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線段》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因此在備課前我先研讀教材,發現教材首先透過學生對自然放置的線和拉直後的線進行比較、觀察來初步認識線段,感受“線段是直的”,並用圖表示線段,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表象特徵。再透過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邊線以及用紙折出的摺痕都可以看成是線段,而且要求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有長有短”。讓學生用直尺畫線段,既豐富了學生對線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對線段的認識。想想做做主要透過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線段的特徵。第1題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徵判斷是否是線段,突出作為圖形,線段是直的,而且有兩個端點。第2題讓學生數出常見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滲透“多邊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第3題讓學生用直尺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使學生初步體會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第4、5題讓學生利用三個點或四個點,連線其中的每兩點分別畫一條線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有關多邊形的內在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我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首先讓學生觀察放在桌上的毛線,然後讓學生把手中的毛線拉直,用拉直的毛線和沒拉的毛線作比較,讓學生理解線段是直的。透過讓學生摸摸拉直的毛線的兩頭,讓學生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鍊了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一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線段的特徵,但我覺得不是所有的知識點必須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識點還是要直接與學生說明的,比如說線段的兩端叫端點,端點這一概念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必須透過“灌輸”讓學生知道什麼叫端點,並在下面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滲入,使學生很好掌握。
透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具有開放性,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透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如我讓學生找生活中的線段的時候,學生侷限於找教室中的線段,這時候如果能用多媒體輔助一下,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讓學生畫線段時沒有規範化,導致在作業中出現畫得線段不是很“美觀”。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真切的體會到教態不夠規範、自身教學語言不凝練,教育機智不成熟。
第一:教態不夠規範。在課堂中教師的肢體語言很重要,我記得聽老教師說過教師在課堂上實際上就是在表演,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應該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這樣就能讓他們在輕鬆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而不是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
第二:教學語言不凝練。主要體現在不會引導學生,不會順著學生的發言就勢引導。還有就是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很巧妙,我覺得有點“唐突”,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比較生硬。我們知道,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預設的答案,面對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導,在有些地方我發現是很牽強地拉回主題。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充分發表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但也不宜過頻繁地換學生。另外要讓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做做小老師,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教育機智不成熟。我想對於教師來說,教育機智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並非天生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現,是教師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藝術的表現,這點感觸非常深。
總的來說,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認真備課,努力鑽研教材,在一點一滴中積累經驗,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會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