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通用5篇)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重點,在前後聯絡中品詞析句,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時珍所宿古寺環境之破敗、察訪藥材過程之艱辛,體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而甘於吃苦、不怕冒險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由衷地產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李時珍察訪藥材時衣食住行之艱辛,體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而甘於吃苦、不怕冒險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由衷地產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述課文一二段

  1、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讀詞語:

  飢餐渴飲 曉行夜宿 察訪 一心趕路 飛鳥歸林 焦急 隱隱約約 輪廓

  破敗 灰塵 斷垣殘壁 青苔 蜘蛛網 夜幕 降臨 枯枝雜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長年累月 奔波 皎潔 行囊 硯臺 壘成 端詳 嚼嚼 山風呼嘯

  2、你能用上面一些詞語複述一二段內容?以上詞語,是李時珍察訪藥材的經歷,感受到什麼?(苦累)

  二、讀文尋“苦”。

  文中介紹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讀文,畫出相關的句子,可以寫批註,再同桌交流。

  一、浮想畫面,感受古寺環境的破敗

  1.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什麼?

  請大家將語言組織好,先自己說,再交流:課文主要寫了——李時珍師徒為了察訪藥材,住進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乾糧,品嚐藥草,記錄一天的尋訪所得。

  2.找出集中描寫“古寺”的自然段讀一讀,想想:哪個詞最能反映古寺的特點?

  3.學生找出古寺的特點是“破敗”後,師範讀第4自然段,要求學生閉上眼睛:你彷彿看到了哪些破敗的情景?

  組織交流:

  ①情景: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

  ②分析:“到處是灰塵、厚厚的蜘蛛網”說明了——(長時間沒人住);“斷垣殘壁、長滿了青苔”說明了古寺一些牆壁倒塌了,無人修整,寺裡陰暗潮溼)。

  三、前後聯絡,品析察訪過程的艱辛

  1.師:請大家聯絡第1—3自然段,說說:李時珍師徒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住進這座破敗的古寺的?

  2.學生自讀後,組織討論: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幾個月的情況下(第1自然段)。這幾個月是怎麼走過來的?——飢餐渴飲、曉行夜宿。請結合第5自然段內容,想想:在路上,他們餓了——(啃幾口乾糧。比較:課文為什麼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幾口泉水)。他們白天——(趕路察訪藥材),晚上——(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他們真是太辛苦了!

  ②結合第二自然段:因為他們一心走路,錯過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環境上有什麼不同?

  出示:在客店裡,沒有 ,沒有 ,沒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們為什麼不住在這樣溫馨的客店裡,他們趕路為了什麼?(察訪藥材,修訂《本草》)

  3.李時珍師徒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3—5自然段。

  4.李時珍覺得這樣苦嗎?李時珍是怎樣說的?指名讀第7自然段。

  抓住“吃點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造福人類,甘於吃苦”的精神。

  ①李時珍吃的苦少嗎?為什麼說“吃點苦”?

  ②“是值得的”,為什麼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第6—7自然段。

  三、適度拓展,體會冒險嘗草的精神

  1.指名讀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深受感動?

  2.組織交流。

  ①白天,趕路、採藥,已經很累了,晚上還在趁著月光記錄尋訪所得,真令人感動。他們就是這樣一天一天過來的。

  ②抓住“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裡嚼嚼,若有所悟。”體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不怕冒險的精神。

  討論:李時珍嘗藥草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補充資料:

  有一次,李時珍拿著“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這種草藥的學名是“蔓陀羅”。為了解它的藥

  效,李時珍把蔓陀羅泡到了酒裡。酒泡好了,李時珍把家人和徒弟找來,囑咐了他們幾句話,就喝了許多藥酒,不一會兒就失去了知覺。過了好長時間,李時珍還沒醒過來,家人和徒弟趕忙端來事先準備好的綠豆甘草湯,灌到他嘴裡,沒多大功夫,李時珍醒了過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當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險時,李時珍笑著說:“不親自嚐嚐,怎麼斷定它的藥效呢?”說完,趕忙記錄下蔓陀羅的作用、功效以及反應過程等。

  4.指名讀第13自然段,讀後出示,要求學生口頭填一填:

  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寺內 。他們餓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漸漸深了,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第二天一早,他們又要踏上察訪藥材的路程了。

  5.組織討論後,指導讀第8—13自然段。

  6.師:同學們,這樣的生活苦嗎?(的確很苦。)但李時珍怎麼說的,讀第7自然段。

  7.動筆寫寫:同學們,你學了本文後對李時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請給李時珍寫一段心裡話。組織交流,結束課堂。

  《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覆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課文一共有十三個自然段,文章主要說明李時珍“不辭勞苦、認真嚴謹、為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給萬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為兩部分來處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緊扣“苦”字,“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時珍卻“以苦為樂”,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呢?——萬民造福!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透過李時珍如何記錄藥材並親嘗雞腸草,感悟他科學嚴謹、為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能為科學事業不怕危險也是因為他立志為民造福!所以我以“為民造福”為中心線索,引領著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為樂”和“為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兩大版塊進行教學。這樣把我就把文章進行了有機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節省了時間,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文中的四處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師徒為編寫《本草綱目》吃盡了千辛萬苦: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月下談話的內容;4、李時珍親自嘗草藥。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在體會寺廟的破敗時學生抓住“破敗、殘垣斷壁、到處是灰塵”等詞語體會出這是一座破敗、荒涼、危險、從來沒有人住的古寺;在總結李時珍師徒倆住得苦、吃得苦時,學生抓住“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深入體會:是啊,他們餓了就隨便啃點身上的乾糧,渴了就飲點泉水,只能維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有的還不如這樣破敗的寺廟,這就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語就是對李時珍師徒倆生活最好的寫照;透過李時珍的表情“笑”和他說的話“為萬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詞語體會他“以苦為樂、造福萬民”的高貴品質;

  三、設定多種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悟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要想深入體會人物的品格,需要設定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想象體會人物的品格。如在體會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為樂”的精神時我設定了這樣的情境:“李時珍在採藥過程中還吃了哪些苦呢?”學生充滿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時珍又犯病時、在懸崖峭壁上李時珍依然堅持察訪採集藥材。”而他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萬民得福,頓時一個吃盡千辛萬苦卻毫不退縮的高大的李時珍形象印在了腦海裡。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篇2

  《李時珍》是一篇舊課文,我在備課的時候就考慮到該如何賦予舊教材新的教法,我引導學生逐段進行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課文的內容,在解決了一般問題之後,抓住關鍵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討論、交流,再讀書。在學生讀書,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激趣匯入、複習舊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憶溫習上一節課的'內容,透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鞏固了上一節課的生字詞,又引發學生對本節課的探求慾望,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接著第二環節中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細讀中悟情。在這一大環節中我是用分層次、由易道難、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透過讀來體會,達到融匯貫通的目的,從老師的引導中學生學習閱讀的方法,達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又能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設計的“我會填”意在讓學生透過老師的引導、點播,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閱讀的目的,並且讓學生大膽想象完善的藥物書會是什麼樣的,並進行比較填一填,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接著以半扶半放地形式設計的,這樣環環相扣,讓學生盡情的自

  學、研討學,然後老師採取扶一扶的方法,讓學生慢慢地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學法。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學,透過前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最後想讓學生自己嘗試嘗試,放手進行自學訓練,融會貫通前面的指導方法,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反思:

  在備課過程中,我雖然認真研讀了教材,進行了精心設計,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失誤,首先是老師本人未能進入課堂授課狀態中去,導致課堂中緊張亂了陣腳,引導學生閱讀不到位,學生個性化閱讀太少,缺少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的自發的獨特的感受。因此,文章的人性化、思想性基本要靠教師灌輸,因而,“三個維度”不是整合在一起。各環節之間過渡不自然,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認真體悟未能達到效果,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另外在備學生時沒有很好把握學生的能力,閱讀訓練中急於求成,設計問題較難,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在課堂上學生多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研究課文,缺少豐富多彩的課文實踐。引導讀不充分,導致課堂生硬無趣味;還有總覺得內容多了,前松後緊最後由於時間少而匆匆下課,如果這堂課設計時內容再少一些,給學生的閱讀時間再充分些或許會有好的收效。書本上有一幅插圖,但教師沒有充分利用課文資源,不利於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提高。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篇3

  透過讀教材,我們可以看出《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處於課本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而縱觀這一單元的四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本單元的課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走向成功”的主題學習,這對於四年級處於學習疲乏期的孩子們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是信心的扶持,是方向的指領。 其次再看本單元后的練習,如:《說勤奮》課後練習5“給課文分段,說說段落大意”;《李時珍夜宿古寺》課後練習1“朗讀課文,複述課文”;《維生素C的故事》課後4“默讀課文,說說維生素C被人們發現的經過”;《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課後練習5“默讀課文,想想為什麼說國際網際網路和我們息息相關”。這些練習設計的目標無不指向學生複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培養。

  為此,這篇課文可以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文中重點詞語;

  3、能抓住課文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透過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4、能運用抓住關鍵詞或連線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處理好“小故事”與“大背景”的聯絡。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件事,相對於李時珍修《本草》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可是就是在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為了實現人生目標,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決定把這個“小故事”與修《本草》這個“大背景”緊密結合來進行教學。

  由於學生對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比較陌生,所以我在匯入部分用談話方式向學生介紹了李時珍以及《本草》的巨大歷史成就,並讓學生讀一讀評價、說一說體會,使學生感受《本草綱目》在醫藥史上的重要地位,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萬民得福”打下了基礎。 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我把文中出現的“察訪藥材”“試藥性”等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都進行了知識的擴充,幫助學生體會要修一本藥書是何等的艱難。在課的總結部分,我用錄音圖象等方式,對修訂《本草》的概況進行了綜述,這樣既是為了引導學生領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時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品質貫穿於李時珍的一生,正因為如此,他的事業才獲得了成功。同時又是對課文中的難點“修好本草,萬民得福”這句話的深化理解。

  二、以課文為背景的詞語教學。

  本課有不少難以理解的新詞,只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的字面義理解之後,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課文內容,也才能以課文內容為背景,真正理解這些詞的意思。我有選擇地把生字、

  多音字等詞語在一起出示,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整體感受到了這些詞所表達的意思——艱辛與困苦。由此產生了對課文內容的相關聯想,提高了學詞的效率。

  三、突出重點、讀中感悟。

  本文的教學,我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修訂《本草》時,歷經的千難萬險,以及他們面對艱辛時所表現的態度。主要採取找重點句,抓關鍵詞,感情朗讀等方法來引導感悟。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三處內容:1、古寺的破敗景象;2、李時珍親自嘗草藥;3、李時珍師徒的對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的不怕困難、不怕危險的精神境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再談談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好這幾處內容,學生透過對這幾處重點內容的精讀,體會到李時珍修《本草》時的艱辛與危險,從而在心目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篇4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讓萬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乾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並親自嘗藥材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備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問題不大,難點在於兩個。首先課文是透過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件普通的小事揭開了他尋訪生涯艱辛的一角。幾乎沒有吃過苦頭的學生僅憑文字的描述很難感同身受李時珍那種飢餐渴飲、曉行夜宿之苦。解決這一難題我想了兩種方法進行突破,一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透過強烈的對比反差談李時珍在野外飽受的讓人難以忍受的風霜之苦,所以在課堂上就有同學透過對比有了他們沒有家人照顧,可能會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於本課文字只能寫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讓孩子們藉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對他吃的苦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如當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完這座古寺的破敗之後,我通過出示圖片的形式繼續追問,這僅僅是一座破敗的古寺嗎?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李時珍還要在野外面臨著恐懼、危險、孤獨等別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課文處處都能看到李時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學關注到他為什麼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僅僅靠那句“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的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體現李時珍一心為民的境界。所以必須要同學們走進

  《本草綱目》,瞭解它的在醫學的巨大作用和價值才會真正體會李時珍的為民著想。這一點我沒有充分設計,只是多次迴環的朗讀此句,似乎不能讓學生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所以這一處可以修改為補充《本草綱目》相關資料,瞭解它的在救死扶傷醫治病人上的巨大貢獻,從而聯絡到李時珍的一心為民,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次上課,首次正式採用了導學案的形式,發現了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優點和問題,值得我以後進行反思和改進。透過導學案確實能一目瞭然的瞭解學生學的情況,由原來的聽學生說變為現在的看學生寫。無形變有形,更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把控。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同時,透過這節課我也感覺到傳統課堂的熱鬧和導學案的高效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有對立之處。課文中一些關鍵問題的前置,讓同學們提前展示了自己學的情況,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對此問題的新鮮感,在課堂上變成了看客。好在這些矛盾的出現絕非不可調和。在問題的設定上,導學案和課堂呈現體現一定的梯度,也許會調動起學生“夠一夠摘桃子”的興趣。

  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遺憾,本來可以更緊湊些,但是由於教學經驗不足,導致浪費了一些時間,不過這正是給我我今後的努力指明瞭方向。

  《李時珍夜宿山寺》教學反思 篇5

  《李時珍》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講述了我國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邊行醫邊研究藥物,用了27年時間,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藥物書,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事,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於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葉聖陶說:“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教學這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主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瞭解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經過,體會他不怕困難,勇於實踐和探索的精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有關資料。在學生自讀課文時,鼓勵學生透過讀文質疑,使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的問題有關於李時珍的,也有關於《本草綱目》的,在小組交流討論後,提出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把這些問題進行歸類。有的同學把課前蒐集到的有關資料拿出來交流,老師作了適當的補充。“從哪裡看出李時珍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本草綱目》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為什麼說它中藥書中的偉大著作?”帶著問題深入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解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讀後,學生積極交流,有的用課文的語句來回答,有的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可見學生在讀中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和內化。“你們認為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與小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討論問題,增強了學習興趣,又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互相補充。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進一步體會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於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我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顛簸引導,履行了主導的職責。

  1、位置互換,主動探究。

  在探究課文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猜猜老師會提什麼問題,把學生擺在了主要位置上,老師在旁觀之,與教師位置的互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權,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搭建了平臺。

  2、創設情境,發展語言

  (1)情境創設,最佳化語言;在課堂教學的始末,均配以舒緩柔和的音樂,彷彿將學生帶入了漫漫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使之讀有感情,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充分思考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2)以讀為本,感悟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齊讀、默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質疑解疑,充分感悟語言。

  (3)拓展想象,運用語言;在口語交際這一環節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讓學生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李時珍的敬仰之情,起到了“一石擊二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