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1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我也設計了一個類似的問題:“這是一個棵怎麼樣的小桃樹?”來引發學生對小桃樹形象的思考。但這個問題太泛,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後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並沒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學必須關注語言,而我卻急切地期待他們回答出所謂的“正確答案”,沒有透過有效的語文活動來促發他們對文章語言文字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這一點上,肖老師的示範給予我太多的引導,也衝擊了我固有的教學思維。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需要對語言文字本身有強烈的敏感度。”最讓我佩服和驚歎的教學點在肖老師的一個換詞活動中--“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大家都笑話它,奶奶也說:“這種桃樹。’”對這一句話,肖老師把“說”這一字換成了“笑話”一詞,非常符合語境,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課堂中,我也非常喜歡利用“換詞”這一種教學形式。但相較於肖老師的“換詞”方式,我明顯感覺到我的“換詞”是為換而換--故意找出替換一些不如原文的詞語來讓學生比較思考。其實,這樣的方式不過是讓學生來“配合”的教學,而非真正地沉入文字,進行真正有價值的思考。

  教學的一大難點在於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連線。今天,我的教學中從小桃樹的形象賞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師透過這樣一句話“眾人皆說小桃樹沒出息,“我’是否用“沒出息’來形容它?我是怎麼樣形容它的?”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對作者情感的探析。

  “為什麼文章要寫這棵小桃樹?”這個問題看似在學生初讀體驗時已經解決了,但肖老師透過對“小桃樹”的經歷和對“我”的經歷的品析中不僅啟發學生對文章深層內涵的思考,更引發學生對明暗兩條線索和“託物言志”手法的介紹。“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密相關。”肖老師的教學也解開了我一直的疑惑--原來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輔相成!

  肖老師引導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自然地提問學生:“如果只用一個字去寫這篇文章,你會用哪一個字?”學生們不僅積極踴躍地說出了一個個令人驚喜的答案,更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堂課對他們思維的激盪和他們對思考的自覺追求,這是課堂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真正的學習之所在。

  在評課環節中,肖老師對我課堂的改進建議也讓我醍醐灌頂--將最後一個問題:“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是嗎?”作為教學的主問題,透過引發學生對“你”指誰的探究串起整堂課。聽完後,我恍然大悟,恨不得馬上修改實踐之。真不得不歎服:“大師果然是大師!”

  一石激起千層浪。肖老師不僅帶來了一堂令人驚歎的好課,更是帶來了無數令人省悟的教學理念、思維和心得。譬如,肖老師的“備課八思”啟發我們在文字素讀之時收穫靈感:

  (1)這是一篇什麼型別的文章(文體特點);

  (2)這是寫什麼的文章(內容和主旨);

  (3)文章為什麼而寫(寫作動機和背景);

  (4)怎樣寫出(語言和手法)

  (5)最能體現語言特點、手法特點的關鍵段落在何處(教學聚焦);

  (6)編者為何將它放在這個單元(編者意圖和單元目標);

  (7)今年教讀這篇文章最大意義是什麼?(社會價值);

  (8)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是什麼?讀不懂的是什麼?(學情預判)。

  語文教學設計並非空穴來風,其實有章可循。這一條條規則的背後是我們教師對語言文字本身的敏感,對文章寫作的準確把握,最重要的,是眼裡有學生--對學生學情的尊重。一切問題的設計首先要考慮也最需要考慮的是--這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懂了?只有真正能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語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肖老師也說:“得心應手。”只有真正懂得學生的心思,真正關注學生的存在,才能有真正的好課。

  肖老師的“教學五點”同樣讓人大飽耳福。

  (1)老老實實教會學生讀書。“老實”,即學生要貼近語文教學的規律,用語文的方式來解決語文問題。那什麼是語文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敘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俗來說,就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閱讀文章的能力,學會寫作的能力和學會說話的能力。

  (2)紮紮實實教語文。紮紮實實就要求每一個語文老師對語言文字有很強的敏感度,在字裡行間找到教學的“抓手”,展開教學。肖老師舉了《孔乙己》中的一句話:“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透過對“內”“外”二字的品讀分析揭示了文章的深刻意涵。這個抓手的確高明!

  (3)真真切切。肖老師提出了三句話:“教真語文。真教語文。真教學生。”我們要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初讀體驗,尊重學生對文字的認知,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啟發他們真正思考,在語文知識獲得上發生改變。

  (4)深深淺淺。語文教學的“深入淺出”,直指它的課堂氛圍,應該是簡單、有效而大氣的。它需要我們貼著學生去教,不為求深而故意深層展開教學,掌握好自己的解讀深度從而正確選擇教學的度。

  (5)靈動靈活。教師的課堂語言、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選擇的主問題都應該是生動鮮活的,能引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而不應該是按部就班,雜糅混亂的。

  肖老師對語文課程、教學的思考深深打動了我。他的這一堂好課,這一場精彩的講座讓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話--素以為絢兮。肖老師不用幻燈、不用圖片、不用音樂,用一支粉筆、一次次對話、一次次朗讀為我們簡單而大氣地呈現出課堂的無限精彩。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問一答,實則也蓄滿了他對課堂的無限心血和熱愛!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2

  好的語文課,都是家常味道,行雲流水,沒有刻意的做作,沒有明顯斧鑿的痕跡,一切順著語文的特點、文字的特質、學生的學情自然流淌,如蘇軾所言的“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我一直努力著朝著這樣的方向,《一棵小桃樹》的教學就在尋常味道上下了功夫。沒有特別精巧的問題,沒有特別出奇的構思,平常的匯入,常態的提問,家常的對話,為的就是引領學生老老實實學語文,真真切切悟人生。

  一、你讀懂了什麼——瞭解學情,凸顯閱讀類別特點

  只有基於真實學情的教學,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學。“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麼?有一點就說一點。”沒有花裡胡哨,簡潔匯入,卻是瞭解學情的最好方式。朱永新說過,學生的學情永遠是教師教的原始出發點,一切為了學生,應當成為教師的課堂生命姿態。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娓娓道來,讀出了“對小桃樹的懷念”,讀出了“小桃樹和“我’的關係”,讀出了“小桃樹和“我’的關係,“我們’之間共同的經歷”,讀出了““我’對奶奶的情感”,讀出了“我的“童心’”。多種回答,既是對賈平凹散文意韻的充分挖掘,又能對學生的真實學情做出大致判定,使教師粗略知曉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程度,據此可以調整預定的教學設計。

  在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基礎上,透過文章旁邊的幾處批註把握了這篇文章為“自讀課文”的特點,也巧妙地引出了這堂課的主問題——在批註邊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幾個詞語寫了小桃樹的“沒出息”。此舉一石雙鳥,一是透過學生的思考、回答更具體真切地感知學生的閱讀狀況;二是告訴學生自讀課文的學習之道:關注編者的旁批和問題,學會自主閱讀。

  當下,把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混教統學的大有人在。固然,兩者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自讀課文存在的意義在於“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把教師所授之法內化為自身的實踐之法,不一味依賴老師,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能自己讀懂一篇文章。教會學生自主讀書,這是語文教師的存在意義,也是教學的終極意義。這堂課,我利用文字屬於自讀這一特點,充分利用編者旁註(即課程資源),加以巧妙的整合、提煉、穿插,引導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發現語言之趣,體悟意義之深,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讀課語文之旅。

  二、讀散文應該注意什麼——由點及面,注重閱讀方法指導

  每一類文體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說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形象化的語言描寫,詩歌朦朧的意象指向和凝鍊跳躍的非常態語言,戲劇跌蕩起伏的情節設計和個性化的人物對白。散文作為教學最為常見的文體角色,理應最被學生熟知。事實上,學生對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師相機調教。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利用第二個批註引領學生走進散文細節描寫的語言中,對學生強調閱讀散文一定要注意反覆出現的細節描寫,這是在教讀這類散文的一個方法。接著開始重錘敲打這一段落,先讀後品。

  大凡經典散文名篇,無一不重視細節的構畫。品讀“沒出息”的小桃樹的細節描寫,是因為“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著深意,要仔細體會”。如此不厭其煩地讓學生不斷尋找小桃樹的細節,就是給學生灌輸一種觀念:細節就是散文的生命力。而在具體品讀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細節描寫的兩大方法:一是陌生化詞語的運用對錶情達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詞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雙面膠,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同時,很自然地滲透精當的寫作知識。

  課堂尾聲,我利用文中的資源,即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這一句,問學生:“讀完整篇文章,讓你也用一個字來概括,你會用哪個字?”學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夢”、“緣”、“愛”、“憐”。這是學生對於整篇文章的總體認知,在此處我再追問“你從哪些些句子中讀出了夢(緣、憐。)”,這樣就又從整體感知走進了區域性解析,從抽象的感覺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讓學生在語言間行走。做到了從文字中來,到文字中去,讓學生真正地以語言為核心進行學習。接著我讓學生猜我所喜歡的字——“蓄”,並順此托出散文的“蓄勢”寫法,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勢而為,蓄情而作,不要開始就把感情達到高潮。

  此外,我給學生介紹了本文的雙線結構(桃樹是明線,“我”是暗線),兩條線索一交織,託物言志的手法就出來了。又多次提及“讀這類文章,要注意作者潛伏的情感”,去引導學生理解散文“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的深義。

  這些都是散文閱讀與寫作的要義。這節課,能從文字固有的意蘊中沿坡討源,自然引申出相關寫作知識,這樣的傳授顯然更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和鞏固。這些知識的傳授,不是灌輸性質的,而是儘量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最大範圍地讓學生展示自己。

  三、哪些詞特別能表現情感——細琢深究,語不品透誓不休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時,“要儘量去體驗作品中美好的內容和形式,並陶醉於其中。”這節課,語言品析做得比較實在,抓住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符號,讓我們的學生體驗並陶醉於咀嚼語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裡的深沉情感,真正地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在文字的深處慢慢欣賞,慢慢領悟。

  這堂課的高潮之一是引導學生聚焦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對於關鍵詞語進行重錘敲打。我先讓同學們朗讀,在對文字有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再透過主問題“你能從哪幾個詞看出它很沒出息”直指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文字進行探究,對詞語進行探究品析。這個環節做得比較紮實,效果良好。比如對於“委屈”這個詞的理解,我在第一個同學起來回答之後並沒有急於講出自己的理解,而是連續追問幾個學生““委屈’是想說它長得怎麼樣”,讓學生不斷思考作者運用這個詞語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委屈”這一“陌生化”詞語在這裡運用的效果。由表及裡,透過追問層層深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讓“學習”真正地發生。再如對於“瘦瘦的,黃黃的”這組疊詞的運用,我透過聯絡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理解。又並不僅僅停留在“理解”層面,更有方法上的點播——生活經驗有助於你遣詞造句。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將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對於“拱”這個字,我將這個詞改成了“長”,是因為“長”是學生很容易寫出的字,非常接近學生現有的認知。果然,學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動形象地描繪小桃樹破土而出時需要衝破層層阻礙,很有助於理解“小桃樹”生長環境的惡劣,成長的艱辛。如此,透過對散文細節描寫中的動詞、形容詞、虛詞等進行多角度品析,或追問,或換詞,或聯絡生活情境,在品析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更高層次的方法性的指導,例如“陌生化詞語的運用有助於表情達意”、“生活經驗有助於你遣詞造句”等等,體現了“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的語文教學原則。

  大凡名家寫作,都極其關注文字遣詞造句(包括標點)的妙用。這堂課有一處語言品析細節,大家印象頗深。文中有一句“大家都笑話它,奶奶也說“這種桃樹是沒出息的。”,“奶奶也說”這個“說”字能不能換成“奶奶也笑話它”?這個“說”,多數老師會忽略,其實細細思考,我們能從中嗅出不一般的味道,品出了人物的獨特情感,即奶奶與其他人對這棵小桃樹的情感傾向是不同的,用詞自然也有差異。這樣,會對學生以後咬文嚼字自讀好文章打下好的基礎。

  品析語言,就需要老師有一顆敏感的語言心,能透過文字洞察更多的內涵。在“委屈”一詞的分析時,我課後想想一些老師提出的看法,覺得還是很有道理。“委屈”還應該是與其他事物對比才能體現出來,要是獨自佇立在天地之間,沒有對比,估計就不會有“委屈”可言了。對於“緊抱”著,有思考,但沒有太析透。為什麼“緊抱”?當然是膽怯、害怕,不太敢面對其他的物類啊。今後,在語言的品味上,我們還得更下功力。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主題活動"幼兒園裡朋友多"的一個子活動,故事篇幅較長,充滿濃濃的關愛之情,為我們再現了與好朋友一同分享的美好畫面。

  從故事內容看,故事中人物出現得較多,但有一定的順序,我將這作為活動的難點;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故事本身比較有想象力,(將桃花瓣想象製作成髮夾、扇子、搖籃等)也給予孩子許多故事外的延伸想象,我將這些想象與幼兒表述定為活動的重點。從這些方面看,活動內容還有具有一定的價值的,這也是選材的基本要素。

  在活動的匯入部分,我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以故事匯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天性決定幼兒愛聽故事,因此,這樣簡單直接的方式也將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過來,(當然老師在講述故事時也要御用多種感官去吸引孩子,並且對故事要十分了解)

  故事教學中,提問環節至關重要,提問必須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而且又能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故事內容。在第一次講述前,我提問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在這個過程中,既對幼兒聽故事提出了任務,又幫助幼兒有重點地聽;在第二遍時,我出示了圖片,從形式上較第一次有了變化,圖片的刺激也再次抓住了幼兒的視線,提問時,著重在排列動物的出場順序,並且在排列時我在最前方用紅旗作為標杆,以一條線將動物們穿成一條隊伍。掌握了出場順序也掌握了故事的內容,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幼兒覺得既生動又有趣,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

  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表述也是一個重點,針對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在表述時更要求其完整性。透過前面的想象、討論的鋪墊,要幼兒完整講述“如果我有桃花瓣,我要把他作成——,送給——”透過這樣較長句的表述,鍛鍊了幼兒的表達,這項要求我們也將其滲透到日常活動中,為孩子多提供表達想法和學習詞彙的.機會,為幼兒積累更多的經驗,使幼兒成為想說、敢說、會說的孩子。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4

  為期三週的主題活動《我們的春天裡》已經全部結束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是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這個活動要求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春天到了,桃花開了,小白兔把桃花瓣寄給好朋友,朋友們把桃花瓣變為多種有用的物品時那種優美的意境和想象,並且培養幼兒增強關心別人和感激關心過自己的朋友的情感。這是一個意境優美的童話,桃花很美,但是小白兔的心靈和他與朋友之間的友誼更美。

  我給幼兒講述完故事後,出示了動物圖片,請他們猜猜各自收到禮物後會把桃花瓣當成什麼?讓我驚奇的是幼兒的猜想是那麼的豐富,很多幼兒猜到的居然和故事中的表達一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表現出積極投入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幼兒基本瞭解故事內容後,我播放了錄音讓幼兒完整傾聽故事,聽完之後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幼兒回答:假如你是小白兔,你想把桃花瓣寄給誰?假如你是小白兔的好朋友,收到寄來的桃花瓣,你會把它當做什麼?小朋友透過自由討論交流後產生了許多許多精彩的答案。在活動結束時,我還讓部分能力強的幼兒到前面來進行故事中人物話語的情景表演,來鞏固故事中那些優美意境的語句和對話,整節活動效果比較好。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5

  《桃樹下的小白兔》是一篇老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故事本身比較有想象力,(將桃花瓣想象製作成髮夾、扇子、搖籃等)也給予孩子許多故事外的延伸想象。同時,故事中更多地體現了同伴之間的友好、分享,為此將這一點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活動的重點定在了學說句式“如果我有桃花瓣,我要把它做成XX,送給XX,因為……”。

  故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提問環節至關重要,提問必須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在第一次講述前,我提問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在這個過程中,既對幼兒聽故事提出了任務,又幫助幼兒有重點地聽;在第二遍時,我出示了圖片,從形式上較第一次有了變化,圖片的刺激也再次抓住了幼兒的視線,提問時,著重在分享中,“小白兔有桃花她為什麼要送給這些朋友?”“如果你是小白兔的朋友,你會做些什麼?

  但是在整個活動中,我們的孩子還是比較欠缺“分享”的概念,這需要在以後的活動中繼續開發、幫助孩子。

  本次活動的目標重點學說句式。就句式而言,本班幼兒講述的還是不錯的。透過這樣較長句的表述,鍛鍊了幼兒的表達。多數幼兒都能完整、清楚的表達,但是也有個別的孩子還是侷限於故事中的想象,對於身邊的朋友、家人需要的還不是很瞭解。

  這項要求我們也將其滲透到日常活動中,為孩子多提供表達想法和學習詞彙的機會,為幼兒積累更多的經驗,使幼兒成為想說、敢說、會說的孩子。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6

  也許是故事比較吸引孩子,切合孩子的心理,也許課堂氣氛比較輕鬆自然,也許安排的活動孩子們比較喜歡,反正今天的活動組織得很好,孩子們很開心,我也很沾沾自喜,當孩子們拿著小花瓣輕輕說話,拿著畫筆細細繪畫的時候,我仍不住用相機拍下了一片片飽含深情的花瓣,那是孩子們晶瑩的童心哪。

  沒有精彩紛呈的掛圖,沒有生動活潑的動畫,只有一塊黑板,黑板上是我和孩子們課前剛剛繪製的一棵老桃樹。

  慢慢坐下來,將黑板推到全班孩子都能看到的角度,神秘地問:“這是一棵春天的樹,你猜是什麼樹?”孩子們的小手紛紛舉起來:“桃樹、梅花樹、李樹……”因為有春天的生活經驗,孩子們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這就是我今天故事裡的一個主人公,老桃樹,故事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再請你來猜一猜,不過,我有個要求,你要用動作將謎底表達出來,不出聲。”(故意刁難一下這些小傢伙!)謎語慢慢道來:“一對長長的耳朵,一雙紅紅的眼睛,一隻短尾巴,走起路來蹦蹦跳跳。”謎語還沒說完,一雙雙小手都變成兔耳朵舉在手頂上了,真棒!

  故事慢慢開始了,教師拿出一隻粉色的桃花瓣(用粉色紙剪成,上面列印著故事,因為懶,所以沒有背故事,也因為想將故事中細膩的語言傳遞給孩子,所以,將故事列印在這隻花瓣上,既可以當成道具,又可以防止忘詞。)娓娓道來:“遠遠地滾來一個雪球,猜一猜是什麼?”隨著孩子們猜測,一隻小兔(圖片)蹦蹦跳跳地從黑板後面跑來了,住在了桃樹下。故事就這樣一點一點推進,只在“怎麼還有一片粉紅色的東西?”“飛吧,飛吧,飛到朋友的身邊去。”等少數幾處停下來讓孩子們猜一猜,想一想會是什麼?會飛到誰的身邊去?等問題。教師講故事時不時將手中的花瓣當成書籤、扇子、搖籃、太陽帽等,使故事更為直觀,更吸引孩子們。

  故事講完了,孩子們都異常興奮。於是提議小朋友們想一想:“假如你是小兔,你會將花瓣送給誰?會讓他做什麼?你還會對他說什麼?”

  每人一片小花瓣,孩子們拿著花瓣想著、說著,小組間再相互交流。最後決定將心中想說的話在花瓣上畫下來,孩子們紛紛拿起筆,邊畫邊說著:“我爸爸太胖了,我要讓他減肥。”、“我奶奶太辛苦了,每天送我上學,我要把花瓣送給奶奶,祝她身體健康!”

  很興奮地分享著孩子們的語言和畫面,並激動地開啟相機咔嚓咔嚓拍下了一張張圖片。

  本課的缺陷是最後發散的時候,一個孩子說要將花瓣送給媽媽,給媽媽天熱的時候當扇子,我及時表揚他有孝心,後來,好多孩子就都說送給親人的,都在這方面說,思路不夠開闊,今後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呢?(不急著表揚,並要求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7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桃樹下的小白兔》這個故事,這本是適合大班、中班的故事,我拿來嘗試一下,小班孩子是怎樣理解故事內容的。

  “故事的名字叫《桃樹下的小白兔》……故事講完了……”在一陣歡呼聲中結束了美妙的故事。

  “小白兔把桃花送給誰?他們把桃花當成什麼?”問題提出來之後,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記憶講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桃花瓣的作用。

  隨後我問“還有哪些小動物可以用桃花瓣做東西?”

  孩子紛紛舉手回答。

  “桃花瓣可以變成老鼠的衣服”樂樂說,

  “可是老鼠太大了呀,那還會變成什麼?”我反問道

  “那可以變成馬夾啊!給剛出生的老鼠當馬夾!”樂樂解釋道

  哈哈,確實是個好主意。

  “桃花瓣還可以變成紐扣,桃花瓣可以變成青蛙的小鞋,桃花瓣可以變成小兔子的花傘……”

  孩子的語言很優美,想想也很豐富。一次意外的講述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棵小桃樹》教學反思 篇8

  大班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 》課後反思正值柳樹發芽,桃樹開花的季節,為此我們制訂了有關春天特徵的活動內容-----《桃樹下的小白兔》。讓幼兒在主動參與活動中感知和體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感受春天給人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是一堂意境優美的語言活動,要求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春天到了,桃花開了,小白兔把桃花瓣作信寄給好朋友,朋友們把桃花瓣變為多種有用的物品時那種優美意境和想象。並且培養幼兒增強關心別人和感激關心過自己的朋友的情感。

  這個活動是在《幼兒園系列教材》上選取的,當時沒有找到相應的圖片。於是,我就在黑板上事先畫好了背景圖,然後在準備了故事中相應的圖片。整個教案在實施過程中,幼兒們始終表現出積極投入參與活動的興趣,我透過講述故事一遍----提問----出示相應的圖片-----活動延伸等多種活動形式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和熟悉故事內容。幼兒在聆聽故事時用了7分42秒的時間,孩子們被這故事中的情景、話語吸引住了。完後,幼兒能圍繞故事的情節回答老師的提問,從中瞭解了故事中小白兔把桃花瓣寄給朋友們所產生的優美意境和效果。在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參與到自己的活動中去,真正地反映“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使孩子們在每次活動中都能充分地得到發揮。不僅開拓了幼兒的思路,發揮了他們的想象,還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也許是正值桃花盛開季節,也許是故事比較吸引孩子,切合孩子的心理,也許是課堂氣氛比較輕鬆自然,也許是安排的活動孩子們比較喜歡,這個活動比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