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一首生動、富有情趣的小詩,教學時主要是以讀為主,再讀中感受詩的意境,大自然的美麗。學生可能是剛開學,學習情緒很高漲,都能夠根據教師的講解閱讀本詩。我想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學生們對於新字詞達到了會寫,根據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讀的基礎上達到了會背,就連很差的王蕊同學也能背下來
3、對修辭手法的教學很成功。如:詩中:“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學生們根據以前的經驗基礎知道它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為了加深印象,我還讓他們進行練說。我想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學習的話,相信我們的作文水平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一個新的提高。
另外,在教學中我也有失誤的地方,那就是對文中的個別字的讀音上。比如:詩中一句:吸水在溫風中暈皺中yun四聲,而我卻教給學生讀一聲,教學後透過我與老師們請教分析,覺得讀四聲比較合適,於是我又彌補了這一過失。
透過教學本課,我想無論是成功還是失誤,只要我們是認真教了,改了,那麼我們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為我們也是在探索中求得真理今後我會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走向完美,讓成功永遠伴隨著我,讓失誤推動著我。
《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 篇2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一首生動、富有情趣的小詩。教學時主要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受詩的意境,大自然的美麗。學生可能是由於處於上午第一節課,學習情緒高漲,基本上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閱讀。
一節課下來,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於是做出如下反思:
1、教學效果(思效)。
在課堂教學中,我大膽放手,懂得了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習時間和思考時間。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讀句子,而研讀後學生們可以互相交流商討,達成共識,然後以彙報的形式分享成果。學生髮言非常積極,個別學生還將關鍵性詞語、句子進行品味,洋洋灑灑的發言,使他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們在課堂上就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要讓學生自己研究、自己學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老師只起到引路、搭橋、鼓勵的作用。整體看來,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蠻不錯的。
2、教學收穫(思得)。
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夠合理利用多媒體,透過圖片和音樂來烘托詩的意境。例如,在學習鳳蝶兒一段時,我在音樂的烘托下,先是老師動情地朗讀,幫助學生走進詩的情景,然後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頭腦中的畫面,然後再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我覺得這種設計能很自然地帶學生走進詩的意境,感受詩的語言美。這便是我對這堂課認識上的`最大的收穫。
3、不足之處(思失)。
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不完美的藝術,在我的教學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教學準備不足,在講課中我採用了配樂朗誦的方式。但是由於課前準備不足,沒有把音量控制在合適的程度,以致後面的一個孩子聽不清。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沒有及時抓住精彩之處進行鼓勵,當學生說出第二節中的詩人更加激動時,我沒有繼續追問,錯過了最好的教學時機。最後一節是感情的昇華部分,但是我對最後一節的設計過於簡單,沒能起到昇華情感的效果。
4、改進措施(思改)。
雖然學生是主體,以讀為本。但是,教學中我覺得還缺點什麼。我想在課堂中若能安排小組交流合作,讓學生一起去研究文字中的難題,不是更好嗎?課改要求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學習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有所互動,我要改變我教學中沉悶的氣氛,讓生生、師生之間活躍起來,互動起來。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的角色功能,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培養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
《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一首生動、富有情趣的小詩,教學時主要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受詩的意境、大自然的美麗。學生學習熱情很高漲,都能夠根據教師的講解閱讀本詩。我想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們對於生字新詞達到了會讀會認的程度,根據上下文也能理解。
二、在理解熟讀的基礎上達到了會背的程度,就連平時表現不積極的同學也能背下來。
三、對修辭手法的教學很成功。如詩中:“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學生們根據以前的經驗知道它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為了加深印象,我還讓他們進行練說。
另外,在教學中我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對於本文挖掘得不夠深。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幽遠,有很多詩句都蘊含著很深的意境。但是我在本節課中有很多詞語挖掘得不夠深刻,例如“潤”“暗綠”“暈皺”等,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人用詞的絕妙。
二、對於最後一節的設計過於草率,最後一節應該是情感的昇華,但是我在設計上過於簡單,所以沒能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我想如果抓住一些重點詞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效果會更好。
透過教學本課,我想無論是成功還是失誤,只要我們是認真教了,改了,那麼我們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為我們也是在探索中求得真理。今後我會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走向完美。
《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 篇4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創作的一首詩,詩人觀察細緻獨特,想象富有詩性,賦予文字一種寧靜而不乏靈動的美感。
這首詩寫於1944年6月,當時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可以說作者懷有一顆心在靜靜等待——以一種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態。所以詩人寫這首詩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在教學時學生感受詩人用浪漫抒情的筆調描繪了天晴了的時候,體會不那麼到位,像踏上小徑看到的美好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新陽、溪水、閒雲,這些詞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那麼,這些詞語應更多的帶有情感的朗讀,學生在讀的時候情感的高低起伏不那麼明顯,在我看來指導學生領會詩中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再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較為有挑戰。對於有興趣的學生,引導回憶雨後天晴所見的景象,同學們可以進行交流,學生有了創作內容後,根據學過的知識嘗試著以詩歌的形式寫一寫。
不足之處在於應更多指導朗讀,情感更多的起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注意教學時間的分配。
《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學反思 篇5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本該相聚在校園去享受這世界的美好,感受這春的氣息,然而受疫情的影響,我們只能宅在家裡進行線上學習,作為教師,我努力去上好每一節課,爭取讓這“雲端”課堂也能富有溫度。
這是一首自讀小詩,在這節課上,我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找出文中描寫的景物,品味詩句,說說你覺得詩中寫的美的地方。學生參與度較高,詩人透過擬人的修辭手法,用“動態化”的表達方式,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雨後放晴的鄉村畫卷。“泥路”是溫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膽地試寒試暖,“鳳蝶兒”在悠然地閒遊……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後似乎都煥然一新,讓人陶醉、嚮往,學生們在讀中和大家分享著自己美的感受。透過讀,讓學生反覆感知詩歌的語言之美。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夠合理利用多媒體,透過圖片和音樂來烘托詩的意境。例如,在學習鳳蝶兒一段時,我在音樂的烘托下,先是老師動情地朗讀,幫助學生走進詩的情景,然後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頭腦中的畫面,然後再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我覺得這種設計能很自然地帶學生走進詩的意境,感受詩的語言美。在語言上,詩人一韻到底,讀來富有強烈的節奏感。
對於四年級的孩子,現代詩的教學方面,我們無需挖掘太多的文字含義,也不要苛求孩子們得到千篇一律的精準的答案,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也可以出示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去理解詩中的意境,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地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只要最大程度地尊重他們的解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詩歌的學習,不僅是給學生傳遞知識,更是讓學生有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
“雲端”課堂,亦有溫度。無論教學方式如何改變,都不能改變我們敬業的工作態度,在這特殊的時期,讓我們精心上好每一節課,用溫暖的課堂驅散孩子們心頭的陰霾,在“天晴了”的時候”,我們一起擁抱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