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雁歸來》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與一般的動物觀察者不同,作者對鳥兒有一份詩人的情懷。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緻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

  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透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

  其次,透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透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最後,透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昇華了主題。遺憾的是由於前邊幾個教學環節佔用時間過長,於是賞析這一環節就刪去了。歸根結底備課不夠充分的原因。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備課上還要多下功夫。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2

  《大雁歸來》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透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品味的環節。

  一是讓學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以“讀了 ,我知道了 。”的句式講述你所知道的內容。並給學生作了示例: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飛回來的。

  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讀了 ,我感受到了 。”和上一個環節一樣,給學生一個示例:讀“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衝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在對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同時還設計了一個仿寫的環節,給學生一個句子:“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衝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先讓學生對句子進行分析,找到特點,然後進行仿寫練習。許多學生都寫出了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髮說明不了歲月的蒼老,但當銀髮佔據全部的黑髮時,人就老了。

  一隻青蛙的來臨說明不了夏天的到來,但當一陣蛙鳴衝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細雨時,夏天就來到了。

  一滴雨點的掉落說明不了暴風雨的來臨,但當狂風雷電衝破那烏雲密佈的昏暗時,暴風雨就來到了。

  一片兒雪花的來臨說明不了冬天的到來,但當一場狂風暴雪擊破了臘月的寒氣時,冬天就來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發說明不了春天的到來,但當大地披上綠紗時,春天就來到了。

  這一節課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3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緻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匯入(謎語匯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透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透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透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透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4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透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一、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於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迴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鑑》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裡,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透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裡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儘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得出了以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5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緻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環環深入,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1、有充分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2、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於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3、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端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儘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為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4、在教學過程中,拓展遷移做得不夠好。可以增設防寫動物的公益廣告,交流寫雁的詩詞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