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溝通分數與除法的聯絡至關重要。

  一、成功之處

  1、恰當鋪墊,有利於分散難點。

  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學中設定的教學情境,以比較簡單的題目形式分層呈現,比如:將3塊月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得多少塊?將1塊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得多少塊?……在該環節中,教師可藉助實物操作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塊月餅的1/4,也都是1/4塊,透過結合生活實際的一些資料較小題目的出示作為鋪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分數與除法的聯絡。

  2、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在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在解決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的問題時,由於問題難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請他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進行動手操作嘗試,並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說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透過這樣兩次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充分理解算理,他們在自己的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為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搭建了溝通的橋樑。

  3、鼓勵發現,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探索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觀察1÷3=1/3, 3÷4=3/4這兩道算式,鼓勵他們想一想:

  ①兩個(非0)自然數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數商的情況下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

  ②用分數表示商時,除式裡的被除數,除數分別是分數里的什麼?

  ③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怎樣的?以問題為主線,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義。

  二、改進之處

  1、分數與除法的區別沒有理解透徹。

  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絡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剩下的時間比較倉促,只能由我幫助引導學生總結出兩者的區別,即: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這部分內容下一節課應予以強調。

  2、小組操作參差不齊。

  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並沒有領會3/4塊是怎麼得到的,3個1/4塊是3/4塊,3塊的1/4是3/4塊,分數的這兩種意義個別學生沒有理解透徹。

  針對本課的不足之處,下一節課將進一步彌補,期待學生將分數與除法的聯絡和區別掌握牢固。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2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第一小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將為今後學習假分數以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

  第一,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第二,要讓學生了解兩種分法。讓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全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透過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學生分別口答每人分得2張、0.5張、1/3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能是整數、小數或是分數,以此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

  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透過讓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可以有幾種分法,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張餅的3/4以及3塊餅的1/4,同時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我認為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激勵性的語言還有些欠缺,學生顯得不夠積極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佔絕大多數,部分學生害怕在眾老師面前出錯,而顯得有些膽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差。課堂上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今後應予以加強。

  3、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課堂練習太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幾點不足,提出自己今後應努力的方向:

  今後要多研讀課標,熟讀教材,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備課。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3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佳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

  成功之處: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透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前我曾有幸聽過幾個老教師的分數除法的課,他們對於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是特別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以下步驟解決此類應用題:

  1、找單位1

  2、畫線段圖

  3、列等量關係式

  4、列方程或數學算式解決。

  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足之處:

  1、時間掌握不夠好,由於前面用的時間較多,導致了後面的練習時間已經不夠了。

  2、在課堂評價方面還需加以改進,當學生回答正確或解答出現了錯誤,沒有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學生很在乎老師的評價,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節課,我表現得太多,學生的表現弱了一點,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4、練習設計沒有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和拓展性。

  改進:

  1、對於學生每次做題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在學生自己獨立猜想方法嘗試解決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應該重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快樂,增強信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

  2、教學中引導的語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細節,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注意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4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透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說的不是很明白。特別是3個餅合在一起來分學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學生不太理解,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型別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後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除法、分數乘法的計算和倒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中,我透過板書課題:分數除法,讓學生進行猜想今天所學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什麼聯絡,透過學生的回答,得出與整數除法、分數乘法和倒數有聯絡。然後在新課的教學中,透過例1學生非常輕易的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在例2的教學中,透過摺紙過程的'演示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發現分數除法與分數乘法、倒數之間的聯絡,從而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等於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這樣透過建立最近發展區,學生絲毫沒有感到新知識有多難,而是比較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識,同時注重了對數學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在學習中,原來涇渭分明的兩種運算,居然可以轉化,計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實就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

  2、重視演算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在例2的教學中,以摺紙實驗為載體,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誘導學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過程,從中悟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學中,透過畫線段圖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從而得出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不足之處:

  由於教學了三個例題,內容較多,導致練習的的時間較少,學生對於分數除法的計算不夠熟練。

  再教設計:

  調整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縮短對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整合例2與例3的教學內容,使例3不僅僅透過線段圖得出,也可以透過商不變規律、等式的基本性質等不同方法進行驗證。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一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在教學時我是從先把4個餅平均分給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幾塊?再把三個餅平均分給四人,每人分得幾塊?讓學生分別列式。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的結果。學生很自然就發現一個可以得到整數商,一個不能。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不能得到整數商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呢?自然的匯出分數。我覺得這樣處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產生學習的需要,體會到用分數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7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8

  在本次校舉行的公開課活動中,我聽了高年級劉老師的一節數學課,聽過這節課後。

  我認為優點體現在:

  一、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透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小組參與的力度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鍛鍊。

  不足之處是: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羅嗦,練習的時間相對縮短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理解:一個餅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個餅的四分之一,這個環節結束後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因前面耽誤的時間過長,致使本節課的內容沒有講完,學生沒有理解透徹,教師就急於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從劉老師的這節課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作為數學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怎樣讓學生切實理解所學內容?

  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值得去深思:

  一、有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

  課改風風火火進行了這麼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只做引導者,可是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完全還是過去老的教學方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1、教師恐怕學生學不會,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就;2、耽誤教學進度;3、教師還沒有形成意識……

  二、如何“還”?

  很大一部分教師,也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可是如何“還”?完全放手行嗎?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如果“收、還”不當,還會適得其反,只有“收、還”得當,才會事半功倍。

  說起容易做起難,要做到以上兩點絕非易事,不僅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更要深入地瞭解學生、鑽研教材。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的意義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揭示的。分數與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整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的商揭示分數的另一方面的意義,以加深和擴充套件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學習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作準備。

  成功之處:

  夯實分數的意義的第二種情況。在教學例1時,將除法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聯絡起來。實際上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得幾個,就是應用整數除法的意義來列算式,只不過結果是依據分數的意義得出來的。而在例2的教學中,首先透過學生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是應用平均分的除法意義列出算式,然後讓學生實際分一分,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三種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1/4塊,再把第2、3個餅同樣均分,最後每人分得3個1/4塊,把它們拼在一起,得到1個餅的3/4;第二種是把3個餅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3個餅的1/4,拼在一起就是1個餅的3/4;第三種是把每個餅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個1/4份,即3/4塊。透過兩個例題的教學,明確列式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在計算時依據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不足之處:

  學生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列式總是出錯,被除數和除數容易顛倒。

  改進措施:

  1.加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列式訓練。

  2.在教學中還要加強分數意義的兩種情況的對比,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僅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還表示實際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