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範文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1

  由於本課描述的是學生生活中的事,學生讀起來比較容易進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我採用了自讀、自議的方法。

  1、首先開門見山,由上節課直接引到這節新課的講授。

  2、在上節課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各自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接著各組推選一個同學做記錄員,提出一個本組成員都感興趣、都關心的問題,達成共同意見,然後推選發言人,看哪一小組發言最好,最有根據。我這樣組織,是希望看到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特意設計了評選“IQ小博士”的活動,這樣使學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對問題的討論交流中去。

  3、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同學們的討論交流下,課文中的一些重點問題都能一一解決。由於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彙報交流問題環節和總結昇華主題環節,我以生動的影象、聲情並茂的朗讀、動聽的音樂,自然而然將學生帶入情境,從而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慾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在本課中,“愛”至始至終貫穿於其中,“感受父母之愛——回報父母之愛”是本文的主線。透過“音樂匯入、激起愛潮;朗讀、感悟、喚發愛意;拓展延伸、掀起愛浪”這一系列教學活動,撥動學生愛的心絃,使真愛滲透在教學中,體現出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尤其是最後環節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只停留在對父母的愛,更讓學生明白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我們無時無刻都要奉獻自己的愛,再加上老師滿懷激情的朗誦,更讓學生對愛的含義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從而使本節課也掀起了高潮。

  當然,我在本節課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需要改進。比如:對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不夠,對一些問題的引導還不到位,僅僅只停留在對這篇課文內容的講解,還不能巧妙地把課文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將自己在本節課上的感悟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2

  透過對重點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孩子前後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透過讀,學生主動理解了沉默的可貴之處,這時抓住時機聯絡實際談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以及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學生的反映極其強烈,所談的內容極其感人,引起了在場的家長以及全體同學的共鳴。李想,這個平日裡從不寫作業的孩子,在和媽媽說自己的心理話時,動情地哭了……為人母的我聽到孩子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和稚拙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感情,誰說孩子小不會善解人意,會的,懂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無論是善於表達的還是不露聲色的,他們全懂,全會。這堂課對我對孩子們都是“可貴”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3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上完這節課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的魅力。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這是我們新課改中所經常提到的。但要提醒的是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上課是老師指到哪就讓學生跟著哪,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麼沉默時”,有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可我並去沒有指責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請其它同學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透過老師的動情敘述,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引導學生表達出思想感情,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

  三、在整堂課中儘量把學生帶入文字中,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一些填空,幫助學生。比如最後設計了“ 這一片沉默給了孩子們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懂得了()。這一片沉默給了爸爸媽媽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感受到()。 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三個填空,讓學生總體感受,從而回歸課題《可貴的沉默》。

  這節課中同學們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課文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上完課後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如果聯絡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還覺得是父母該做的……等等這些生活小事。讓同學們主動去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含義了。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