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蝙蝠和雷達》屬於科普知識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將科學家透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激發學生愛科學從小就探索科學的興趣
難點: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絡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線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設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鋪墊。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透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3.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透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裡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接著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然後合作探究:“蝙蝠是怎麼探路的?”再談一談“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最後,拓展練習,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造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你現在最想發明什麼?”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造的慾望。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透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秘密及之間的聯絡,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為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著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秘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為)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為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秘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然後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線起來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然後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穫(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從文字中獲得資訊,提煉觀點,然後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著”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