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
教學實錄:
一、猜:回憶觀察方法
1、(出示用布蓋住的3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積木)誰能猜出這個立體圖形是用幾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2、你們能猜出老師搭出的立體圖形是什麼形狀的嗎?老師提示一下,然後請你們根據提示,搭成一個與老師一樣的圖形。
3、(出示)這是老師用3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到的形狀,現在請大家搭出一個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也是這樣的立體圖形。請大家仔細觀察你搭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是什麼形狀?在方格紙上把它畫出來。從側面看到的又是什麼形狀也把它畫出來。
4、誰能說說在同一位置觀察物體時,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在觀察物體時應注意些什麼呢?
二、看:辨認三面形狀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這幾個物體,你能說出這些立體圖形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嗎?先在紙上把你的答案寫下來,如果有困難,可以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擺一擺,也可以與同桌商量。
2、誰來說說這些立體圖形是用幾個小正方體擺出來的嗎?
3、完成一組選擇題(略)。
4、看這組立體圖形從三個面觀察到的形狀,你們有什麼發現?
三、擺:根據要求操作
1、(出示例題圖)誰能很快說出這個立體圖形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你能描述一下從正面看到的是什麼形狀嗎?(師出示)
2、如果老師請你們在這個立體圖形中再擺一個同樣的小正方體,但要求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你們有辦法嗎?
3、教師要求:一邊擺,一邊想,擺的時候有沒有技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
4、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透過觀察來驗證。
四、強化訓練,深化理解知識(略)
反思:
“觀察物體”學生在三年級已有所接觸,他們先後學習了由2個、3個或4個同樣大的小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正檢視、側檢視和上檢視,並初步學會了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會用圖形表示看到的形狀。課開始,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三個同樣的小正方體拼成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來自己搭一個圖形,再從上面、側面觀察,將看到的形狀畫出來,並透過“觀察物體時應注意些什麼”的問答,既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又喚醒了學生的創新聯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由5個或6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圖形,其形狀是怎樣的,是這節課的認知目標之一。教學時,教師採用選擇填空的方式讓學生說說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各是什麼形狀,並提示學生,如果你在觀察中感到困難,可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擺一擺。不同層次的要求,有利於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選定一個角度觀察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潛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1、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捐款箱、電視櫃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坐在位置上看一看、說一說,而是設計了離開位置觀察、拍照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給學生帶給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透過觀察文具盒、小正方體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物體,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說一說,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捐款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帶給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說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先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本節課學生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但是學生活動的有些沒有章法,我就應認真思考,如何在新課改實驗中,教學既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學的"活而不亂"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前面經歷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和單個立體圖形以及幾何組合體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根據從一個或多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拼搭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
成功之處:
1.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例1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根據給出的一個平面圖形擺出給定數量相應的幾何組合體,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正方體比較輕鬆愉悅地擺出來,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出如果不動手擺,這個幾何組合體應是什麼形狀的。這樣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再由三維向二維空間進行轉化,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據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進行拼擺,透過不斷的調整和推理得出最終的擺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來推導可能擺出的幾何組合體,也就是說從正面可以得出擺幾列幾行幾層,從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終的答案。
不足之處:
1.對於幾何組合體的正面和上面學生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不容易出錯,主要錯在從左面和右面觀察到的圖形。
2.對於不擺幾何組合體學生在頭腦中想象還是比較難的,也就是根據二維空間還原三維空間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提高。
再教設計:
1.注重學生觀察幾何組合體從左面和右面觀察的平面圖形,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2.根據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擺出幾何組合體後緊接著就要還原,不斷的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轉換,從三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換。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4
在備課時,我透過研究教材,發現這節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狀況是不同的,提醒學生要多角度的觀察物體才能瞭解物體的真實面貌,並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潛力和推理決定潛力。根據教學資料,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
1.觀察匯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平時經常用的透過觀察決定物體異同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個盒子,並故意將不同的一面背對學生,學生很自然決定這兩個盒子完全相同,這時我並沒有將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而是讓一個學生到盒子背面觀察,提出不同意見,在其他學生都感到奇怪並急於觀察時,我將兩個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要全面地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匯出課題。這樣的設計不但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絡起來,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觀察慾望,為整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2.探究新知。
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慾望後,我設計了觀察同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觀察到的狀況,體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看到的狀況是不同的。然後我又設計了觀察玩具老虎的活動,讓透過學生變換自己觀察的位置,進一步體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看到的狀況是不同的”。在學生有了親身體會後,我讓學生總結自己的體會,找出自己的觀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將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聯絡起來。
3.練習體會。
這一環節裡,透過“想一想”和“連一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理解、鞏固觀察方法,然後透過用學生喜歡的賽車及其圖片,進行“猜一猜”的活動,把觀察的位置擴充套件到六個方位,將所學的知識擴充套件延伸。
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自己的遊戲、活動中體驗生活,發現規律,總結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活中的數學”。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5
湯老師在這節課裡先讓學生觀察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並且把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分別畫出來,這一環節為下一環節做了鋪墊,定了形。接下來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已拼成的物體上再添1個同樣的正方體,要求添了正方體後的物體與原來的物體有相同的正檢視(從正面看、從側面看或從上面看),這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新問題,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湯老師先讓學生理解問題: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裡添;然後再讓學生體驗問題:擺一擺、看一看正檢視有沒有變化;最後在交流中體會擺法是多樣的。
反思:
聽完了湯老師的這一節課,我不僅認為湯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同時還油然而生地感覺到:同樣的一個物體,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狀大小的物體不一定是同樣的一個物體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解決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分析問題,不要單方面的分析問題,不然的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例如我們教學“方程”這一概念時就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問題,首先是“含有未知數”,然後是“等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含有未知數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須要既含有未知數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斷是不是方程時,就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問題,否則就會判斷錯誤。
在教學中是這樣,在工作、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遇到問題,要從多方面要分析問題,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認識一個人,要從多方面認識這個人,才能真正認識這個人,做到不看錯人。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6
在這次鎮小班化數學賽課中,我選擇了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進行參賽。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1、透過實際觀察、比較,能正確指出被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2、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判斷、辨認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3、在活動中培養學習數學的熱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習慣。現在賽課活動結束了,結合專家的點評,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覺得自己的課堂還是少了一些小班味。這次賽課是以小班化為主題的賽課,因此課前我對照小班化教學規程就已經進行了一些思考:如何進行小組活動?小組活動中如何體現分工明確?原本我是想在“拍照”環節設定一個四人小組的活動,分工合作,三個人每人完成一項拍照任務,最後一個人在反饋時總結髮言。可是我又覺得我這是一節觀察活動課,小組圍坐不利於指導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每個同學都應該親自去觀察,透過自己的觀察思索來獲得直接經驗,而這種分工似乎會減少觀察機會。於是這次活動被我改成了同桌合作。其實現在想來兩人合作也存在很多劣勢,如合作的優勢發揮不了,發現的資訊較為單一;兩個人不存在明顯的分工,只注意說自己的,忽視了聽等等。看來小班的路還很長啊!
其次我覺得上課要注意細節。本節課中,多次小結都是我自己進行的小結,就像專家講的較為粗糙,以至於全課小結時,學生說的不深入,不完整。以後的課堂上要多引導孩子們自己小結,要讓孩子不光懂,還很會說。
比賽結束了,但每一次上課都是一種積累,我會繼續加油!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7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形狀是不同的,並能辨認從不同的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學生實際的觀察環境?如何把握學生觀察物體的層次?又如何設計觀察操作活動呢?
鑑於自己這三點思考,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要全面瞭解物體的特徵,多角度觀察,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滲透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思想。3.培養學生初步的傾聽習慣。為實現教學目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1.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採取了4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給每個小組準備5-6塊積木,然後讓學生分幾個層次進行觀察:
①從前面觀察形狀不變;
②從上面觀察形狀不變;
③從側面觀察形狀不變。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2.最佳化教學媒體
我注重採取多種教學媒體進行最佳化組合,在選擇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課件和實物投影相結合,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具選擇上,我選擇了學生幼兒園玩過的小正方形積木為小組學習的工具,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搭圖形,並進行觀察,還透過實物投影讓學生演示來進行眼力大比拼,鞏固新知。我發現:正是這些媒體有機的結合和恰當的選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漲,創新的火花也時時迸發。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並沒有用書中的例題,因為找藥箱比較困難。首先是讓學生齊讀一首詩《題西林壁》。讓學生感受為什麼同一個事物卻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從而引出課題。觀察物體。使學生對此也能夠產生興趣,緊接著就讓學生獨立嘗試,進行活動一學習。一小組為單位,觀察學具中的長方體,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感受到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狀也是不同的,有了親身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獨立嘗試過程中,包括後三分之一的學生也非常積極的進行感知,學習,並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使我很高興,同時我也給予了肯定與表揚,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就感。之後又進行了活動二的學習,從正面、側面,上面進行觀察,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圖形不一樣而且視線要垂直,只能看到一個面。由於學具中的長方體太小,有一個同學說能看到5個面,這時有的同學一聽,好像他說的對,自己矛盾了起來,我叫他到前面觀察我準備的一個大盒子,並在側面寫上數字讓他看,結果他看不到數字,這時他以及有疑惑的同學就都明白了,在這個交流解惑的過程中,全班同學都加深了認識。
在學習完成後,又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三,從不同角度觀察正方體、圓柱體、圓錐、球體。自學效果非常好,全班同學都能觀察出他們的平面圖形。
最後我們、給他們出開放性題。畫了一個圓,問他們我看到的是什麼立體圖形,他們都能想出好幾種來,同時也說明空間觀念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這節課透過“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抽象思維,空間觀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親身體驗,所學到的知識非常的牢固、紮實,並樂於參與其中,加強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9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檢視聯絡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1﹑這節課,以“平平來做客”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將觀察活動溶入在這個故事情景中。再用多媒體的音像效果說出“平平”的話,更增加了趣味性。如:在教學從前後兩個面觀察物體時,配上以下錄音,“這是二(2)班的教室吧?哎呀!小朋友大概去上體育課了吧?嗯,教室真乾淨啊,看來我得好好學學!還是留個紀念吧!‘咔嚓’‘咔嚓’小朋友猜一猜,哪張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張是在教室後面拍的?”……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快樂。2﹑挖掘身邊素材,創設探究環境.在觀察教室之後,讓學生觀察教師,為此:
生: 我能看到老師的後面,我從前後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左面,我從左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右面,我從右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前面,我從前面觀察老師.
二、以生活經驗為依託,由易到難,逐步拓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課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將學生所熟悉的可愛的玩具、水杯一些實物直接帶入課堂,這些都來自於學生身邊,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容易的兩面觀察,從具體到半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0
這一課學生在“拼擺”和“觀察”中探討從正面、側面、上頭看到的是什麼圖形。要讓學生能經過想象,從實物中抽象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體會多種擺法,但不要求學生個個都要擺出不一樣的擺法。
教學時經過小遊戲因如要學的資料進行新授教學。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收集資訊,瞭解資訊窗中的活動場景,給學生創設觀察的氛圍。緊之後根據所給資訊提出響應的問題“他們分別從不一樣的面看到了什麼形狀?”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藉助學具動手擺一擺,從不一樣的位置去觀察、去發現。小組成員在合作的過程中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頭去觀察物體,並將觀察到的形狀互相交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教學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在此環節中,對於學具的使用教師交代得不清楚。學生在觀察時的方法指導還不夠確切和詳細,並且由於學具太小,不利於學生觀察,觀察的實效性降低。
在觀察了三個正方體組成的物體後之後又讓學生觀察“再加一個正方體,從不一樣的方向看會是什麼形狀呢?”本環節讓學生與同伴充分說明自我的想法,並傾聽他人的看法,從而進一步與親身實踐結合起來,跟上步伐,作驗證。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前面是對所給的物體進行觀察,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如果從正面看,還是這個形狀,再增加一個正方體能夠怎樣擺呢?”這一問題,使學生的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在問題的交代過程中,我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比較膚淺地指導學生拼擺的過程。這個環節經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個組員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同一個形狀拜訪物體的多樣化。
教完這堂課,我覺得,雖然這節課的操作性很強,可是由於學具太小,四人小組觀察的時候學生觀察得不明顯,最好小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體,這樣便於操作和觀察,使學生的觀察具有實效性。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1
針對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問題,在這節課都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順序,在交換位置時也不爭搶,同時因為每個活動之前都有明確的示範,因此小組活動也是有樣可依,能順利進行,特別是活動結束後在小組長的組織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組完成任務。其次,在練習時也暴露出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因此練習題的錯誤較高,因此鞏固練習時添加了課本中原有的“例1”,並且用這樣三個問題(你認為最容易找到誰拍的照片?你有什麼困難嗎?怎麼來區分“左右”呢?)幫助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這樣在觀察熊貓時解決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體”,在例1解決“根據不同物體的面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樣的學習活動非常有效。
不足之處:
1、在處理熊貓的左右照片時還是簡單了些,當時是這樣的處理:學生指出熊貓左邊的照片時,我提問:是誰拍的?也是誰拍得?處理右邊照片也是這樣。再問:怎樣來區分左右兩張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體轉一轉。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讓周焱站在螢幕前,讓那些拍到左邊和右邊的學生也跟著周焱轉一轉,指出相當於自己的哪一邊,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會更深刻些,以後在沒有實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這樣來試一試,相信效果會不錯的。
2、在那首詩的處理上,如果這樣處理:蘇軾看到的廬山是“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貓是什麼各不同呢?(前後左右各不同),這樣的效果肯定比較震驚。《盲人摸象》可以這樣處理:你想對那些盲人說些什麼?(小結成:大象前後左右各不同,不識大象真面目,只緣摸到一個面,觀察物體要全面。)這樣應該不錯,不過已經沒有機會試試了,可惜了!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2
由於上一次上課的失敗,根據同事們的意見,我做了一些改動。
在課前準備這一環節,我用我的背面、側面、正面的照片進行匯入。當出示背影照時,的個別同學猜出,於是我追問:你肯定嗎?學生說:“不肯定。”我又問“為什麼不肯定?我們見到的是她的哪個面?”透過引導,學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側面照,學生有更多猜出了,於是我問,這樣看,看得清楚嗎?要想更清楚看出來,站在她的什麼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個面?然後出示正面像。學生一看,確實是李老師,熱情非常高。這一環節達到了要的效果,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了背面、側面、正面這三個概念,又讓學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獲得成功,讓學生帶著興奮進入到學習中。
由於大的恐龍沒辦法找到,所以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組進行觀察,即一人一個方位。當學生在本位上觀察,基本上沒有出現上像一節課那樣亂的現象。在做“做一做”時,根據大家的提議,我讓學生用橡皮筋紮好再立起來,疊放在一起的書基本上能立起來。學生立好後,我讓學生在本位觀察後,再換位觀察,然後才連線,並說理由。在這裡用的時間也較多,主要因為自己對教材還不夠熟練,在觀察恐龍時忘了換位觀察,所以在這個地方才想起補上。
課後,同事們還給了兩點意見:一、板書還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學生擺放恐龍、數學書本觀察時,沒有說清楚放的方向是誰的左邊(右邊)。
總之,由於本人的智質有限,這一節課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希望上這一節課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3
這一課學生在“拼擺”和“觀察”中探討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是什麼圖形。要讓學生能透過想象,從實物中抽象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體會多種擺法,但不要求學生個個都要擺出不同的擺法。
教學時透過在例一的基礎上進行新授教學。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了解資訊根據所給資訊提出響應的問題,“從上面看到了什麼形狀?”學生獨自在紙上畫出來,師發現了問題並做及時的引導,讓學生到更遠一點看(或者單眼瞄瞄看),學生就紛紛的動起來,透過再認真、仔細的觀察,大家都有所發現,其中的奧妙。再進行小組合作,藉助學具動手擺一擺,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去發現。小組成員在合作的過程中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去觀察物體,並將觀察到的形狀互相交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教學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在此環節中,學生在觀察時的方法指導還不夠確切和詳細,而且由於學具太小,不利於學生觀察,觀察的實效性降低。
由四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立體圖形 ,從不同的方向看會是什麼形狀呢?”本環節讓學生與同伴充分說明自己的想法,並傾聽他人的看法,從而進一步與親身實踐結合起來,跟上步伐,作驗證。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之前是對所給的物體進行觀察,把教學中的難點突破了,之後的
問題就不是問題,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很順利的完成了例2的學習內容。這個環節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個組員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從同一方位進行觀察,所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
教完這堂課,我覺得,雖然這節課的操作性很強,但是由於學具太小,四人小組觀察的時候學生觀察得不明顯,最好小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體,這樣便於操作和觀察,使學生的觀察具有實效性。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4
第一,導課新穎,但沒有抓好節點
課的開始匯入《盲人摸象》的小故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近本課主題,比較好,但我沒有利用好,過早地揭示了本課的主旨——看問題要全面,不要片面,否則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課後經過反思,其實可以這樣處理:把盲人摸象的故事播放到國王和大臣們捧腹大笑停止,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周圍的人都笑了?戛然而止!進行新課教學;處理好例1後,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說說他們笑的原因,以及盲人為什麼會弄出笑話。或者先揭示道理,這樣引導一下: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就和盲人摸象有關係,如果你們不想像盲人一樣弄出笑話,就一定要認真聽、仔細想,想清楚了再回答我們碰到的問題,好嗎?
第二,學生討論交流的次數過多,目的性不強
學生討論的次數過多,過於範範,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認真想哪些問題值得學生間討論交流。不需要討論的也討論,就會讓人覺得在走形式,違背了最初的教學初衷。
第三,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個人客觀地講,這節課我的整體設計、環節間的過渡、重難點的突破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針對容易混淆的兩個面——左面和右面,學生辨認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反覆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對比觀察,並利用標記物(小熊貓的蝴蝶結)的不同進行區分,幫助學生區分左、右兩個側面的學生看到的形狀,從而使學生對所看到的實物形成清晰的表象。
第四,習題設計,加強改進。
我個人認為本課習題的設計,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改進:
1、多樣化。我設計的3道練習題型重複,過於單一。
2、有梯度。習題要從易到難,讓學生一步步地找到解決問題的信心。
3、新穎化。聯絡生活實際,本課可以用實物設計一下練習題,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或者設計一個小遊戲,大家玩起來,效果會更好。
《觀察物體》實錄與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15
透過學習,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體會幾何體與平面檢視之間的轉換,發展直覺形象思維與空間觀念。
1、讓學生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
要求學生從正面看形狀不變,去擺一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種擺法,並且都想上來演示,我沒有急於讓學生讓來演示,而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擺法向你的同桌說說,可以互相補充,讓學生透過用語言來表達和同桌的交流中發現只要有順序地擺一擺,就能擺得又對又快。
2、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問題
學生對觀察物體已有豐富的學習經驗,但這種經驗對於學生來說各個相同,為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有的學生能根據圖中物體直接進行想象推理解決問題,也有的只能進行操作,進行形象思維去解決問題。在教學想想做做第二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物體從正面看形狀相同嗎?學生各執己見,我沒有急於評價,而是說說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說法嗎?學生有的說可以去畫一畫,也有的說去擺一擺,還有的說先去畫一畫,再去擺一擺。然後我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3、等一下,也許就是精彩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也只有動態生成課堂才是精彩的,在教學想想做做的第三題的第1小題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說出有8種擺法後,準備進行下一題教學時,章程舉手了,我當時就想:真的還有其它想法嗎?時間不多了,是讓他說呢?才是接著講呢?在短暫的思考後,還是讓他起來說,其實他的回答很精彩,他說先擺四個小正方體擺成樓梯形,然後再在前面或後面添一個小正方體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