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1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平移等知識與能力之後學習的。為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構思的:

  一、運用躍進式提問引入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運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設障布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在複習這一部分我出示兩個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是一目瞭然的,每個學生都能回答。然後進行跳躍性提問:“大多少”?這種簡捷的躍進式提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產生期待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去引導學生探究新課。此時,所面臨的問題的實質,就是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以動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樑,幫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豐富的情感體驗可把客觀上的“要我學”內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局面。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基礎,直接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思路,比用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思路來得簡捷、明快,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而是先在複習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使學生回顧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教師邊說邊畫對角線進行演示,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並將其重疊在一起,說明得到的一個三角形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積應該等於底乘高除以2。這樣,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積演算法。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具體形象且具有直觀的特點,使知覺和思維變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從而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多方驗證,創設探索性問題的情景。

  情景教學的`一個長處是設障布疑,鼓勵學生去探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深入驗證活動。用沿著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對用“底×高÷2”計算三角形面積是否可*?我順勢引導,進行深入質疑。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用“底×高÷2”這個方法是否適用於所有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呢?從而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時,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各種學具進行擺弄、操作,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感染,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綜觀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但是,透過本節課也看到了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於比較緊張而導致教態不自然或教學中間環節有遺漏等現象。雖然今後的教育道路還很長,但我現在就會努力,每一節課都會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2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特徵、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以及初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使學生輕鬆地投入到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掌握本節知識,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是這樣構思的。

  一、匯入環節

  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入手,透過複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公式,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直接引出本節的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觀察圖片、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三角形圖,先讓學生觀察每個三角形的形狀、底和高各是多少?討論“圖中塗色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釐米?”並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積極說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提出猜想:圖中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嗎?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在教師的引導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得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又根據三角形的底等於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就等於底乘高除以2,從而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滲透了“平移”、“轉化”思想。經歷探究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活動,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合作探究的興趣。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在這個練習中,主要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應用知識的樂趣。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3

  成功之處: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同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在教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不足之處:

  我發現學生動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乾脆就是坐著,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學生一起動手。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剪拼後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是在操作,可實際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拼一拼,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操作是為什麼,學後只做了一次“機械的操作工”而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學生卻不得而知。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時,教師必要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4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並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認為教學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比如滲透轉化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動手操作嘗試轉化。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但是並沒有直接讓孩子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而是給了它們一個裝有不同的三角形的學具袋,讓其選擇材料嘗試轉化,目的是看學生能否想到不同的轉化方法,去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調動學生思維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彙報關係。

  轉化成學過的會求面積的圖形,這只是學習的第一步,發現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三角形的關係,才能使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出現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在這個環節,我給了他們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和小組交流的時間。

  三、得出結論,總結公式。

  如果學生能在第二個學習活動中把功課做足的話,自己總結寫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不是有沒有理解透的,所以我又追問三個問題:“為什麼除以2”“除以2之前算的是什麼?”“對於這個公式還有疑問嗎?”包括讓孩子回頭想並口述整個推導過程,都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環節,我感覺雖然學生動手操作了,但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意思,沒有更多的猜想和創造。對於“為什麼會想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拼?還有其他推導方法嗎?”沒有思考。缺失了學生主動尋找材料的過程,影響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和對知識的建構。

  基於以上思考,我想再教學這一內容時,能不能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方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種新穎的、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出現。如果是學生自己想辦法探索發現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他們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理解將會非常深刻。這種不依靠教師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這種真正意義的探究中,學生經歷了主動建構的過程,這才是有價值的探究。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5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它又是學生以後學習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著重要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從而加深三角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聯絡。重點在於理解三角形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根據公式進行計算,還要強調學生不能忽略三角形面積公式中“除以2”。

  上課前我帶領學生一起復習我們所學過的圖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面積=長×寬,S=ab,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S=a2,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S=ah。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是如何推匯出來的,“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開,透過平移後得到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於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於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幫助學生回憶轉化的教學思想,並直接引出課題,開門見山。

  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各種三角形,六人一組,動手拼一拼,想一想,怎麼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所學過的圖形。這一活動安排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當同學們都拼好之後,我找個別小組介紹他們是怎麼拼的,第一小組彙報,學生告訴我,他們是用兩個銳角三角形拼成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我隨即拿了兩個不一樣大小的銳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問學生,為什麼我拼不成?學生立馬就能指出因為它們形狀不一樣大。然後引導學生指出是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加深學生對“完全相同”的理解。第二組是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出的平行四邊形,第三組是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了長方形。讓學生繼續討論,這幾種拼法有什麼共同點,在交流比較中概括出結論,即“用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當學生指出所拼出的都是平行四邊形時,我設下問題,直角三角形拼出的不是長方形嗎?學生一起告訴我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的理解。當學生把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聯絡起來時,引導學生去共同發現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它們等底等高,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加深學生對三角形計算公式的深刻理解。並且強調“為什麼要除以2”。根據平行四邊形公式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角形面積公式=底×高÷2,S=ah÷2。

  當學生總結完畢後,出示課件,展示推導過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熟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出示紅領巾的面積計算。(紅領巾底100釐米,高33釐米)找學生黑板上板書。

  S=ah÷2

  =100×33÷2

  =1650(平方釐米)

  答:它的面積是1650平方釐米。

  強調計算公式、單位名稱還有最後的“答”。

  出示習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熟悉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及其運用。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

  這節課我把大部分課堂交給了學生,在課的開始,我先幫助學生回憶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所運用的轉化教學思想,為他們在接下來的動手操作打好基礎。在操作時,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三角形進行拼擺,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學生總結自己的發現時,我又重點突出“兩個三角形完全共同”以及“為什麼除以2”,加深學生的理解。在計算時,強調並統一了做題的格式,以免學生做題時不知道格式怎麼寫。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課中,我讓學生求紅領巾的面積,算出標誌牌的大小,這些都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體會數學的應用性。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1、推導三角形面積的方式太過單一,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只讓學生進行了拼擺,其實對於部分學生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補、摺疊的方法。但是我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不強,就沒有設計這樣的環節。

  2、讓學生合作交流安排的不好,因為怕學生有些問題自己想不出來,所以我把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分成了三個部分,先讓學生髮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我把學生拼組的圖形總結在黑板上之後,再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圖形的共同點,當學生再次討論出結論之後,我帶領學生共同去肯定學生的結論,之後繼續讓學生去討論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公式。如果在操作之前把問題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可能要比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公式推導的理解。

  3、課上一直強調三角形面積不能忘了“除以2”,在做題中,對於只告訴三角形的面積和其中一條高,讓求三角形的底,學生對這類問題掌握仍然不牢固。上課的時候只是順口提了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a=2s÷h,h=2s÷a,沒有當做重點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