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

  對於課堂意外,我處理傖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備學生(尤其是特殊的學生,如對母愛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時備得不夠充分,不夠到位,對學生課堂上會出現的情形估計不足。如果我在琳說“我媽媽不愛我”時,順勢問“你覺得媽媽怎樣做才是真的愛你?”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母親,因為性格素質不同,會有不同的母愛方式,不同的母愛方式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奉獻愛的全部。作為兒女,不能認為享受母愛是理所當然的,而應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謝母親的事。這樣處理效果會更理想。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為主,多媒體制作講究實效,不擺花架子,不代替學生的閱讀,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在講授這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方式,課上注重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去體會、理解、感悟、反思,在閱讀方法上加以引導,設計了粗讀、細讀、精讀、聯讀的閱讀活動。旨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由教師包辦。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為師者切實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認真地閱讀課文,從而減少課堂上閱讀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我想以後的工作中,真的應該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3

  跟歷史上許許多多具有傳統美德的優秀母親一樣,母親具備了許多優秀品質:勤勞樸實、寬容忍讓、愛清潔、守秩序、熱情好客、堅韌剛強、感情細膩、深愛子女。一名優秀的母親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親雖然沒文化,物質上貧窮,母親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傳身教教給我做人處世的道理。為了孩子,母親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可是現在的家庭離婚率居高不下,給不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當,孩子成了婚姻的犧牲品。對照我的班級,父母離婚的很多。其實,父母離婚也沒什麼,關鍵是看孩子有沒有得到關愛。一個在愛的灌溉下的孩子才會健康茁長成長,一個很少得到關愛的孩子會孤獨無助,甚至走上歧途。作為一名老師,去深層發掘學生犯錯的深層原因,及時給予幫助和關愛,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才是明智之舉。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4

  我認為本次課的成功之處:

  第一 利用影片閻維文的《母親》這首歌渲染了課堂氣氛,為學生回憶往事以及體會母愛奠定了感情基調。使得大部分學生都很動情,有的說出自己誤解父母的往事,有的說出自己埋藏心底最深處對母親的愛意。

  第二 透過讓同學們自己找出12段中的細節描寫的句子並感受其表現的母愛這一環節,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及學會透過語言、行動、神態來表達愛,感受愛的能力。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表現自己。

  第三 分組學習有力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每組同學學習成績不同。這樣,透過同組討論問題,優等生能帶動後進生,增強後進生的自信心,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

  第四 課前3分鐘,能夠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自己應該多努力,在教學上多鑽研,並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讓自己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5

  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麼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教師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

  首先,文字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淡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字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字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母親是怎樣的一個人?”“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這兩個問題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然而,在這堂課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要問題,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並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裡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6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深刻感悟母愛這一永恆的話題,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環節是學生對文字的讀與品及交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具體事例和相關細節細細品讀母親的形像,並能較為深刻地把握這個形像。但是存在許多缺憾:

  首先,文字解讀不夠獨特,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教師的個性解讀缺少力度,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閱讀,深入文字,查閱大量資料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

  其次,由於學生緊張,課堂交流不夠,很多學生不敢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環節口頭表達訓練:我最想對媽媽說

  這個環節是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去愛自己的母親,把對媽媽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們發言不夠大膽,表達感情過於拘謹,因此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上我表現的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大膽與潑辣欠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有待提高,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與學生們一道努力去做。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7

  備課時,我深刻領會新課改精神,幾易其稿,力爭以最佳效果向大家彙報。從實施情況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首先,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詞、文學常識,並且讓每個學生提一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這些小任務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自學課文。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課過程中,我以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推動課堂程序,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我只作點撥和歸納。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相互講發生在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這既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加深瞭解,又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實了“四基”。我沒有放棄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基本知識,而是把它們放到了課前預習裡面。這樣做既促進了學生自學,又使課堂內容更集中緊湊。在上課過程中,我始終抓住“培養學生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及形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不論是開始的匯入,還是後面的母親性格分析,兒子對母親的愛,都讓學生找到相關的細節,並加以誦讀品味,進一步感受細節的表達效果。可以說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再次,實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都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透過這一堂課,切切實實懂得了運用細節描寫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得到鍛鍊。在情感方面,我透過讓學生聽歌曲《燭光裡的媽媽》、尋找母親的感人細節、誦讀表現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賞感人圖片“非洲1962”、聽我講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斷調動、積累學生的情感。後來,在聽我講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時,十多個同學在下面抹眼淚,其他同學及老師也眼圈紅紅。學生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時,也聲音哽咽。我在點評時,也深受感動,幾乎說不出話。可以說,這一節課讓師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禮。經過這一次情感的洗禮,大家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最後,充分落實了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此篇課文是“體驗情感”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編者在課後的“思考探究”中強調了“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文中細節。我在教學過程中,正是圍繞“情感與細節”做文章,層層推進課堂。以歸納母親性格品行為綱,串起所有細節,做到了整體把握與區域性分析的較好結合。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開課仍然存在不足。比如開始時有些緊張,以致自己丟擲的一個問題在後來的課堂推進過程中忘了順帶解決,實在遺憾——其實只是在講解母親對“我”的影響時提一句話就可解決。

  範例二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絡得最緊密的人,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對我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們能在文中描述他們所感受到的母愛,但卻說不出母親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響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為此,我找了學生談話,向他們瞭解家裡的情況,結果情況不容樂觀。

  墾區地處偏遠,文化資訊傳播渠道不夠通暢,數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些甚至連小學都沒畢業。他們整天忙於勞作,飽嘗生活的艱辛,因而越發不忍讓孩子受苦,極少讓孩子參加勞動。這不但沒有讓孩子們學到他們那種吃苦耐勞的好品格,也沒有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勤奮好學之人。而有的父母則熱衷於玩樂,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賭博,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和家人,他們的這種行為,能讓孩子們學到什麼呢?長此以往,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豈不喪盡?要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創造一種文化的氛圍,人人都讀書,人人都知書達禮。惟有這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由此,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肩上所肩負的重擔。我一定儘自己的能力,讓今天的孩子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孫。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8

  《我的母親》這篇散文以其平實、誠摯、質樸、自然又飽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語言,敘述了母親的一生。作者老舍稱母親給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學中我們須透過感受母親勤勞、奮鬥、奉獻的一生體味“我”對母親的敬仰、摯愛與懷念。同時品味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所達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靈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修養。課上我引導學生透過整體閱讀、重點體會、品味語言三個步驟進行文字學習。教學中我把研讀點放在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母親三次含淚以及“我”的怕、怕、怕,心痛、心痛。這樣的安排主要先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勤儉誠實、做事認真、對子女偉大無私的愛,繼而再感受“我”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和深深愧疚之情。課堂上學生已經能夠發現語言運用的精彩之處,認真揣摩、品味。

  這節課同時也暴露出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的問題,當課堂上學生不知怎樣回答時,往往是我急著向下進行便說出了答案。這時教師明智的做法應是告訴學生怎樣回答,例如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提問:透過老舍的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實則想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整體迴歸,回憶母親為我做過的點點滴滴。可不曾想學生竟不知如何回答。可見問題不夠明確,如果把這一整段的內容分開指導回答,如可讓學生回顧前文,從“生命是母親給我的”這句話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目前:目前為了生我暈過去半月……這樣的引導過後,再讓學生交流透過老舍其他的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相信學生自會有話可說。

  此外,對於高年級語文課,課尾也可為學生呈現一些小訓練,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做些填空練習,有利於學生掌握本課內容。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9

  《我的母親》是一篇人物傳記,也可稱文學的傳記,傳記的文學。文章內容詳實,同時包含了母親豐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愛,明確自己的一切都來自母親,學完課文,我感覺教學效果很好,學生不僅理解母親對“我”的做人的教導,掌握了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方法,同時感受到了母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學習一篇課文,不僅僅要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說話和寫作能力。因此我學完課文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寫這篇課文會如何寫,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當堂用學到的擷取法做練筆,並找學生展示,同時讓其他學生做出評價,找出不足。這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幫助。

  但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課上所提的問題,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他們都能理解並且回答出來,而對於一些較差的學生,對文章的具體事例就不能做出準確的概括。這表明我在設計問題時要有層次,才能照顧到學生全體。另外,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多朗讀,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普通話水平。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我也更瞭解了學生的情感生活,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展現更加充沛,這對我以後做學生工作也會有很大幫助。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以後會多做這樣的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本文時,我有意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如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換位思考、拓展延伸、發展其健康的個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嘗試。如課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課文、查詢相關資料等準備工作,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蒐集整理資料、篩選有用資訊的能力,還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第一節課開課時的故事匯入,不但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氣氛,還喚起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奠定了學習新課的感情基調。第二節課合作探究的幾個問題,就是在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的基礎上,由教師整合了學生髮現的問題的結果。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善於質疑的能力。

  特別是第三課時的學習,嘗試性的運用了拓展遷移的方法,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開來,讓學生在“鑑賞母愛”、“暢談母愛”、“體悟母愛”、“抒寫母愛”等環節的學習中,學會由此及彼,換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樣的母愛,不但水到渠成的培養了他們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還潛移默化的幫助他們形成了尊重父母、關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態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另外,在主題探討方面,我也大膽的引領學生做了嘗試性的努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這篇散文涉及的內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啟示也不同。對此,我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去思考與實際相符的東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透過對自己單調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寫,是否也間接的批判了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端?寫母親早期對“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寫,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說明了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長期的,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可見,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嚴愛結合,以“嚴”導其行,以“愛”溫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長,等等。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思考,既體現了教師合理引導的重要性,也體現了語文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特點。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在高一語文備課組長劉銀新老師的帶領下,由陶然老師設計,在全備課組成員的多次討論下,集合大家的智慧而形成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提煉,分析的能力,並且儘可能的在實現情感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讓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穿插了配樂朗讀,細節描寫,寫作指導等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標的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們在我的帶領下,以自我閱讀,集體合作的方式完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而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幾處多媒體的使用很到位,從開始的歌曲閻維文的《母親》的匯入就能很快的讓學生進入到預想的情境中,中間部分《媽媽洗腳》公益廣告的播出更能喚起子女對母親的情感,而配樂朗讀更是能使這種情感得以昇華。這三處多媒體的使用對完成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有很大的幫助。

  在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細節描寫”時,我認為我們的處理也是很到恰當的。細節描寫本身就具有多樣性,方法也不一而同,而本文的細節描寫主要是透過動詞的連續使用達到最終的目的的,因此,我找出了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背影》片段,透過對背影片段的回憶與簡單講解來引出本文的細節描寫。學生們找到並能說出其中的妙處所在,就完成了目標的第一步。一種好的方法在於學習更在於使用,領會了方法就應當能把它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這就是第二步,因此在課堂上,我提示學生“在今後的寫作訓練中,我們要有意識的運用這種動詞連續使用的方法”。略感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在課堂上立刻進行訓練。

  以上是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處亦有不少。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還是講的略多了一點,在日後的教學中應更注意這個問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再如,課堂教學的模式是否能更加的靈活多樣,擺脫單一的“問題教學法”。還有像上面已經說過的,方法的講解已經到位,訓練卻沒有跟上等等。這些問題希望能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學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決。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較通俗易懂,文筆細膩。透過老舍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塑造了母親的人物形象以及這樣一位母親對老舍的影響,再有就是老舍對母親情感的抒發。全文以晴為出發點,比較能落實好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整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的讀為主,透過對文中細膩文字的品讀去理解課文,感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香有色,卻失了跟。”不僅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孩子們。他們從文中相關語句的品讀中,不僅領會到了老舍母親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對母親深深的懷念!這些情感也調動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母親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帶著這種情感,我留下了作業,請你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感受媽媽對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並把你自己的感受記錄到日記本中。學生們在觀察和書寫中,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也提升了對濃濃親情地珍視。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發和培養,讓學生接受情感的薰陶,感受感情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體驗情感”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情感的薰陶和感受上。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分別是從親情、友情和鄉情三種不同情感來體驗。《我的母親》是屬於親情體驗的,這篇課文透過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無聲的愛,也表達了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體驗之中促發感受,並把感受傾訴出來,在傾訴之中進一步帶動情感的發展。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以情促感,以感帶情”。接下來,我展開論述具體做法。

  一、利用豐富生動的匯入創設氛圍

  因為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新課前,我先蒐集了很多能夠表現母愛的資料,比如,圖片、俗語、詩詞、名言、節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人類的也有動物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謂豐富而生動。然後再從中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和表現力的製成課件並按順序投放給學生看,以此來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當然,在每一種型別投放之前或之後我都會插入一些與母愛有關的較有感染力的話來引入或過渡或總結。比如,在投完一組圖片之後,我如是說:“看完這組圖片後同學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母愛是相通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蘊含著深深的母愛。母愛也是偉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愛就一直成為人們傳頌的話題,無論是高雅的詩詞,還是通俗的諺語,都湧現了不少歌頌母愛的作品。”這段話既揭示了圖片的意義,也增添了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受到感染。還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在放完所有的資料後,我作這樣的總結:從以上資料可以感受到,母愛是不受時空的限制的。母愛可以說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母愛,但每個人對母愛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文章《我的母親》,來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來表達母愛的偉大的。這段話既可以總結前面的內容,也可以開啟下面的內容,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氛圍。

  實踐證明,這種豐富生動的匯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又能為課堂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為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真摯感人的內容體悟深情

  《我的母親》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母愛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過幾個細節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深深的愛,也透過樸實的文字表達了自己未能孝敬母親而帶來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親後內心的巨大悲痛。讀來令人心酸、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透過初讀、朗讀、品讀三個步驟逐步加深學生對於母親對兒女的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歉意這兩種情感的體悟,在體悟中促發內心的感受。具體做法如下:初讀:讓學生小聲初讀課文,然後概括出老舍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時都很激動。我原以為是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後來有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他們除了被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老舍的母親一樣,是如此之優秀,如此之偉大。這種發現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第一次從心底裡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顯得非常激動。

  朗讀: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表達母親對兒女們的感情的細節描寫,體悟母親對兒女內斂而又含蓄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些細節描寫讓學生們認識到,老舍的母親其實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也是一位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的母親,儘管她不常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淚代言,但正是如此,更顯其無私和偉大,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品讀:讓學生靜默品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一兩句給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讓你產生共鳴的句子來細細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和作者內心感受。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字,一方面還可以為學生情感的表達醞釀情緒。

  三、利用自由輕鬆的氛圍表達情感

  學生心裡有了感受之後,就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及時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曾為母親做了什麼,你打算以後怎麼做?由於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對文字的感悟,不少學生眼睛裡都打溼了淚水,心中頓時也積滿了想法。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階段,不少學生都是噙著淚水錶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的經歷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時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平時也就很少或者沒有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而這篇課文無疑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讓他們意識到生前的孝順是多麼地重要,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他們的發言大都表示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對母親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照顧。盡最大努力為母親謀幸福。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後,我也頗受感動,學生的發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透過情感的表達,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了遷移和昇華,進一步帶動了情感的發展,也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最後,在一曲動人的歌曲《母親我為你驕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透過歌聲進一步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和祝福。

  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這種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可能還略顯淺顯,希望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討,總結出更多更實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後人使用和借鑑。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4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匯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文字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然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字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字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並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裡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6

  週三下午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

  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7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著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裡不明白她們為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為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8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適的《我的母親》,教後反思這兩節課,我覺得還是收穫多。

  收穫一:收穫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高漲熱情。我從沒有體驗過孩子們人人激情參與的語文課,就是後幾名的從不舉手的同學,現在的語文課上不但屢屢舉手而且是滿臉興奮地搶著舉手,希望我點他們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課就45分鐘,不能給每個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不過我的公平原則就是一節課不叫一個同學兩遍,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穫二:以後必須深備課。自主預習的八項任務,教會了學生查閱資料了。以前孩子們是張著口等著老師“喂”,現在孩子們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後的幸福和快樂與大家一塊分享。好幾個同學都能講講胡適的故事,我都很吃驚的。這讓我認識到以後必須深備課備好課。

  收穫三:學生學會語文思維了。這不但表現在孩子們的欣賞字詞句段上,更表現在孩子們的“三問同學”上。上節課,還能聽出有些同學是“明知故問”,而這節課卻是“虛心請教”的問。比如,王蒙蒙問的為什麼“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而不是“一萬分之一”。這個問題已提出,同學們都笑了,但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馬了,可是這樣調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力,也啟發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再如,趙琦問的“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中為什麼說自己“混”呢?所問的第一個同學沒有回答對,然後多半的同學舉起了手,搶答這個問題。第二個同學回答對了,同學們都高興地笑了。這樣的課堂是思維的課堂是表達的課堂也是幸福的課堂,還是師生其樂融融的課堂。為自己這學期改變教學方式而高興,也為孩子們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而慶幸!

  收穫四:一個善意的謊言,教育孩子們愛上閱讀傳記文學。本篇文章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趁機告訴孩子們這篇文章是選自《胡適自傳》。我想大家推薦這本書的同時,我想告訴同學們作為學者教授的胡適曾經勸說中學生朋友讀書應該多讀一些名人偉人的傳記,因為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讀一些偉人名人的傳記故事,讓名人偉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懷等等影響自己一生,化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們從學這篇文章就有點欽佩胡適,這樣一個“愛的謊言”孩子們深信不疑,他們都紛紛表示以後買課外書,就買傳記文學。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高階閱讀!

  收穫五:借胡適的話,教育孩子們。在這節課快結束時,我拿著我剛剛網購的薛瑞萍老師的書對同學們說:“大家請看一看,這是胡適先生說的一段精彩的話,正好在我剛買的這本書的封面上,我讀給大家聽,大家把他這句名言記在書上更要記在腦海裡。‘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是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將獲得將來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間沒有白費的努力。——胡適’記下來後,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句話背過。”孩子們沒有用上一分鐘就都把手舉起來了。我藉此機會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學期的期末考試,再想想自己怎樣奮鬥自己的將來。

  也許我追求的目標較低,這節課下來,我反思來反思去,還是覺得比較成功,當然是於我昔日的語文課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們教學相長的。

  加油,我的孩子們!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篇19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因時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學生閱讀困難,再加上作者是開國元勳,學生理解其情感有難度,想從文中獲得人生經驗與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緊扣文字,理解內容為教學重點:母親的品格,母親對“我”的教益,進而再理解字裡行間的情感。

  課上完後,有太多的遺憾。正如區教研員張秋豔老師所言,品析重點段落,可從多角度入手,不要僅僅侷限於“詞語含義或作用”;可以大膽設計,“母親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課時學習;有經驗的教師一定要有“對比閱讀”設計,一定要進行拓展閱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依然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處處要圍繞學情展開等。

  其他同事的建議:三案撰寫要嚴謹;教學環節再調整,避免頭重腳輕;還是威嚴多於親切;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繼續探討。

  最近這兩三年,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到了瓶頸期,讀書、學習、集體備課等各種形式,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為此,苦惱了很長時間,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對於教學,還是沒有真正開啟自己,總是說擺脫過去的經驗,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開啟自己,沒有從零開始,還是被經驗慣性所控制,問題依然是問題,困惑依然是困惑,幾年來,停滯不前倒成了常態。

  教學越久,越想回歸最初,做一名“語文人”。怎樣才能達到期望的課堂?既能“教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又能“育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怎樣才能把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落實到每一節語文課上,落實到每一個語文學習活動中?夢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語文課堂能具有大氣、靈動、豐富性,帶給學生優質的語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對於閱讀教學,我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一直追求課堂上教學生學會閱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或集體的解讀代替學生活潑潑的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實踐下來,總是不盡人意。

  還得繼續修煉,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