討論,達到共識:兩個學下圍棋的人在主觀條件(智慧一樣)和客觀條件(一起向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弈秋學習)相同的情況下,卻產生不同的結果,原因在於兩人的學習態度不同: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一心兩用。《學弈》告訴我們,在學習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學習態度的專心與否決定著學習結果的好壞,因此,我們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學習。同時也應認識到,如果弈秋能對一心兩用的人嚴加管教,那麼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總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1、老師的範讀不夠十分優美。
2、由於一時疏忽而沒有把較簡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現,致使學生在讀的時候,感受節奏有些吃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對學生的評價少。
三、改進措施
1、在範讀時,應該更多的注意語速和感情。感情要充分,節奏感要強。
2、充分備課。
3、應不吝嗇對學生的讚賞與評價,多給學生以自信。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教學中,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一、注重朗讀,感受其優美的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透過各種形式的讀,我們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學生讀得有情,讀得有趣,讀中有思考。體會本文作者運用設問﹑比喻﹑排比﹑擬人的句式,把不易覺察的時光匆匆,一去不返寫得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在讀中,學生初步瞭解本文的特點,如結構精巧,層次清楚,首尾呼應,情景交融等。
二、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加強對重點語段的品讀,理解,從而加深學生理解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的無奈和惋惜。新課程認為,課程不是鼓勵與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感受時,把自己在特定處境裡的感興,依託於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時間流逝透過具體的事物寫具體。在教學時,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第三題,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法“……的時候,日子……”的句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在練筆中發現,很多學生寫得還不錯。如一學生寫到“思考時,日子便從腦中飄過;看書時,日子從書頁上跳過;玩電腦時,日子從滑鼠上滑過;仰望天空時,她便伶伶俐俐地從悠悠的白雲中飛過。一學生寫道“洗澡時,日子從花灑裡過去;做作業時,日子從筆尖裡過去;玩耍時,日子便從額頭上的汗珠裡過去。我覺察到她去的匆匆了,想抱住她挽留時,她又用力地甩開我逃走了,我坐在書桌上看書,她便伶伶俐俐地從我大腿上蹦跳而過。”
三、體會珍惜時間的重要
本文教學,在文章的最後,透過對惜時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透過對《明日歌》作品的品讀……學生感悟到了時間的重要,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上完這篇課文,我也感覺有些欠缺:學生的交流雖然還算成功,但不夠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學困生還沒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成功。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廣玉蘭》這篇課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本課教學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層次朗讀,以讀促悟
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一向是學生感悟文字的重要手段。本文的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作者喜愛廣玉蘭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這些內容更需要透過朗讀來感受。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瀏覽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字的解讀。
如學習廣玉蘭花開的不同形態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讓我們一同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細欣賞廣玉蘭花開的不同形態。請邊讀邊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形態的廣玉蘭花?(學生自讀思考)
2、彙報:分別看到了含苞欲放、剛剛綻放、完全盛開、已經開過四種形態的廣玉蘭花。
3、請四位同學分別為我們朗讀描寫這四種形態的花的語句,想一想:你最喜歡哪種形態的廣玉蘭花,在書上作上標記,說說喜歡的理由。
4、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一種形態。
5、含羞待放的鮮嫩可愛,剛剛綻放的清香四溢,完全盛開的潔白柔嫩,已經開過的生命依然旺盛,你能用朗讀讀出你的喜愛之情嗎?比一比,誰讀得最好,“愛”得最深?(學生練習朗讀)
6、你們讀得真好,遠遠望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一株美麗的樹,而且也是一株充滿生機的樹,更分明就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從哪裡看出是“數世同堂”。)
7、經作者這麼一寫,這滿樹的玉蘭花就活起來了,笑起來了,香味就在林蔭道上盪漾開來,一起讀一讀,找一找唇齒生香的感覺。
8、這怎麼不讓作者“愛”呢?難怪作者會說——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齊讀)
二、抓重點詞句,品讀語言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二、三兩小節,在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緻、生動的語言上,我主要採取了抓重點詞句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我無法用……我也無法用……”這句話時,引導學生抓住“純白、淡淡的青綠色、玉琢冰雕”等詞來體會廣玉蘭的潔淨、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教學“密集油亮的綠葉終年不敗,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這句話時,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
“終年不敗”指的是什麼?密集油亮的綠葉在和煦的春風裡,在盛夏的暴雨裡,在深秋的清冷裡,在寒冬的冰雪裡,看不出有什麼衰敗的跡象,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這“生氣”和“活潑”一般是來形容什麼的?在這裡指什麼?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境
使用多媒體手段會在課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基於此,我在教學第三部分時,選用了廣玉蘭的四種形態的圖片,在學生充分感悟文字的內涵之後進行欣賞,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間。
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樂,讓學生彷彿在廣玉蘭的叢林中悠然信步,情感產生共鳴,自然讀的很美。
四、運用提示,指導背誦
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於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按花開姿態的順序來背誦,讓其找到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數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的感覺各個教學環節完成得還可以。除了有些細節地方處理的不好以外,還有就是,我的教學停在了文字的賞析上,我覺得本課應該巧妙的滲透寫作手法以此來指引學生小練筆的寫作。否則感覺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就顯得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