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

  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故事內容簡潔易懂,天真童趣。故事中的動物朋友都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有小鳥、小猴子、大象、蛇、鱷魚、海豹和小老鼠。我在活動中也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看圖邊想想、說說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從而來了解不同動物摘果子的不同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想能力。

  活動中,我採用了明暗兩條主線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一條是:觀察有哪些小動物來摘果子?是怎樣摘果子的?並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學一學,理解動詞:銜、卷、咬、摘、掃,幫助他們梳理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另一條是:引導幼兒觀察果子的數量由多到少的變化,小鳥摘掉了一個、大象捲走了一個、蛇咬掉了一個,果子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到最後剩幾個?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下的小老鼠表情的變化,如:當小鳥、大象都摘走了果子,小老鼠的表情怎樣?它做了什麼動作?後來小猴子、鱷魚也來摘走了果子,小老鼠又是怎樣表現的?從小老鼠表情的變化中,讓幼兒瞭解它心理著急、特別想要摘到果子的那種急切的心理。

  當然,在故事的最後:當海豹和小老鼠坐在樹下一起吃蘋果時,我對幼兒進行了分享教育,體現了繪本教學的人文內涵。

  整個活動下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個活動讓人感覺起伏不是很大,幼兒在故事表演的時候不是很投入;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

  不是很好,下次再進行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2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遊戲環境中玩玩學學。整個活動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但是在第一環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妥,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在音樂聲中作鳥飛,魚遊,兔跳,鹿跑的動作,並且邊學邊引導幼兒說:“拍拍翅膀飛呀飛”、“搖搖尾巴游呀遊”等等。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學念兒歌,因為這些都是兒歌裡的句子。

  活動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有侷限的,活動的目的性太強,沒有讓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讓他們根據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來進行模仿,表達表現,完全是跟著教師做動作。雖然兒歌中的句子時熟悉了,但是如果能先讓幼兒自由表現,然後再用兒歌中的句子對幼兒的動作概括,可能效果會更好!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3

  小班語言活動《水果寶寶去旅行》是我來到轉龍鎮幼兒園第一次公開教學活動,雖然以前也參加過此型別的教研活動,但是還是有那麼一點小緊張,在緊張的情緒中準備了此次活動。我設計這節課是希望透過兒歌欣賞,圖片展示,遊戲活動等活動來培養幼兒對兒歌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創編能力,體驗兒歌和遊戲帶來的快樂。為了這一節課我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設計流程,編寫教案,下載音效,選配樂,製作課件等,本以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課心情並未感到輕鬆,在反覆回憶活動過程及聽取同事們的聽課意見後,我對我的這節課作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不夠充分。

  教授者對課堂狀況應該有個預設,對幼兒的認知面應該有個預測。如我在問到"什麼是旅行?"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答不上來,最後在問幾個孩子未果的情況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這樣明顯地削弱了課堂的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也就是說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既沒有預設也沒有預測,只是重點備了教材而忽視了還要"備孩子"!"備孩子"就是對你教授物件年齡層次,認知層次應該有個很準確地瞭解,這樣才能做到你拋下一個"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繼而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絡,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而平時我們在和孩子交流關於旅行的話題時總是說"去哪兒玩的呀?"等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接觸一些書面語,導致了認知面的狹窄。這是我要在以後的日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的。

  還有我的課件中西瓜爺爺沒有在火車頭上,以至於活動中幼兒發現後一直在強調誰來開火車,還差一個,這些都是以後我在設計時應該想到的,應該準備更充分些、考慮更周全些。

  二、環節需要多推敲,語言需要多錘鍊。

  有人說教無定式,的確,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教學就是一種駕馭的藝術,誰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那麼他的課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氣場!但這種駕馭是基於一個很科學的環節設定而說的。比如說我這堂課的遊戲活動就沒有設計好,事前我想過用頭飾帶幼兒遊戲,可是我考慮到我班幼兒平時我們就會以角色扮演來遊戲,所以在活動中我也沒用頭飾,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我還是應該準備一些頭飾,那麼孩子會更感興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

  一個擁有超強駕馭能力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也是超強的,每句話都不累贅,每個問題都擊中要害。而活動中我發現我的語言有些囉嗦,太多的"嗯,呀"等象聲詞。有些地方過度不自然,比如在匯入西瓜爺爺的卡片時就很含糊地帶過了,如果換成這樣:出示了火車圖片後就問"火車是空著的,要想讓他動起來必須有人來開呀,那他是誰呢?",然後亮出西瓜的圖片,貼近火車的駕駛室,再問"西瓜爺爺開火車去幹什麼呢?",然後就順理成章地匯入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這樣一來乾淨利落,毫無贅述,環環相扣,緊密流暢。

  教育就是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進步!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到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備課,注重環節的科學緊湊性,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錘鍊,爭取做個有超強課堂駕馭能力的教師。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4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唱歌比賽》時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在上《唱歌比賽》時,提了一個問題,我說:為什麼小貓能夠得第一名呢?它是怎麼唱歌的?

  對於提出的問題發現幼兒沒有一個答的出來,因為問的句子什麼意思其實幼兒都還沒聽明白,以至於幼兒都不知道。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絡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5

  新《指南》中指出:“生活活動、運動、學習活動、遊戲是幼兒一日活動中主要內容,在這一綜合活動中,都有包含”。我根據小班年齡特點、季節特徵、幼兒周圍生活資源的開發利用,選擇了這一活動內容,小班上學期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願望都比較弱。因此,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還有一定的困難。本活動透過創設幼兒“購物”機會,讓幼兒自己去購物,大膽地向阿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並試著裝扮自己,與同伴交流,引發他們說說自己,讓大家分享自己快樂的願望。

  前面部分是孩子自由的表達,後面的“電話錄音”除了是對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具有進一步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的功能。活動中努力將教師的要求轉變為幼兒的需要,如學說一句話,把說話完整的要求都隱藏在其中,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共同生活的樂趣,師生情,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6

  《我上幼兒園》是一個有趣的語言活動。它用兒歌的形式形象的講述了孩子們上幼兒園第一天和適應幼兒園生活後的情況,以此來鼓勵孩子們熱愛上幼兒園。

  在本次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看圖,來猜測故事內容。然後,教師講述兒歌內容。在講述兒歌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肢體動作來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兒歌,並記憶兒歌內容。例如,“縮在椅子上”就雙手抱住膝蓋;“飛來又飛去”就伸開兩手臂做蝴蝶飛的狀態。孩子們看到老師邊做動作邊念兒歌覺得很有趣,自覺地就和老師一起學起來了。

  透過肢體動作、圖畫內容,以及教師的引導,孩子們在記憶兒歌的過程中表現良好,絕大多數幼兒能將兒歌邊做動作邊完整唸誦出來。

  透過本次活動,孩子們體驗了“我上幼兒園”的快樂情緒,知道了在幼兒園可以找到許多好朋友。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情緒也變得積極了許多。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7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選擇了“藏貓貓”一個比較有趣的遊戲兒歌來進行今天的活動,在活動前夕,我們也已經與幼兒玩過一些“你問我答”的遊戲來進行鋪墊。透過設計圖片:小鳥藏在白雲後面;小兔藏在大樹後面;小魚藏在荷葉下面,這樣幼兒在生動有趣的畫面中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幼兒透過學習和理解兒歌來完整朗誦兒歌,其中初步嘗試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讓幼兒理解兒歌,這樣就能充分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從而有利於培養了他們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活動中,幼兒對“藏”“猜”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總體感覺下來,活動顯得有點單調枯燥。幼兒到最後興趣驟減,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也發現了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在分角色“一問一答”時,幼兒對自己的角色不太明顯,可以提供小問號和回答的標記,可以讓幼兒更加明白,也更加感興趣。

  2、在活動中過分強調幼兒學會念這首兒歌而忽略了語言遊戲的趣味,在集體跟著圖片念兒歌的時候適當的演示小動物的圖片,增加一些趣味和身體動作效果會更好。可以不出示小動物身體部位,讓幼兒暢所欲言,然後再一起來看看躲在後面的是誰,更加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3、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可以增強一個“藏貓貓”的遊戲,讓幼兒體驗語言遊戲的快樂。設定三個場景,在幼兒凳子下面放置小動物的圖片,在根據自己手中的圖片來進行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鞏固理解這首兒歌,還能夠讓幼兒體驗在遊戲中的快樂,這樣更能提高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聽君一席話,豁然開朗,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讓老師們來對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8

  《摘果子》這一活動運用了我們自行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這一課件以小猴與小朋友做遊戲的形式展開並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在遊戲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和學習,為幼兒創設了極佳的教學環境。

  透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我發現多媒體系統的運用是幼兒園數學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解決難點的有效途徑且每一部分結構緊湊,使幼兒在動眼、動手、動腦與動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鞏固記憶,發揮了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9

  在開展小班語言活動《圓圓歌》的過程中,為了先讓幼兒形成對圓形的初步感知,我選擇了利用孩子觸覺和視覺相結合的方式,讓每個孩子在裝著圓形物體的“魔術盒”裡“尋寶”,並啟發幼兒能用“××圓圓”的短句表達自己手中的物品形狀,課堂效果以及活躍程度都是可以的。

  不足之處就是在組織這一環節的時候,我選擇的是部分拿到“寶物”的小朋友去交給另外一部分沒參與的小朋友,或許是無形間增加了消極等待,孩子們的思緒已經開始轉移到自己是否順利“交接”。對於此環節如果放在另外的活動比如交換的'前提下,我想會更加適合,而小班幼兒略顯有點專注力不夠,以致於孩子注意力有些分散。

  接下來我在丟擲兒歌中“什麼圓圓紅彤彤”的時候,過於著急給出答案(太陽圓圓紅彤彤),以至於後面聽到了有孩子說“小臉也是圓的”,在這一點上,教師應該優先以開放性的問題發問,養成幼兒獨立思考,培養起初步的創新意識。如果是在幼兒討論之後,再師幼共同總結出好聽的這首圓圓歌,或許效果會更好一點,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的同時,以幼兒喜歡的方式組織開展活動。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0

  “蛤蟆種瓜”是一個小班的語言活動,是關於有一隻蛤蟆想自己種瓜的故事。

  活動一開始我就拿來了哈密瓜給寶貝們看看,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為實物感知最適合小年齡的幼兒。起初我還擔心寶貝們蛤蟆和青蛙分不清楚,所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寶貝們說說蛤蟆和青蛙的區別。壯壯一聽,胸有成竹地說:“蛤蟆是身上有很多點點的,青蛙沒有點點。”聽到壯壯寶貝的話,真讓我吃驚,看來這小傢伙們懂得還真不少啊!寶貝們的興趣被成功吸引!第一遍聽故事了,要求寶貝們透過聽故事後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說說故事的名字?蛤蟆見種子沒長出來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蛤蟆睡了很久很久,醒來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說的?等等。結果有些問題孩子們答不上來。沒關係,那就帶著問題進入第二遍故事吧!於是我事先提出要求剛才的問題仔細聽,故事聽完了誰能回答出來誰就是小耳朵最靈的寶寶!我在講第二遍故事時根據掛圖,讓幼兒邊看掛圖邊聽故事,這樣,寶貝們帶著我的要求來聽故事,更加深了對故事的印象,效果明顯比第一次回答問題要好得多!

  綱要中指出:在語言活動中要讓幼兒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我們就應該為幼兒創設敢說、願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今天的語言活動中,由於我事先準備好了哈密瓜等教具,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很好的促進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和良好的傾聽能力,也同時讓小朋友們知道了種瓜的不容易及要愛護糧食等多方面的知識促進。

  自評:我覺得本節課基本上達成了教學目標,充分的提高了幼兒願意在同伴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知道種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著急。這個活動的重點不是理解種植的有關知識,而是讓幼兒在校生領悟一個道理;種瓜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情,因而,蛤蟆種瓜時的焦急心情與滑稽可笑的行為應該予以充分渲染。

  小結:節約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幼兒透過本次活動認識到了種瓜的辛苦,希望孩子們以後不浪費,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種食物。

  思考:一開始想想把提供的幾種瓜放在活動前展示,可是又怕孩子們的注意力會一直放在幾種瓜的身上,所以,把介紹瓜放在了活動的後面,活動結束後發現用掛圖講解時,孩子們注意力還是不能完全集中,所以想想是不是應該把介紹瓜放在活動前會更引起幼兒的興趣呢?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1

  《逗螞蟻》這首詩歌節奏明顯、內容淺顯,短小精練又生動活潑。這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源於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分成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產生興趣,透過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客人一起來做遊戲,猜猜它是誰?”。用猜想形式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再透過喊一喊,逗一逗,設計了遊戲情境“逗螞蟻”,引導幼兒充分展開想象,理解兒歌內容,並熟悉兒歌句式“ 螞蟻來呀來”。第二環節我改變了以往單一模式的教學,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兒歌。這個環節中,我抓住了兒歌中的“哼喲哼喲搬得歡”,啟發幼兒分別對“哼喲哼喲”與“搬得歡 ”進行聯想,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兒對螞蟻體型小、力氣小的印象:二是發揮了移情作用,讓幼兒明白有了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快樂的事。在試上時,情況並不樂觀,出現幼兒對兒歌感興趣,但是一到遊戲環節出現混亂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兒不知道哪些是問哪些是答。因此我設計了讓幼兒帶著“哪些是問的”這一問題聽兒歌。並在分配角色時,教師用“請”的手勢作為提醒,幫助幼兒理解。小小的一個手勢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學習中並進行表演,小班幼兒年齡小,較容易進入遊戲情境,但主動性往往不夠,因此我設計了讓沈老師帶領參與,教師的參與起著一種示範,又能幫助幼兒順利開展遊戲,體驗遊戲的快樂。第三環節替換兒歌中的飯菜名。由於創編對小班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此作為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課後跟好朋友、家長進行互動。

  由於是精選的活動,因此我覺得在課的設計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還有待最佳化(如:我引用了“螞蟻老師”逗得臺下一片歡笑聲。課後,師傅說原話可以改為“今天來了這麼多老師,我們請他們來當螞蟻”更恰當)。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2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並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絡,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奏的習慣。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這節課我設定的目標是:

  1、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並表現音色。

  2、在教師幫助下,幼兒探索樂器與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兒在集體演奏時學會控制樂器,不隨便發出聲音。

  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能積極地配合我開展教學活動,對於樂器與故事非常感興趣,下面,就本節活動《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1、教師準備充分,教態親切,但是在語言上有教頻繁的口語出現;

  2、活動個環節清晰,目標設立明確並在活動中逐一體現;

  3、本活動為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貫穿、圍繞的是音樂的主題,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活動時卻沒有穿插使用背景音樂或其它音樂。

  4、環境佈置可以再豐富些,體現音樂活動的音樂性、情景性。

  5、我覺得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應該在誇張一點,還可以請配班老師跟幼兒一起參加遊戲,更好的完成教學與遊戲活動。

  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這節課,我體深刻地會到,好的課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擊樂教學理念,相信以後打擊樂活動我會上得越來越好!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執教了小班語言活動:《半個蛋殼》,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能夠立足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充分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較全面的考慮各個細節的處理,使得活動方案比較完整、全面。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下面我想結合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執教感受。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在定教育目標的時候,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進行了確立,第一方面:引導幼兒聯絡生活經驗大膽想象,發展想象力和思維力。這個目標我覺得還是達成的比較好的,我通過出示實物蛋殼,蛋殼不同位置的擺放以及各種蛋殼像什麼的圖片幫助幼兒拓展想象空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的情緒還是相當積極的,在較大程度上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第二方面:培養幼兒認真傾聽故事的習慣。這個能力目標的達成也很不錯,透過木偶、故事動畫片等生動、直觀的教育手段加強幼兒傾聽故事的專注度,提升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第三方面:樂意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今天這個目標的達成做的不夠好,首先是沒有能夠給予孩子們很多的講述機會,幼兒回答問題的面不夠廣,跟說、集體學說等的講述手段用的太少。

  二、活動流程的完成情況

  預設的教學環節主要有三個部分。開始部分,討論半個蛋殼像什麼,這裡是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啟發幼兒想象的一個講述環節,運用了實物蛋殼來啟發幼兒,但是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所以運用了一些畫好的圖片以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第二部分,聽故事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利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提升講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可能一些細節的處理不是很到位,如過渡語言的設計,提問的設計等,再有就是對幼兒學習講的語言沒能精確定位,所以導致整個教學中孩子們講述的內容比較少。第三部分,玩半個蛋殼,想象我的蛋殼可以做什麼?這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提升過程。透過教師的個別提問,讓幼兒相互交流以及講給客人老師聽等方法,這個部分中孩子們都能帶著要求去探索,也有一定的語言交流。所以整個教學的流程來看較完整,也能考慮到從簡到難,逐層遞進,動靜結合。

  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我將教學難點定位在“從半個蛋殼,拓展想象力,啟發幼兒說說半個蛋殼像什麼?和老鼠皮皮將半個蛋殼當什麼?這兩個問題的講述上。”為了突破難點,我運用實物蛋殼和教師示範畫的蛋殼想像畫,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孩子們還是很好的發散了思維力。教學重點定位在“從童真、有趣的故事中,提升傾聽、講述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利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提升講述能力;故事的提問也設計的比較到位,能抓住故事內容的重點、難點部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不足的地方就是提問回答的幼兒人數不夠多,還有就是討論、集體跟學等運用的太少。所以重點的突破稍微欠缺了點。

  四、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

  透過此次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關係相當融洽,孩子們能跟著老師的思路,以積極、專注的態度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師也能透過教具的運用、自身的教學魅力來吸引孩子,使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的被吸引住。可以說,教師為孩子們構建了一個快樂、有效的課堂。教師能真正的做好孩子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和鼓勵者。

  比較突出的不足是:在故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孩子們講述的機會太少。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要給予他們跟說,集體學說等機會,以豐富幼兒詞彙,提升完整講述能力。在語言教育中,尤其是小班幼兒,重複講述的機會應該增加。

  透過此次的教學方案設計、課堂教學展示、課後反思教學,讓我對自己的不足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相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4

  今天這次活動我看到自己許多的不足。本次教研組選擇了這節課,而且在教研活動時大家給我提了意見。但在實際活動時,我採用了電腦上的一節優質教案可能這節教案不適合我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最主要的是我在上課時,思緒較亂,各個環節處理的也不好。

  特別是午睡室所有窗簾拉上,空間小,幼兒人數多,裡面太悶熱,幼兒在裡面坐不住,我也熱,加上副園長在,我也緊張,後來根本不知道孩子講些什麼,自己的整個環節也亂成一團。其次是在PPT播放時也存在問題,特別是這節課有個小朋友聽過這個故事。整個活動他都知道,以至於我在開展活動時不知所措。總之以後我要多研究教材,接受大家的意見,總結經驗,爭取以後有所進步。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5

  《樹真好》是一個整合活動,又是一個生活化的活動。豐富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彩的內容,綜合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種的樣式。這次活動我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選材生活化

  新《綱要》在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生活和遊戲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和實施途徑,我們應該讓教育迴歸生活和遊戲、讓幼兒迴歸生活和遊戲,讓幼兒的學習課堂生活化、遊戲化。這次綜合活動《樹真好》我充分地考慮了課程的生活化。題材“ 樹”來自於幼兒生活之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見的一種植物,對幼兒來說開展這樣的題材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樂於參與的。

  二、內容整合性

  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的整個設計內容整合了科學、數學、社會、語言領域的內容,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從多個角度獲得了“樹”的一個完整概念。

  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2.感受植樹中的各種排列樂趣。從這兩點目標上看,就可以發現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這一內容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這幾個領域。而語言領域的內容——欣賞散文詩《樹真好》是作為活動延伸,所以我在目標中沒有寫到。同時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領域為:科學領域,主要是引導幼兒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

  三、過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種動態的、複雜的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就是在活動中、在不斷的探究中學習。幼兒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動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現象、人員等都是幼兒探究的物件,甚至幼兒也會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課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鼓勵幼兒自發的、持續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兒看做是有巨大潛能的個體,有智慧的個體。

  小小遺憾:

  整個活動雖然自然、流暢的開展了下來,活動目標也基本達成,但在活動的一些細小環節中,我還是找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二環節——說說認識的樹”中,根據幼兒的回答我發現雖然“樹”普遍的種植於我們的生活周圍,但孩子對以往的記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豐富。他們只是知道柳樹,以及期初我們開展過活動的“水杉”、“銀杏樹”等,當一個小朋友說到“橘子樹”時,孩子們的思維被打開了,“蘋果樹”、“石榴樹”、“香蕉樹”,“梨樹”,甚至連“西瓜樹”也從孩子們的口中跑出來了,因此我想如果我事先準備一些常見樹的圖片,在孩子們回答的同時出示就可以豐富幼兒對樹的認識,加深幼兒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