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西師大版《在急流中》教學反思範文

西師大版《在急流中》教學反思

西師大版《在急流中》教學反思範文

  《在急流中》是西師版第十一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寫凡人小事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作者用簡潔樸素、清新優美的語言描繪普通的景,寫普通的人,將自己的深深感動融於字裡行間,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自然真實的感受,還啟迪我們:在生活的急流中,我們也應像年輕母親一樣勇敢沉著。面對這樣一篇文章,我摒棄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瑣的分析,讓學生與文字深入對話,透過勾、畫、讀、議、寫,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了一堂較為成功的課。

  新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老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語文老師不容忽視的。在這節課,我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留足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生透過勾、畫、讀、寫,(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寫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揣摩文字,理解文字,體會在文字背隱藏的飽含作者深情的情感,那學生的獨特感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正因為這樣,才有後面課上學生談感受的滔滔不絕。

  2.巧妙點撥,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此及彼,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如在體會年輕母親對孩子的愛時,學生讀到“她身後的紅包裹,原來是一個襁褓,她是揹著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趕路。”時,我馬上提問:“母親為什麼要揹著自己的孩子趕路呢?也許……也許……”,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句子說完整。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透過表述,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母親對孩子的愛。

  3.重視了朗讀訓練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可以這樣說,朗讀的好壞直接體現出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程度。如在學生談到母親對孩子的愛時,我馬上提示:文中還有幾處也出現了“紅色的包裹”的描述,讓生找出來,讀一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指名讀、男女分別讀、齊讀……),讓學生很好地領會了母愛。

  4.透過摳詞摳句,突破重難點,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如在理解母親的勇敢、鎮定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理解到的?透過緊緊摳住“不停”“靈巧”“湍急多變”“曲折前行”“平靜”“奮力划槳”等詞,體會到年輕母親的鎮定、勇敢和沉著。這樣不僅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了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紮紮實實的有爭議的課。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如何摳詞摳句還不夠;從面對“貝江急流”到面對“生活急流”的過渡較為牽強;對環境描寫的鋪墊作用的理解(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應放在第二課時,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出母親的沉著、鎮定和勇敢;學生朗讀指導的層次性體現不夠,反映出部分學生的收穫不多等,這就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多多鑽研教材和研究學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