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

  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義是教育人們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違背。但是一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這點。本單元主題是“願望”。和這個主題結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應落腳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願望和理想,還要有正確的奮鬥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這個農夫的思想行為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讀書、思辨的過程中明白道理,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沒有用多媒體課件。語言本身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現情景,而是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的廣度,是發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體現出了思維的不斷提升。他們不斷討論,傾聽,思考,爭辯。我都不置可否,沒有直接給出我的判斷。而是適時的給與引導。最終道理很自然地擺在大家面前,一點也不勉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2

  今天,我設計並教學了《揠苗助長》一課,深感收穫頗豐,特反思如下:

  1. 設計思想

  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植物生長的規律,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情時,我讓學生抓住詞語:巴望、轉來轉去、自言自語、急忙,透過朗讀來體會,然後出示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挑一個學生把轉來轉去和自言自語用動作表演出來,這樣學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詞語:筋疲力盡和喘氣時,我讓學生實際表演,彎腰模擬拔禾苗100棵,邊拔邊數,然後而後夥伴交流感受,這樣筋疲力盡和喘氣兩個詞語學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並且會用。

  2、在領悟寓言所表達的道理時,我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夥伴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植物生長的過程, 自己發現的一些事物的規律說一說,並從本寓言中去領悟寓意。例如:有學生說,人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能把人吊起來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這樣人是長不高的。從而談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做任何事不要著急,要按事情的規律去做。

  總之,“設景入境,對話生成”是這節課文教學成功的原因,

  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師生達到共識、共享,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參與活動比較積極,興趣也很濃厚,但是在讓他們自己表達時,語言的連貫性還存在一些困難。另外,有些學生在角色朗讀上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完美。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3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乾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麼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麼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於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麼能說話呢?”

  看對這麼一群善於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4

  一、談話

  師:小朋友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烏鴉

  生:獅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師: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書中的第24課有兩則寓言。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則

  (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

  師:這裡的苗助長分別是什麼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幫助,長就是長大啦。

  師:對。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有什麼好辦法呢?

  生:我要給它澆澆水,施施肥。

  生:我還要給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點點就行了。(眾笑)

  師:古時候的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為了讓禾苗長大,用的辦法和我們劉青松小朋友想的辦法是一樣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師:揠苗助長又叫

  生:拔苗助長。

  師:拔苗真的能讓禾苗長大嗎?開啟課文,自己輕聲讀讀,讀到你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師:誰來讀?你覺得哪兒特別有意思?讀給大家聽。

  (學生分別選擇了文中的自然段閱讀。其中樊知陽小朋友把納悶的納讀成耐,讓小朋友一起幫助他讀了第三遍後讀正確。)

  三、究因

  師: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故事。農夫費了很大勁去拔禾苗,為什麼禾苗都枯死了呢?那還得從他種了禾苗後說起。誰來朗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農夫種了禾苗後是怎樣的心情?(一生朗讀。)

  生:他種了禾苗後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這樣想的。

  師:自己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圈畫,你們是從哪兒看出他急著想讓禾苗長大的?(學生認真的讀書,圈畫。)

  師:你們是從哪兒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邊去看禾苗呢。

  生:還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覺得禾苗一點也沒有長。

  師:是總覺得禾苗一點沒有長。

  生:還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來的。

  師:小朋友們真會讀書。讀到巴望這個詞,你好象看到了農夫什麼樣兒?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邊轉來轉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彎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著。

  師:我們讀書就要這樣讀。讀著讀著好像看到了書中的人的樣兒,這就叫讀進書裡去了。我們朗讀這一段時,就要邊讀邊想像他著急的樣兒。(指導朗讀第一句。)

  師:自己再讀讀這一段,讀到哪兒你又好像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讀到他天天到田邊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矇矇亮就去看禾苗。

  師:今天去了明天去嗎?明天去了後天還去嗎?大後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師:你們聽到他和禾苗說了什麼了嗎?

  生:他說:禾苗呀禾苗,你怎麼長這麼慢呀,我都快急死啦。(眾笑)

  生:我聽到他在大聲說: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長,我可要採取措施啦。(眾笑)

  師:農夫的樣子都被我們看到了,他對禾苗說的話也被我們聽到了!下面看老師寫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點像什麼?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來的汗。

  師:像誰幹什麼去流下的汗?

  生:像農夫著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師:真像,還像什麼?

  生:還像火。

  師:這把火在哪兒燒呢?

  生:在這個農夫的心裡。

  師:對呀,他急得呀,心裡火急火燎的。還像什麼?

  生:還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農夫在田邊轉來轉去。

  師:嗯,還像什麼呢?

  生:還像農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飛快,兩隻腳都變成四隻腳啦。(眾笑)

  師:咱們祖國的漢字多麼形象,能讓我們產生許多聯想呢。在書上描紅寫一個焦字。注意寫好這四點。

  師:我們再來讀這一段,看誰能把他焦急的樣兒讀出來。誰來讀?(一生朗讀。)

  師: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裡十分焦急。 這一句讀得還不夠。禾苗是真的一點也沒有長高嗎?

  生:不是的',禾苗在長,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見它在長的。

  師:為什麼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再讀讀。(該學生再讀。)

  師:這一回好多了。你臉上的表情就告訴了我。咱們一起讀。(老師提示):如果你覺得就是這個人,做做動作也可以。

  師:說一個人急還有好多成語呢。老師向大家介紹幾個(詞卡揭示:迫不及待、急於求成、急不可待、操之過急) 一起讀一讀。

  四、感悟

  師:農夫是這麼的操之過急,覺得禾苗是一點兒也沒長大。於是他開始想辦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辦法,是什麼?

  生:拔苗!

  師:他是怎麼拔的,對於這個辦法你們有什麼看法呢?和同桌說說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覺得他很傻的,禾苗應該在土裡自己長大的呀。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

  生:我覺得他的做法是不對的,你想讓禾苗長大,只有認真去種呀,比如給它施施肥啦,澆澆水啦。把苗拔起來,禾苗不是吸收不到營養了嗎?

  師:劉青松,一上課你說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點點的,現在聽了大家的話,有什麼想法沒有?

  劉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師:已經明白啦。可農夫不明白呀,他以為這是個好辦法呢。所以一想出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提示:怎麼拔得?),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盡)

  師:想一想,他累成什麼樣了?

  生:他累得骨頭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師:那叫腰痠背疼)

  生:累得連回家的力氣都沒有了。(師:那叫有氣無力)

  師:再來看這個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記住了?(老師範寫疲字。用彩筆標出病字頭)

  生:哦,對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場,一點力氣也沒有啦。

  師: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盡。再來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現在你們就是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們會說什麼呢?

  生:我會說

  師:你就直接說吧。(眾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趕快把我放到土裡去吧。(眾笑)

  師:這棵小禾苗在傷心的哭呢!

  生:農夫呀農夫,你花了這麼大的力氣把我們拔起來,你會後悔的呀(眾笑)再過一年我們就可以豐收啦。(眾笑)

  師:不用一年的,只要幾個月禾苗就會長大,就會有收穫啦。可是農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們拔起來,還想不想豐收啦?(眾笑)

  師:這顆小禾苗在氣憤地說。

  他可沒聽到禾苗的話,還滿以為禾苗都長高了呢!回到家,他興致勃勃地說──,

  師:(緊挨著疲字範寫勃字,並用彩筆標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剛才農夫還是筋疲力盡的,現在哪來那麼大的力氣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長高了,就特別高興。

  生:他以為禾苗長大了,力氣又來了。

  師:那好,讓我們把他興致勃勃說的話讀出來,他說話時一定還在用手比劃著。大家可以做做手勢,再興致勃勃地說

  五、明理

  師:禾苗真的長高了一大截嗎?他的兒子很納悶,心中會想什麼呢?

  生:真的嗎?一天功夫就會長高一大截嗎?

  師:第二天跑到田裡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師:如果你就是農夫的兒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裡一定有許多想法,回去會怎麼開導你爸爸呢?農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會傷心地說什麼呢?聽了兒子的話後,又會怎麼說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誰最能讓爸爸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反饋表演:指名兩生表演。)

  師引導:兒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趕回家去

  兒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農夫:不會吧,昨天還長高一大截呢。

  兒子:真的呀,不信,我帶你看看去。看,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農夫:哎呀,真的死啦?怎麼會死的呀?

  兒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來,它吸收不到營養就死啦。

  農夫:那趕快在禾苗的葉子上澆點水,讓它活過來呀。

  兒子:那可不行呀。

  農夫:怎麼不行?澆點水它就不會枯啦。

  (師見兒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訴爸爸,禾苗是靠什麼吸收水分禾營養的。)

  兒子:爸爸,我告訴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營養的,現在根都死啦,再澆也沒有用啦。

  農夫:那怎麼辦呢?

  兒子:下回再種就不能拔苗啦。

  師:聽著兒子的話,看著眼前枯死的禾苗,想著自己拔禾苗拔得那麼辛苦,農夫好傷心,好難過,他嘆了一口氣說

  農夫:哎呀,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呀(眾笑)拔苗是不能讓禾苗長大的呀。以後種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訓啦。

  (學生鼓掌)

  師:是呀,禾苗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在土壤中慢慢長大,這是禾苗生長的規律。他急於求成、操之過急,所以壞了事兒。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辦其它事情也一樣,都急不得。

  現在這個農夫是懊悔不已呀,他發誓以後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可是你們知道嗎,農夫種的禾苗最後又都死了,禾苗怎麼會死的呢?請小朋友們小組合作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看誰的故事編得棒。

  生: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訓,不去拔苗。他想,兒子不是說過不能急嗎,就讓他慢慢長大吧。於是農夫不去管不去問,田裡長了許多雜草,禾苗的葉子上都是蟲子啦。最後,禾苗又死啦。

  師:真棒,你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不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師:明白了,辦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為了怕犯錯誤,就連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師:《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是我國古代一個大學問家孟子寫的,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個字,可有意思了。聽老師吟誦古文。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師:今天學的寓言就是根據這篇古文來的。自己對照我們今天學的課文讀一讀,再看看下面的解釋。一定能讀懂許多。

  (學生練讀古文。)

  師:你讀懂了哪些呢?

  生:我讀懂了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就是我們課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讀懂了茫茫然歸,就是很疲勞地回家了。

  師:小朋友的收穫真大,不僅讀了課文,還讀了古文呢。下面我們一起讀。讀的時候大家還可以晃晃小腦袋。(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矣。)

  師:同學們,從遠古時代起,許多國家,許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國的古代寓言,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俄國偉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寫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滿智慧的人民又創造了許多現代寓言故事。(展示書籍),這些優秀的作品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和話語。有興趣的,課後可以多找一些來讀。

  教後反思

  新課程改革倡導我們要給學生終身收益的東西。什麼才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呢?我以為,文化的品質與素養應該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寓言文化就是諸多文化現象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經典,它能引導兒童探尋意義,沐浴傳統,豐富涵養,提升悟性,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表現世界。《揠苗助長》便是其中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律的道理。

  著名語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師的一句話:要把孩子教聰明瞭。這裡的聰明,我認為便是智慧的悟性。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啟迪兒童的悟性,激發兒童的靈感,在塑造優秀品質,陶冶優雅性情,培養寬廣胸襟的過程中,讓眼界更為開闊與高遠,讓心智更為聰穎與靈慧。

  寓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有兒童特點的哲學教育。兒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潛在慾望和能力,只是這種慾望和能力,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支撐。幫助兒童學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體的形象性,引導兒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領會寓意。所以本課教學中,創設的一個個活動情境,就是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農夫的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總覺得等具有諷刺意味的詞語,想像焦字的四點像什麼?或者角色互換,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誇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課堂教學的實效表明,在某種程度上,兒童就是小小哲學家,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農夫錯誤的原因,並從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學生只有在活動和情境中,與教材對話,與角色對話,才能產生積極的內部言語,在這些語言的邏輯思維活動中,獲得大腦兩個半球的交替興奮,從而形成自己生動的思想,成為會思考,會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學生生活在母語的環境中,寓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讓學生從小接受薰陶與感染。教學中補充成語,感悟漢字的形象性,閱讀孟子寫的原文,明白多國家、多民族寓言的豐富性等等,無不蘊涵著語文教學的文化追求。讓學生在學習寓言的過程中感悟這一充滿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悠久歷史。對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5

  今天我講了一節語文課《揠苗助長》,學校的各位領導都來聽課,說實話剛開始很緊張,昨天準備了一天的時間,很怕自己講的不好,也怕自己出錯。

  第二節課終於開始了,我事先寫好了課題,首先我是出示了整個板塊地內容:寓言故事,我問學生寓言是什麼意思,接著我解釋了寓言的意思,然後引出今天我們學習的小故事,也是告訴大家一個小道理。

  我讓學生自己讀題目,學習“揠”字,解釋揠地意思:拔,然後緊接著理解課題“揠苗助長”的意思。接著走進課文分為一下幾步:

  1.教師範讀,學生完成兩個任務,圈畫出本課的生字,看準字形,校準字音。

  2.找四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3.學習生字。

  4.指導朗讀。

  5.透過這個故事你學會了什麼道理,你想對農夫說點什麼。

  6.寫字。

  整個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自己預想地完成,只是在指導朗讀地過程中覺得自己有些囉嗦,囉嗦地原因應該是自己在指導朗讀這塊是弱點,不太會抓住學生的心裡,所以指導的不夠深入。

  課後各位領導也都給了建議和指導,我覺得很高興,聽了他們說的我豁然開朗,有些迷霧慢慢解開了,李主任告訴我在指導朗讀時可以從課後習題入手,抓住重點詞語,領著學生從課文中找重點詞語,從詞語出發,還有如果出示圖片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說,像田主任告訴我多把時間留給學生會更好。而且也沒有必要總是重複孩子們地話,這樣會顯得更囉嗦。牛校長.田主任都提到了孩子地寫字習慣,以及要規範學生的寫字順序。領導還提到了在指導朗讀時一定要具體,三年級地孩子還不能抽象的分析,所以指導時不能大概地概括一定要具體。

  聽了各位領導的評課,雖然自己有那麼多地不足但我仍很開心,因為我知道了自己到底哪裡不好,這樣以後我會對這些不足之處加倍努力,我一定不會辜負領導對自己地期望,我會不斷進步的。因為我相信自己!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6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為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並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後,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感知,並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著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裡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於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7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七單元中一篇課文,是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規律的道理。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的:揭題釋題--初讀了解大意--品讀體會“焦急”--感悟寓意--點明寓意。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在圖片的輔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並從文中找出有關揠苗意思的句子。當學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後,我適時追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裡拔是為了什麼呢?這樣讓孩子們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緊接著我給孩子們一個問題:這個種田人為什麼揠苗助長?結果怎樣?孩子們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能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農夫的“焦急”。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則透過3次不同層次的引讀體會農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看圖想象農夫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這樣就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整個板塊教學中, “讀”貫穿始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朗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最後,借用植物生長規律的經驗,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說出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比較難。因此,我先讓孩子們觀看番茄生長的錄影後讓他們說說自己從錄影中明白了什麼?再追問孩子文中的這個人犯了什麼錯誤?當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其中的道理時,我再做稍微引導,如此一來,孩子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紮實的有爭議的課。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設計好教案後,總習慣於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來,時間來不及了,就開始為了完成教案中的設計開始趕教案。學生在對於《揠苗助長》的寓意沒有理解透徹的時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時間,讓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而不是為了一定要把後面的趕完而匆匆了事。其實上課就和生活一樣,很多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我們學會放棄,先把前面一步紮紮實實打牢,再往後走。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8

  培養學生獨立創造、主動求索的精神,這是閱讀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這 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 有較為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 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絡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 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透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

  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為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提建議,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籌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求索,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9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中那個忙著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並累得筋疲力盡的農夫顯得很可笑。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禾苗的生長是有其發展規律的,不遵循其生長規律,任意拔高結果當然適得其反。

  我們在嘲笑愚蠢的農夫的時候,卻常常自己也不自覺地做著農夫一樣的傻事兒。只是我們的勞動物件不是禾苗而是學生而已。正如農夫一心巴望自己家的禾苗長得高一點兒一樣,我們做教師的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好點兒,再好點兒。對好的總希望更好,不好的希望好,期望總是沒個盡頭。我們雖不至於把孩子往高裡拔,但卻常常加班加點,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達標;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我們不能容許孩子犯錯,我們總是要板起面孔訓斥孩子,用許許多多的不許禁錮了孩子自由的天性。

  為了現實的功利性,我們不自覺地也在扮演著農夫的角色,愚蠢地重複著揠苗助長的行為。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冷靜地遵循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熱切地關注著,耐心地期待著孩子的成長呢?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0

  這則寓言故事學生早已有所耳聞,故事中的農夫為了能讓自家的禾苗長得快些,愚蠢地將田裡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許多,辛苦了一天沒有想到反而幫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農夫做事很性急,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找從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急的農夫。學生透過朗讀,找到“巴望”、“天天”等詞,比較“天天”和“常常”的區別,想象農夫“天天”去農田看禾苗的情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埋下伏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農夫。不同尋常的農夫終於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將田裡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儘管累得筋疲力盡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驕傲,因為禾苗在他的幫助下長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兒子去看的時候,結果卻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違背了事物的生長規律,由於他天天去農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覺察到禾苗的細微變化;由於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長得快些,在這樣的心裡慫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學生在課堂上生動地再現了農夫在田裡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語言表現出農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這個故事。

  遺憾的是,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延伸出去。假如農夫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他會採取什麼行動促使他的禾苗長快些呢?假如農夫的兒子早點制止父親愚蠢的行為,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假如你是農夫的鄰居,你會怎麼勸阻這位農夫?學生講得頭頭是道,課外閱讀成了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