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94-95頁例1及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運用列舉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列舉策略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使學生能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策略帶來的好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表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2分鐘)

  談話:同學們,我們以前學到過解決問題的策略,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策略啊?(板書:從條件想起,從問題想起,畫圖,列表)

  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教學例1。(20分鐘)

  (一)弄清題意,引發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2、(指名讀題):從題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資訊?你還能發現題目當中隱藏的資訊嗎(2人答)?(長方形的周長是22米)(掌聲)

  師:周長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變的,長和寬也會像周長這樣保持不變嗎?長和寬在變化,那麼面積也就有大(頓)有小。

  師:長和寬可能會是幾米?指名答 (板書: 長: 9 寬: 2 )

  他猜得對嗎?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書:長+寬:22÷2=11(米) )

  設疑:還有不同的圍法嗎?(有)大家想一想:在這麼多圍法當中(板書:),要想知道怎樣圍面積最大,可以怎麼做?(把所有圍法都列舉出來)大家想不想親自動手來圍一圍?

  (二)嘗試列舉,感知策略

  1、分層提出要求:

  ?請你用22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將結果填寫在記錄單中。

  ?也可以直接填寫記錄單,再透過擺小棒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操作,師注意收集(A:遺漏B:重複C:全但無序D:有序)的表格進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賞哪種記錄方法?(D)為什麼?(板書:按順序)按順序列舉有什麼好處?(板書: 不重複 不遺漏)

  師:這位同學真了不起,掌聲送給他。(掌聲)

  師:請剛才沒有按順序填寫的同學改成按順序填寫,老師也來改一改。( 補齊板書:長(m):10 9 8 7 6

  寬(m): 1 2 3 4 5 )

  7、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5種)現在你知道怎樣圍面積最大嗎?(長6米,寬5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補齊板書:面積(㎡):101824 2830)看來我們還要對列舉出來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這樣才能選出我們想要的。

  8、小結揭示課題:像剛才這樣把事情發生的所有結果按照一定的順序一一列舉出來,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通常就稱它為“一一列舉”的策略。(板書:——一一列舉)齊讀課題。

  (三)反思回顧,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顧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麼體會?(列舉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列舉時要有序思考,對列舉的結果要進行比較)

  2、進一步要求:其實列舉的策略同學們並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列舉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小組交流。(如:一年級:10的分與合)

  追問: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有什麼好處?在列舉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過渡:王大叔有個女兒叫小芳,他送給小芳一個禮物,是什麼呢?對,小鬧鐘

  三、拓展應用,豐富體驗。(16分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突出“有序”)

  (1)指名讀題,指名板演。

  (2)學生嘗試解答,組織交流反饋:重點讓板演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列舉的。

  過渡:你們喜歡學校的飯菜嗎?小芳也很喜歡,讓我們來看一看小芳所在學校食堂的飯菜情況。

  出示練一練第二題。

  進行葷菜搭配時,可以按表中的樣子從葷菜想起,也可以從素菜開始一一列舉,一共有12種不同的搭配。

  過渡:小芳有一個愛好是上網,在課餘時間經常透過瀏覽一些網站來增長自己的見識。大家是否知道網站為了及時釋出最新的訊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2、出示“練習十七”第2題。(突出“對結果要比較、觀察”)

  (1)指名讀題,師引導學生觀察A網站怎樣更新後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裡畫一畫,再回答。

  (2)組織交流反饋:重點突出對列舉的結果要觀察、比較。

  聯絡生活:上網確實很好玩,但同時鄭老師也對大家提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網、適度上網”,千萬不能沉迷於網路。

  過渡:小芳除了喜歡上網之外還有一個愛好是收集郵票,先課件出示4張郵票(師介紹“郵票”,認識郵票面值),再課件出示問題(師介紹“郵資”:就是指郵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引出分類列舉的思想)

  提問:你打算怎樣解決這一題?指名回答,生口頭說出按怎樣的思路來列舉即可。

  四、總結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策略?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列舉時需要注意什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採用“一一列舉”的策略常常可以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使混亂的思維變得清晰,這正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魅力之所在。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2

  上完這一節課本節課,我趁熱打鐵,立刻進行反思。本節課我努力體現解決問題這類課型的我們老師應該堅持做哪些工作,我個人思考不管是新課程理念還是老課程,也不管是什麼版本,數學應該有其本質的東西,那就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會思考,促進學生去悟懂裡面的道理。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課中我三個招注重:

  1、注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我等著學生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課堂上照顧全體同學,決不是看到有同學舉手,就像看見了一個救星一樣,馬上請這位同學回答,他回答對了,就代表都會了,這樣做就以個體代替了整體,會造成課堂上個別學生的表演。

  2、注重審題,我感覺對於一個問題,能夠正確全面的審題對於能否解決問這個問題至關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讓學生多次讀題,並且把重要的資訊讓學生重讀,並且說說自己的理解,之所這樣就是想培養孩子仔細審題、全面審題的能力。透過課堂效果來看,起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學生正確全面的審題以後,解決問題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學生在獨立思考後的討論交流,課堂上我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思考後再進行交流,而不是丟擲一個問題後就直接讓學生討論交流,我感覺那樣的討論交流一般是比較流於形式的,是淺層次的交流,是沒有深度的。因為每個同學還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張口就說,看上去很熱鬧,往往是:自說自話,簡單的想法。透過課堂效果來看,這樣的處理有著實實在在的效果,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再來反思自己上課的不足之處,我感覺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沒有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提前一天和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很活躍,所以今天在會場上我想也應該是這樣的,其實不然,學生是緊張的,而我還是以昨天的表現來應對今天的局面,顯然是不妥的,課前也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

  2、課堂的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強、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覺課堂上後面的練習學生積極性不夠高,顯得沉悶和呆板。

  3、課堂語言不夠生動和活潑,也不夠精煉。

  以上三點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下大力氣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3

  問題一:為什麼不教列表策略,學生可能會做,教了列表策略,學生反而不會做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需要我們再次明確一下本課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裡面的地位。從四年級上冊開始教材編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為什麼新教材要安排單獨的策略教學單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老教材是怎麼教學本課的應用題的,歸一應用題一節課,配合相應的練習,歸總一節課,做練習,後面的兩種三步應用題最起碼要兩節課,還要配合練習。這樣教學的弊端,這幾年討論得比較多,主要是學生缺乏自主整理、加工、分析資訊的能力,只會套題型,解死題。學生掌握的方法(注意:是方法)不能遷移。於是,老師只能碰到一個題型講一個題型,耗時多,效果差,極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而策略,它是對方法的提煉、總結,它能有效的駕馭、統整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教師如果能經常引導學生用好這種策略、反思這種策略、體悟這種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基本數學思想。

  因此,現在我們回來開頭的問題,對於剛接觸策略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正常的。但在教學處理時,千萬不能退,千萬不能捨棄策略,而去教方法。

  問題二:解決問題的策略究竟教什麼?是偏重於解決問題?還是偏重於策略?

  前幾年,應該說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爭論比較多。但目前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兩條腿走路”,既要解決問題,又要培養策略。講解決問題是為了應試,是策略是為了數學思想的發展。

  所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依託,把它作為載體,把它作為一種手段,我們的目光應該盯在策略上面,在具體問題得以解決的同時,培養策略意識。關鍵詞:掌握方法感悟策略

  問題三:怎樣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目前,學術界比較統一的認識是,策略是教不出來的。為什麼?我們比較策略和方法這兩個概念。在系統論上來看,方法是下位的,策略是上位的,再往上是數學思想。方法是外化的,是可以透過言傳身教、分析演示得以傳遞。老師掌握了三種方法,告訴學生,那學生也就掌握了三種方法。但策略這種東西是內在的,顯不出來,哪怕老師有一百種策略,也沒有辦法直接告訴學生,策略只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漸漸萌發起來。那麼,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呢?因為,策略雖然不能透過直接言傳身教獲得,卻可以在大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不斷反思,不斷比較,不斷提煉而形成。有幾個問題,應該是教師教學時經常掛嘴邊的:“為什麼要用策略?”“用了策略有什麼好處?”“我們是怎麼來用這種策略的?”不是說每做一題都要這麼問,而是要經常問,促進學生感悟、體驗策略的好處。慢慢地,隨著時間推移,隨著經驗的積累,當學生把什麼都忘了的時候(具體的題目、具體的解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策略,再進一步就是數學思想。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4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幾點體會:這節課是學生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執行的比較複雜的行程問題.

  首先讓學生演示小明和小芳在學校相遇,讓學生理解運動方向,相遇時間和運動結果,特別讓學生明白同時走時到相遇時間所經歷過的時間是相同的,小明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兩家的路程。

  其次讓學生學會畫線段圖,關於線段圖學生接觸的不多,只是有所瞭解,多數學生喜歡用列表的方式解決,原因是列表法曾經學過,比畫線段圖要簡單得多,但是列表並不能清楚地呈現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更無法體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要讓學生體會到畫線段圖的優越性,讓學生明白畫線段圖要從整體考慮,然後根據題意進行分割,逐漸表示所有的條件,圖畫正確了,列式計算就水到渠成。不足之處,學生畫線段圖時是從區域性著手的,有的畫出來的線段圖,畫的不完整,感到畫圖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題意從畫圖的三要素出發,即行駛的起點、方向、終點。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5

  教學完一一列舉的解題策略以後,感覺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經聽過專家這樣解釋策略:“策略”指計策和謀略,是人們面對具體問題做出的基本判斷。還有一位教材主編這樣解讀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從外部輸入,可以透過教師的講解示範傳授給孩子,而“策略”是一種思想意識,無法傳授,需要孩子透過在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裡,對策略的定位為: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孩子對數量關係的闡述可以不十分規範地表述,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和自身經驗描述出思考過程就可以,但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經過一定的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思考“起點”

  思考孩子的知識起點很重要!因此在調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級孩子的知識起點,很欣喜地發現在他們一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分與合,二三年級時能用數字組數,四年級上學期學會了“搭配的規律”。

  原來,孩子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著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且在不斷的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孩子們已經體會著一一列舉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舉要注意有序,要不重複、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但我想,到現在為止,這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解題行為。

  如何讓這樣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統,便是我今天課堂上的任務了。

  三、思考“過程”

  在匯入時,我藉助遊戲讓孩子們感性認識“一一列舉”策略的特徵——有序思考。接著出示例1,孩子們透過擺小棒、列表、畫圖等方法很順利地解決了,而我側重讓孩子們在比較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複、不遺漏”這三個關鍵詞,我有意識板書這三個關鍵詞,強調學生要做好並注意這幾個問題。

  還有一點自我感覺有所改進的地方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們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之後,我都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而且各有側重。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6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可以說是整冊教材中最難的。它是第例題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在學習例題一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課時教學。這個例題是用三步計算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由於題中的條件比較多,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條件的對應關係。然後根據題中的問題,找出相關的資訊整理成表格,引導學生認識到:要求出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就要分別知道桃樹和梨樹各種了多少棵。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裡可以大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算出來,遇上問題後再來解決,這樣做既能讓學生透過舊知道去探索新的知識。也能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是遇上學生不懂可以啟發學生根據整理好的表格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體會到“列表整理”的策略價值。在這裡裡教師要儘量把問題拋給學生,例如: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演算法時。教師要是能這樣就好“小白菜很謝謝你們能為她想出這麼多的解決方法來,但是小白菜不知道怎樣取捨,你能來幫她嗎?哪種理解的方法和

  演算法你比較喜歡?”在試一試中,也是用三步來解決。所不同的是,例題是求兩積之和,這裡是求兩積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師在學生解答例題的基礎上,獨立列表整理條件,再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後再獨立解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說不出思考過程來的,這時老師帶領導已經過關的學生來幫組強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這樣達到以好帶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時候,先指導學生認真看圖,收集各種有用的資訊,然後根據根據問題將各種條件整理成表格,並分析問題與條件之間的數量關係,再讓學生獨立解答。這樣的做法,讓學生學會跟著老師思路想問題,又能養成獨立的解題方法。

  第二題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指導解答。最後啟發學生根據圖中情況再提出些問題並解。第三題雖然與例題和試一試的不同,但學生也能透過列表整理的方法,獨立地,認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題意和解決問題。

  在第環節中:教師以“一臺織布機3小時織布84米,如果織8小時可以織布多少米?”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新課環節:教師在出示例題後讓學生談談感受,這裡留給學生自學的空間。在這環節中,老師的一句:“你準備從哪想起。讓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做到了認真細緻。在這題裡,學生可以有兩種想法,一是: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據桃樹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樹的棵數;根據梨樹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樹的棵數,然後求出桃樹、梨樹一共的棵數。 這裡老師能讓學生獨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過程。在第二課時裡,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在教案中我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這樣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質量不高。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7

  與上節課相比,本課的例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更加繁雜了,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果樹,行數每行的棵數都不相同,這需要學生根據所要求的問題,整理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不要條件,排除無關條件的干擾。學生在研究的同時更加體會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實際的解決問題中,本節課的問題其實並不十分複雜,只要能夠準確地列出所需的條件學生自己是能夠解決的,只是在列式之後解答時需要強調運算的順序。比較而言本節課學生掌握得要比上一節課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題由於出現的步驟相對多一些,學生列綜合算式有些困難。

  課前思考:

  1、例題是用三步計算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先讓學生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由於題中的條件較多,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條件的對應關係,然後根據題中的問題,找出相關的資訊整理成表格。啟發學生根據整理好的表格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體會到“列表整理”的策略價值。

  2、“試一試”也是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不同的是,例題是求兩積之和,這裡是求兩積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解答例題的基礎上,獨立列表整理條件,再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後再獨立解答。

  3、練習中透過讓學生列表整理,找出相關的資訊解決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解決。教師不必一一解釋了。

  授課小結:

  由於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進行整理,在今天的學習中,學生能根據問題很快找出與問題相關的資訊進行整理,效果比較好。在交流中、在學生的討論中都能使學生體會到:提供的資訊較多,如適當整理則有利於更清楚地分析數量關係,列表整理條件有利於發現數量關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組織學生交流中,啟發學生根據整理好的表格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價值。還是有學生較懶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達不清。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8

  這節課,我圍繞小猴摘桃設計了5個複習題,旨在透過前四道題目,複習加法、減法、乘法,以及兩步計算問題,最後一道題目透過學生補充條件不同,提問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個”,為什麼結果不同?強調在解題過程中條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另外補充的條件:第三天摘40個,從而引出條件中數量之間關係的重要性,補充的條件和什麼有關?在上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一部分有些重複,可以提一兩個問題,然後從學生的補充條件中找加、減、乘及兩步計算問題可能會更好些。

  在講授例題: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個? 我花費很多時間,我覺得是值得的,首先我讓學生解釋了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大概請了兩三個學生說清楚,在講授例題之前我先提問: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個?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但是這邊存在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講第三天為什麼是用35+5,而不是是30+5等等這一塊沒有讓一些學生說出是比第二天多5而不是比第一天多五。最後的例題我是想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重點想講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幾個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幾個5,最後以此類推第10天,第二十天呢?但是可能提問提的不是很好,也或許第五天沒有講透,有些孩子沒有完全吸收,導致只有少數孩子能答的上來,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五天的?用30加上什麼?20怎麼的來的等等,會不會更好些?然後可能這些講的比較拖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講完。後面的練習題:一個皮球從16米的高處落下,如果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彈起多少米?第4次呢? 到第四次時彈起1米,如果追問一下滴次呢?既能為以後學習小數、分數做鋪墊,更能深刻的幫助學生理解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練習第二題:18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從左往右數,芳芳排在第8 ;從右往左數,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間有多少人?我是讓學生透過畫圖的方式,可不可以喊十八個小朋友上臺實際操作一下會不會更好些?

  這節課大致上我自己還算滿意,還有些細節地方需要改善,今後我會進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9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資訊,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後,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匯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於採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資訊的三種辦法:

  1、畫圖表示;

  2、畫線段表示;

  3、列表整理。

  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並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臺展示,並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資訊、找出數量關係,並體會它的好處。最後,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並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1、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倖遺漏的情況;

  2、由於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3、由於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說、能說、會說。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4、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並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1、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在課上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她們的自學,過多的參與到她們的學習中;

  2、由於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給與學生大量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教學進度難以把握,有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3、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就是好的學生越來越棒,而後進生則學得雲裡霧裡,成績越來越差。當然我們有小組長輔導的機智,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老師去探討;

  4、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

  今天教學瞭解決問題的策略——行程類問題,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還算順利,首先學生的預習作業完成得很好,能正確列表整理資訊,可能由於平時教師有話線段圖分析題目的習慣,以前有的題目他們也曾畫圖解決過一些應用題,尤其是思考題,有的同學可能是平時的耳濡目染,所以畫線段圖基本沒有多少問題,有的也只是細節上的,如少標註運動方向,或沒有把相對應的路程按時間分段等,於是在指導畫線段圖上我花的時間並不多,原先在上課前我去找過同規老師曾做過的行程類課件,想把直線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擊問題,環形相背行走、及追擊行走等演示給學生看以加強學生對行程類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可惜沒找到,於是上課前在發現線段圖的畫畫不成問題後,我在可始增加了讓學生演示各種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數量關係上,在學生演示,學生描述行走方向、數量關係中學生能把課中涉及到的直線相對、相背及環形相背行走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理解清楚了。應該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1

  今天教學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練習課,昨晚讓學生把P93第四題至第八題做在家作本上,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對這個單元的內容掌握的還可以,除了有幾個學生對追擊問題沒有搞懂之外,所以在上課之前改變了按部就班的程式,開始重點講了講追擊問題,然後出了兩道變式題想考一考孩子們的反應能力。

  1、陽陽和鼕鼕從同一地點反向出發,沿著環形跑道賽跑。陽陽每分鐘跑340米,鼕鼕每分鐘跑260米,經過2分鐘兩人第三次相遇,跑道一週長多少米?

  2、一輛汽車長8米,一座大橋長1992米,這輛汽車以每分鐘250米的速度過橋,這輛汽車從上橋到下橋一共用了幾分鐘?

  結果第一題大概有十幾個學生透過畫圖解決了,但第二題只有兩三個人做出來。看來平時還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

  今天教學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行程問題)》,從預習情況來看,學生對列表格的方法比較鍾愛,可能是覺得畫圖比較麻煩吧,所以新授就重點講了如何畫圖,如何畫好圖。特別是如何把圖畫的比較標準一些,這對學生解決問題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類問題型別比較多,新授的內容又太簡單,所以花在練習上講解的時間比較多。特別是追擊問題,學生比較難理解,所以在課堂總結的時候,我讓學生分別上臺演示了相遇問題、相背問題、追擊問題,我想,這樣學生就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對他們畫圖也應該是有很大幫助的吧。

  今天教學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行程問題)》,從預習情況來看,學生對列表格的方法比較鍾愛。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列表格的方法以前專門有學過,二是畫圖的方法比較麻煩。所以在新授的時候我重點講了怎樣畫線段圖,如何把線段圖畫的比較準確、美觀。

  雖然今天的教學內容並不難,只是相遇問題和相背問題,但在練習中卻又生成出許多新的問題,如:環形跑道、追擊問題等。而如果僅靠課堂上學的知識,學生是很難獨立解決這些問題的,所以當出現新問題的時候,有很多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我只好請學生上臺直觀演示,效果還行。

  明天的練習課應該把行程類問題整理一下,然後再加強練習吧。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利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兩個積的和、差問題”,針對這節課的內容,我利用上一節課所打下的基礎,對本課知識點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一是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透過自我學習,合作交流的方法掌握知識,另外利用“小主持”的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地調動起來。這節課的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在關節地方進行引導。

  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需要學習的知識點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學習中來。下面就幾個處理的問題進行反思。

  一、課堂節奏

  本節課的節奏比較平淡,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合作彙報作為整節課的主要表現形式,這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欠缺快、慢的相互調和,讓整節課的感覺象一條直線,波動很少。故此針對這樣的一節課,更多地需要課前的設計、安排,讓學生能從更多的方面去掌握知識,掌握課堂。

  二、知識點學習

  本節課是列表方法的第二課時,本著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開展讓學生掌握課堂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能掌握到畫表的方法,以及利用畫表來解決問題。對於比較難的題目,也能透過基礎的知識解決問題,但整節課的練習型別單一,缺乏讓學生拓展的空間,因此需要著重知識的練習。

  三、小組反饋、評價

  本節課進行了多次的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裡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小組組員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小組裡缺乏了評價機制,讓小部分學生沒能主動參與到交流中來,只是聽其他組員的交流,被動地掌握知識,故此,在往後的交流中,需要增加小組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的每個交流活動都有一定的反饋。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3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可以說在整冊教材中是最難的。它是在“找規律”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在學習“找規律”這一課時,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列舉法便是其中之一。而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列舉法,會用這一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教材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具體例項來認識“列舉”這一方法。但一出示課題,學生便對“策略”二字產生了疑問,於是我便加以解釋,在教學中也以“方法”代之,這樣很快使學生消除了疑慮。而例1並不困難,學生在我的講解下都能理解,並且在表格上顯示則顯得更為清晰。緊接著我將我的問題拋給了孩子:“同學們,王大叔非常感謝你們的幫忙,你們說的這四種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該如何取捨,你們誰願意再一次幫助王大叔?”孩子們有的說選長8米寬1米的,有的說不好,應選長7米寬2米的,有的說選長5米寬4米的,當我問他們為何這樣選時,有的孩子說不出來,只說他認為是這樣,還有的孩子說算過這四種方法的面積了,覺得應該選面積最大的,這樣在裡面養的羊多。我將讚許的目光投給了這孩子。的確,在我看來,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比我直接給他們答案要好的多。緊接著我又丟出一個問題:“如果這方法很多,老師無法一一去計算每種方法的面積,那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中發現了長和寬的差與面積之間的關係。

  磨課的過程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想上好一節課真不容易。

  這次比賽時間很緊,再加我學校工作很忙,準備時間有限,從抽籤定下教學內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構思,教學設計也是反覆修改變得了好幾次。既然是比賽就要注重個方面的設計,比如導課的方法、情景的創設、練習的選擇……總之新課改的要求和標準你都要體現出來,要不你憑什麼拿名次?但是,當我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沒有從這一節課中學到東西,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實效,有了這個想法我反而不緊張了,我就一個目的,讓孩子們學會用“一一列舉”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呀!抱著一顆平常心上課比什麼都重要,我更應該關注孩子而不是名次!

  一、備自己的課,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者不同,學生不同,相同的教案會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儘量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舉這樣一種新的解題策略。同時,根據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書上片面強調列表列舉尤其偏頗之處,本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一一列舉這樣一種解題策略,而對於列表這樣一種方法,在某些題目的列舉過程中如果運用會顯得較繁,而運用其他的方法則能更迅速,更明瞭。因此在課堂上,我在引導學生認識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時,允許多種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勵運用部分更簡潔的方法。

  誠然,不管你課前準備的和設計的如何好?課堂的主體畢竟是活動的人,想全面的掌控各種各樣的情況顯然也是不現實的,課後我反思甚深:

  一、沒有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因為此教學內容和前一單元《找規律》有內在的聯絡,學生上一單元還沒完全結束的情況下講授本課時,自然是優等生的課堂而不是每位學生的課堂,我覺得自己在給為數不多的'幾個優等生上課。

  二、沒有把“一一列舉”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方法靈活的教給學生,在處理例二時過於粗糙,時間的把握不足。

  三、聯絡效果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一是時間關係,而是課前沒有及時除錯好裝置。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4

  經歷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表例題,發現資訊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準確的意思,並且將有關聯的條件找出來,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透過表格找到解題的關鍵點。透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彙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1、透過隨後的練習,學生還沒有自覺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願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2、當學生列表後,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於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後進一點的學生說一說,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於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3、課堂上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雖然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說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後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2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根據要解決的問題,收集並整理有關資訊”

  的策略,同時為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3、這部分內容分兩段安排:第一段,著重學習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來解答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第二段,著重讓學生繼續用列表的方法來解答類似求兩積之和(差)的實際問題。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第65-67頁例題和“想想做做1—4”,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資訊,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資訊的全過程,再透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資料資訊策略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初步學習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資訊,對錶格中的資訊進行分析,認識其中的數量關係,學會從問題入手和從條件入手,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提高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充分體會有關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樂於和同學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能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獲得克服困難及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二、說教學程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預設以下4部分展開學習。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新學期購買文具用品的情況,瞭解學生購買的物品數量、價錢等資訊,(出示圖)請觀察圖,從圖上可以獲得哪些數學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你是怎麼想的呢?學生依次回答。像這樣,根據資訊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方法,我們稱之為“策略”,這是解決問題的策略之一。揭示課題“解決問題的其他策略”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類似歸一的實際問題生活中素材很多。學生在生活中也有購物的經驗,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資訊,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二)解決問題,體會感悟策略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找尋,整理需要的資訊:(出示例圖)觀察這幅圖,你知道了什麼?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並交流從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自主提可以解決的問題。藉助學生可能提到的“小華用去多少元”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隨即整理條件及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嘗試獨立列表,展示比較學生的表格,修改完善自己的表格。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知識的呈現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此,老師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慾望,進而產生探究表格製作方法的心理動機,雖然,絕大多數孩子製作的表格比較稚嫩,只有少數孩子設計出完美的表格,但這是孩子真實探究的過程。教師透過多媒體的展示,使部分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激發了大多數孩子進一步製作表格的慾望。】

  (2)引導學生觀察所填表格,小組交流表裡有些什麼,體會個人買的本數與用去的錢數是緊密聯絡的數量,尋求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資訊對問題解決的作用。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資訊,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並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感受列表的價值

  (1)圍繞“小華用去多少元”這個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表格所整理的資訊,獨立思考解題方法,並在小組中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全班反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會有兩種想法(1)根據買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每本筆記本的價錢,從而求出小華買5本用去的價錢;(2)要求買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每本的價錢。結合這些反饋資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列式計算出問題,並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檢驗。透過不同檢驗方法的交流反饋,使學生進一步認定正確的解題思路,結合學生反饋,教師隨即板書本題解法。

  (3)教師提出“小軍用42元買筆記本,能買多少本”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列表整理。並組織反饋,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學根據小華的有關資訊來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據小明的相關資訊來整理。)組織學生分析,並學生利用表格所得資訊獨立解答,小組交流思維過程。

  (4)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點。在學生充分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全班反饋,並組織學生獨立填出66頁括號裡的數,(即數量和價錢的對應圖)然後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針對學生呈現的各種資訊,組織學生及時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隨即小結解題規律。

  【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創設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經歷兩次“填表整理—討論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動過程,初步體會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增強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鞏固深化,應用策略

  1、把書本66頁的“想想做做”

  第1題透過具體情景呈現出來,告訴你的同桌,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資訊?你會把這些條件和問題進行列表整理,並解答嗎?在書上完成想想做做1,引導學生自主提可以解決的問題,並在小組中交流反饋。

  透過這樣一個生成性的活動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資訊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從中也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2、完成書本“想想做做”

  第2題,輕聲說說從圖上你獲得哪些資訊?

  先把這些條件和問題進行列表整理,(師出示正確的表格)“我帶的錢正好可以買6個足球或8個排球”是什麼意思?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價值。

  3、完成書本“想想做做3、4”兩題。

  整理資訊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樣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種。書上的這兩題沒有提供表格,練習時,先組織獨立審題,選擇自己喜

  歡的方法進行整理。然後組織小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最後讓學生藉助自己喜歡的整理方法列式進行解答。

  此題透過反饋不同的整理方法,舉一反三,逐漸提升學生整理資訊的水平,引領學生逐漸進入無形整理的境界。

  【設計意圖:我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透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