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

  課堂實錄

  4月28日的早晨,在勝浦中心小學六(2)班的教室裡,一堂蘇教版教材《牛郎織女》的語文課正在進行著。教師與學生關係在課堂上表示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突然……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師:你有什麼問題?請說。

  生:我看了插圖上的牛郎和織女,他們怎麼都有青絲呢?

  [一時間,我被愣住了!學生們也都仔細地觀察起了這幅課文插圖:織女跟牛郎一起來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見了,眉開眼笑的。的確,圖上牛郎與織女額上髮根處似乎都是青絲!怎麼辦?在備課時,我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於是……]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是啊,牛郎織女怎麼都有青絲呢?是不是畫家又畫錯了?

  [因為我跟學生講過,在人教版教材上有一篇課文《飛奪瀘定橋》,那上面的插圖就是畫錯了。畫家把紅軍戰士畫成了個個都是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雙腳踩在鐵索橋上,一手拿著槍,一手還在指揮,似乎在說:“同志們,衝啊!]

  生(1):老師,牛郎織女的青絲是天生的,沒方法!

  生(2):因為他們太相愛了。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以,他們相思之時,青絲也就出來了。

  (班內學生議論紛紛。)

  師:那時,他們才剛剛相識與相知,也剛剛開始了相愛。他們還沒有開始分別時的相思,哪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呢?

  生(3):老師,我知道了,是因為他們追求時尚。

  師:真的嗎?他們特意將黑頭髮染成了白頭髮,為了趕時髦?就像現在的女年輕都將自身的黑頭髮染成了黃頭髮,趕時髦!

  (下面有一位女生說:“現在將黑頭髮染成黃頭髮的,男的也很多。”)

  生(4):或許是因為他們吃的飯菜都不好,營養不良,還睡不好,而導致他們有了青絲。

  師:有一定有道理!

  生(5):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在天上待了很長時間,到人間來就變成白頭髮了,或許是水土不符吧。據說牛郎也是天上的神仙,到了人間頭髮就變成白的了。

  師:“天上人間,水土不符”而造成的,有意思。

  生(6):老師,透過學習,我們應該知道,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每天天不亮就被哥哥嫂嫂趕上山放牛,辛苦而來的;織女是因為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織布,為王母娘娘裝飾天空,所以她才白了頭髮。

  師:是啊,牛郎織女的青絲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相思而致,更不是為了趕時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工作、勞動而引起了青絲的出現。大家想象豐富,聯想出色,學習得真不錯。

  [正當我結束這一問題討論之時,又有一位學生要發言。]

  生(7):牛郎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種,所謂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織女在天上生活了那麼久,到地上來當然會長出青絲啦!而牛郎呢,是被織女汙染的。

  師:俗話說,有夫妻像,所以他們都是白頭髮。不過,就這麼一會兒就汙染了青絲,簡直比“SARS”汙染還快,真是不可思議。

  (全班學生大笑。)

  師:那麼,你認為的第二種原因是什麼?

  生(7):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哥嫂對他不好,而且還要起早放牛,過度疲勞再加上營養不良,才有了青絲。至於織女的呢,每天都要不時地織彩錦,非常疲勞,所以有了青絲。

  師:是啊,如此勤勞而又善良的人,真是天生絕配。正如老牛最後所說“好心有好報呀”。

  教學反思:

  1、開拓學生思維。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需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笨拙;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牛郎與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透過課堂上學生的考慮與交流,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意。想自身敢想的,說自身敢說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髮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2、構建師生平等。

  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由上所述,在課堂上,師生關係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因此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樂觀。整個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又充溢了幽默與風趣,學生在課堂上有說有笑,有課堂知識的學習積累,有課外生活的補充與豐富,一切都源於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

  3、開放課堂生成。

  教學活動被“精心設計”之後,怎麼能保證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呢?這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不論是問題的“開放”,還是課堂上教與學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應該是教室裡實實在在所發生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最終所追求的也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不只要關心課堂“開放得如何”與“生成得如何”,還要計較課堂是“如何開放”與“如何生成”的,更不能不論課堂“開放了什麼”與“生成了什麼”。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我們課堂教學中的“開放”與“生成”。開放課堂生成,讓全體學生來考慮,教師也參與進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嗎?“學生提難題,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挑戰’。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應戰’。一個難題從提出到解決,學生提高了,老師也跟著一起提高,這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是中國教育家茅以升在《學生考老師》一書中所說的話,用在我這個教學片段上,真是再合適也不過。

  4、歸源思想教育。

  陶行知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師生透過對“牛郎與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這一問題的討論,其實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勤勞,做一個善良的人,讓學生相信“好心有好報”的中國諺語。同時,針對牛郎織女的青絲討論,師生對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與鮮明,並使主題得到了更高的深化與昇華。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2

  《牛郎織女》是一篇篇神話>故事,說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裡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我讓學生讀文後,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織女各是個怎樣的人。然後再讀課文 2 、 3 自然段,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仙女們佩服織女呢?學生們明白了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後再讓學生們想象思考:姐妹們會說些什麼祝福的話?這樣學生們深入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意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3

  《牛郎織女》是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愛但卻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奇幻愛情悲劇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生動有趣。

  因為學生對這個故事很熟悉,而課文語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主要講了四個小故事,我先給出第一個故事:相依為命。然後讓學生自讀課文,按照老師給出的模式學著概括每個故事:相依為命——結為夫妻——臨終囑咐——隔河相望——鵲橋相會。學生透過小標題式的概括,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我讓學生圍繞課題,先來品悟課文主人公牛郎和織女的人物品質,學生邊讀邊感悟,交流得很輕鬆。再讓學生當堂完成了《補充習題》的第四題,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後,我以問題匯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織女為什麼會嫁給牛郎?②王母娘娘為什麼要拆散牛郎織女?③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麼會感動眾人,流傳至今?學生討論之後,我加以點撥總結,學生對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透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參與地巧妙結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對人物的細緻分析,問題的合作探討,更深入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這篇課文的課後習題,要求複述課文。複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吸收和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因此,複述應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複述的準備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說一說課文各段的主要內容,理一理課文內容的順序,畫一畫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等。複述應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複述時可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進行;也可以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照。也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內容連起來,完整地複述這個故事。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了學生複述的興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4

  《牛郎織女》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講的是美麗善良的仙女和勤勞忠厚的小夥,歷經苦難,終於擁有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多麼令人神往!故事敘述了牛郎從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織女在天宮沒有自由和歡樂的生活,以及他們在老牛的幫助下結成夫妻的故事,表現了牛郎和織女善良、誠實、勤勞的品格,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牛郎的成長過程為主線展開敘述。開始,敘述了牛郎小時候的貧苦生活,他細心照料老牛,與老牛結下深厚的感情。接著,寫牛郎長大成人後,被趕出家門,和老牛相依為命。最後,講他在老牛的幫助下與天宮的織女相見,互訴衷腸,結成夫妻。在牛郎與織女互相傾訴時,插敘了織女和眾仙女在天宮沒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經過,為故事的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透過這篇故事,學生可以對善良、純樸的人們所受的壓迫,以及對自由、安樂、幸福的渴望有所瞭解;而且能激發學生了解我國民間傳說的興趣;同時培養課外閱讀興趣和獨立閱讀能力。

  一、教學成效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課前匯入

  同學們,你們都讀過中國那些民間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民間故事之一:《牛郎織女》,它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運用上個單元的閱讀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鞏固上個單元的學習成果,也為引導孩子們抓關鍵點來總結主要內容作好鋪墊。學生們快速朗讀,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3、品詞析句,領悟人物個性特點。

  在引導學生將長文讀短之後,出示閱讀提示:自讀自悟,本文出現了幾個人物?標畫相關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一來孩子們既要用心讀書,尋找準確的語言文字,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語言資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間的關係,為複述文章或表演或創作故事都夯實了基礎。接下來讓孩子們複述故事,水到渠成,簡潔明瞭,還清楚明白。

  二、可取之處

  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因為學生喜歡讀故事,講故事,聽故事。每個孩子都能較快地融入學習,而且能自讀自悟,思維火花被激發,課堂不斷湧現孩子們精彩的理解和表達。

  三、需要改進之處

  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沒有涉及更有助於思維深度的問題,所以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創設辯論賽,讓孩子們評一評牛郎的哥嫂的行為?織女這樣的選擇對不對?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5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又應該教些什麼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收穫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複述故事上了。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為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對的?我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認識關係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群眾創作,在群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聽了我的觀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說,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著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麼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麼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於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為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採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採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於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7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瞭解課文脈絡後,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理清了故事情節,瞭解了人物關係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字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裡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 ;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髮言之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是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所得。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8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如“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是一箇中心句,學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沒有什麼要講細悟透。但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是個怎樣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勞)然後再讀課文2、3小結,學生會有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思考1:為什麼仙女佩服織女呢?聚焦: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思考2:姐妹們會說些什麼祝福的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9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重點落實了說和讀能力的訓練。

  一、朗讀能力的訓練。

  蘇教版教材或新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當然有感情地朗讀並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層次性,一般要經歷讀通——讀懂——讀出感情這麼三個過程。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為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後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透過朗讀引導學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織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織女被王母抓走後的那種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詞句,最後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我認為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複述課文能力的訓練。

  複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師會忽視了這項能力的培養,因為考試不考的。蘇教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複述課文。複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複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複述的興趣。複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

  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復述,積極性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全文複述,在複述的時候設定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給他提個醒,其實就是複述的要求,然後問他你是講給誰聽的?他說是講給奶奶聽的,那奶奶耳朵有點背,聽不清楚,你可要想點。有了這個情境,增加了學生複述的情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0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平淡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大義滅親一般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這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這個環節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1

  本次公開教學我執教的是《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是一篇民間故事,它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內涵。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學情調查”環節,我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旨在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以便課上閱讀的時候,知道從何處入手去閱讀民間故事。第二個題目是回憶故事情節,完成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複述課文。第三個問題是為本節課做準備而設計的。

  在“設疑探究”環節,我也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的設計,是讓學生走進文字,研讀文字,瞭解人物關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個題目是想透過具體的段落閱讀,認識王母娘娘的性格特點,體會細節描寫,便於寫作。第三個問題是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學生樂學,敢於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閱讀文字,瞭解了人物關係。學生們根據問題,認真閱讀課文,不僅找句子,還寫批註。在回答的時候,能透過文中句子談個人體會,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學生不僅能走進文字,還能走出文字,不單單是以往的“讀句子”,而是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闡述個人看法,暢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並敢於交流,我覺得這是我班學生一個最大的進步,這顯示了學生閱讀能力在逐漸提高。其實,我一直在追求這樣的課堂,今天這一節課上,我至少看到了希望,所以感到很欣慰。

  二、教學節奏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整節課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從容容開頭,匆匆忙忙收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學設計存在欠缺。“學情調查”中關於複述課文的一項耗時太多,這屬於我課前估計不足造成的,事先我想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足夠了,但沒想到居然用了十多分鐘,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再者,在理清人物關係問題的設計中,我以為學生會抓住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沒想到學生太想表達了,重複性回答等致使耗時太長而我又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因此,到後兩個重點問題時已經沒有時間認真解決了,只好草草收場。

  三、學習方法及情感價值觀體現不充分。

  由於時間匆忙,因此所設計的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取向的教育沒有體現出來,使本節課失去了靈魂。另外,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的寫法,也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也沒有點到,感覺整節課容量太小,這是一個失誤。

  四、提高備課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刻不容緩

  透過此次公開教學,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教材處理、駕馭課堂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我們進行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還需下一番功夫。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2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著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後,拆散了他們,並帶著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著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文章的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透過課文中的一些字詞句,說說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一切都按我預設中的進行著,同學們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了評價,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很多同學都說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勞;織女也是美麗賢惠;而老牛是知恩圖報。所以他們三個人的生活過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但在舉手的學生都回答過後,我發現他們說的要麼是牛郎,要麼就是織女或者老牛,卻沒人說另外一個人——王母娘娘。於是我就問學生,那王母娘娘給你的印象是什麼?幾乎沒有沒人舉手。等了半分鐘左右,有同學舉手了。

  一生說:我認為王母娘娘脾氣十分暴躁,因為課文第八自然段中說了,“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會暴跳如雷,對織女進行嚴厲的懲罰。於是我乘機引導學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場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說:老師,我從課文第九自然段看到:“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個六親不認的人,她連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也不認,她太壞了。抓住這個句子我組織學生說了另外一些描寫王母娘娘的詞語,如“鐵石心腸、心狠手辣”等。透過這些環節學生對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透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較欣賞,而不願面對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確實很單純。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3

  《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分別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充滿神秘,充滿浪漫。而整個故事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表達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個百讀不厭的故事。也許這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歷經千錘百煉,經久不衰,是真正的藝術常青樹。如何將這樣的民間文學瑰寶展現給學生,我作了如下嘗試:

  課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為主線,分為“體會織女之決”“ 體會愛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織女之痛,感情之貞”三大板塊,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結構流暢。

  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想象說話眾仙女勸告織女的情境,以此來體會織女下嫁人間的決心;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想象人間生活的溫馨美滿;想象寫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互訴衷腸的感人情景。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走入了文字,走進了語言文字,體驗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 情境,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的展現了文字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情動辭發,學習較有效。

  許久沒有上過如此酣暢淋漓的課了,但是還是感覺有明顯的欠缺與不足。課堂前半部分略顯拖沓,例如《夫妻雙雙把家還》音樂放了兩遍,另一遍純屬多餘,使得後半堂課倉促,特別是體會民間故事特點這一環節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不可謂是一個遺憾。

  追尋完美的課堂,這是一個遙遙的夢吧!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4

  我在教學《牛郎與織女》一課時,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文章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問題一出,學生擁躍發言:有的說,他們沒有戀愛就結婚;有的說,他們孩子是人還是仙沒有交代;有的說,老牛怎樣知道這麼多的事?有的說,人與仙結合可以生小孩嗎?等等。我明知這些問題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曉學生會為這些問題所不解,但問題終究是問題,是不能迴避的。雖然上述學生所提問題中,不是該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我認為可透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且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才充分體現了該課的神話色彩,反映了語文課的文學性和浪漫性特徵,為今後學習語文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說明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可見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問罷了。”可是傳統的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圈裡跳,於是乎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傳說:某老師在上課時畫了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說這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表看法:鐮刀、豆角、髮夾等不一而足。但最後教師說:“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聽課者無不譁然。所幸的是,課改的春風吹進了中小學校,新課改教育理念強有力地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語文教學日漸豐富多彩了。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15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有過這樣一個觀點: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也就是說教師要想有所成長只靠以往的經驗是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經過這兩年的教學,我也的確有所感悟。

  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本是無意之舉卻有了意外的收穫。《牛郎織女》教學設計如同往常一樣,定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課,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考慮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想到學生的表現。讀課文交流的過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著織女,一齊飛向天宮。”的“一齊”讀成了“一起”,當時沒有考慮太多,只是想把兩個詞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在讀音上能加以區分,可孩子們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個女孩是這樣說的,“如果織女是心甘情願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話應該用‘一起’,而在文中織女是被迫飛向天宮的,在這樣一個語境下,‘一齊’與‘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 。沒想到這一字之差,讓孩子們感觸頗深,同時也給我以深深的啟發。我想這源於孩子們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的熟悉,對故事情節,對人物形象早已先入為主了,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對上述兩個詞語感情色彩的定論。

  由此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不要教師範讀“,其觀點是教師的示範已經讓孩子們先入為主,抑制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個性化的朗讀能力。但是我覺得,範讀,既是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感悟,體現現代語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又是在多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讓我們的課堂安靜下來的有效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