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蘋果裡的五角星》是一篇啟智、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且又充滿童趣的文章,下面給大家分享《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1
《蘋果裡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課文主要講了鄰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兒園學到的橫切蘋果的新奇發現告訴“我”的事,告訴人們: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一、精心設問,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時間。
本課教學,刪去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知故問的問題。揭示課題時,主要將對課題的質疑改為檢查預習效果。這一處理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舉措。學生預習過課文和沒有預習課文的教學設計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通常情況下學生讀了課題後會產生哪些疑問呢?如課題為什麼加雙引號?“五角星”指什麼?蘋果裡為什麼會有“五角星”?學生只要預習過課文,就都能解答。在匯入課文的問題,重點放在怎樣才能發現蘋果裡的“五角星”,它給人們哪些啟示上。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二是學生讀了課文以後就能弄懂的問題,如小男孩經常到我家來幹什麼?小男孩是怎樣向我炫耀他的新發現等。無意義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思想認識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一節課中,我們所教的知識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課在問題的設計上圍繞一個主線就是蘋果裡只是藏著“五角星”嗎,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沒有想到蘋果裡藏著五角星,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
二、方法多樣,注重內化,突顯一個“活”字。
在教學課文1—3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好人物的對話,採用了補提示語的做法。這一設計有助於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朗讀時能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此時學生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體驗,不是矯揉造作的附和。引導學生感悟提示語的用法,也為說和寫好人物的對話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三、遺憾
在教學時結束後,有學生悄悄跟我說三班的孩子帶蘋果來切的,在課前我也想過要不要帶蘋果過來,可想想又算了,聽孩子說過之後,我想親身的體驗可以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嗎?所以以後,可以的話,還是要讓孩子動手做一做的。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2
一、圍繞教學設計進行的反思
在上課前,我熟讀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體現教材的特點,突出教材的重點;分析學情,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和實物蘋果,現場演示切蘋果。
不足之處:沒能研究課文內容與相鄰課文之間的聯絡,缺乏整體把握小學語文教材和單元課文備課的意識。沒能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並作出解決的預案。透過這次遠端培訓,我才知道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整體熟悉、把握小學語文教材體系,樹立單元備課的'觀念,使語文教學具有整體性、聯絡性。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我今後一定努力這樣做的。
二、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的反思
1、創設教學情境。
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兩種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圖案。然後我又拿兩個蘋果進行現場演示兩種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蘋果展示給學生看,真切感受。再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強烈的求知慾。
不足之處:我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切蘋果,親自來感受,獲得親身體驗。我給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時間也不夠,過於緊湊。
2、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擯棄連篇累問的形式,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課文,提出疑問,創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如有學生問:是誰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為什麼這種切法會廣泛流傳?我讓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說得有道理的給予表揚。
不足之處:課堂秩序有些亂,有些學生不按要求去做。說明我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還不夠,以後我會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3、讓學生反覆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處:在訓練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不高,老師帶領學生解讀時比較膚淺,學生的心靈深處沒有得到深刻的感悟。這說明我在解讀文字時也是比較膚淺的。
三、圍繞教學效果進行的反思。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去點燃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火花。”在本課教學中,我想我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學習課文的活動中。可以說,教育目的實現了,教學目標也基本達到了不知之處:對於本課的教學重點“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思維方式”,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們不明白什麼是“常規思維方式”。這說明我在解釋“常規思維方式”時不夠深入淺出,沒有多舉幾個例子。還有就是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學生沒有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閱讀知識、閱讀能力也沒能得到提高,沒能體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反思,是為了今後更好地發展,我會努力的。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3
本課的內容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我想不用老師教學生也應該讀懂,重要的是:本課有兩個對應的詞,即“魅力(創造力)”與“循規蹈矩”。
學習這一課,我引導學生在反覆閱讀中,讓學生充分地認識這兩個詞的內涵。這兩個詞如果不能夠走進學生的頭腦,這是本課的最大失敗。因為這兩個詞非常關鍵,引導學生反覆想,他們就能夠感覺這兩個詞代表的東西太多了。課文中的“魅力”,其實就是“創造力”的一種解釋,課文是怎麼講魅力的?最後第五自然段的三個“傳”字就是最好的解釋,課文中具體講述那個幼兒園的小男孩也願意、主動“傳”,這其實是對“魅力”一詞最“神”解釋。這說明任何一個創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們都願意傳的,也是人們都願意擁有的。
透過對課文的教學,發現正如文中所說的“人們對切蘋果都不生疏,總是循規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見過還有另一種切法,更沒想到蘋果裡還隱藏著“五角星”!”。同樣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大可不必運用相同的方法來教育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需採用不同教育方法。讓我們做一個聰明的智慧型的老師,運用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幫助孩子們提高現有知識水平,讓孩子們每天都有進步,這是我感到最快樂的事情。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4
《蘋果裡的五角星》是一篇啟智、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且又充滿童趣的文章。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鄰居家的小男孩“傳”給“我”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把蘋果橫著切下去,蘋果核部分就會出現一個“五角星”的圖案,這使“我”從中受到啟迪——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文末最後一句話“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從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人談起,相機揭示作者的感觸,並出示這句話:“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讓學生說說“魅力”的意思,並問學生文中指什麼有魅力,怎樣有魅力,進一步得出這魅力不僅僅是蘋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創造的魅力,從而引出教學的難點,並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以“魅力”為催化劑,滲透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訓練,實施文章重難點的突破。
至於“循規蹈矩”,我個人認為,那是一種理性,那是一種反思。也就是說,這一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發現蘋果裡的五角星?那是因為循規蹈矩,那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沿著一條路走,肯定發現不到新大陸。
本節課中我覺得自己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性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在讀中感悟道理。然而,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在牽著他們走。我預設好了所有的問題,把問題拋給他們,他們就機械地回答。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自己尋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果然像一顆五角星”這句話時,我是用比較法來學習作者用“真的”和“果然”這兩個詞的妙處的,這樣給人的感覺比較死板。如果換成讓學生自己在朗讀中感悟出這兩個詞語的妙處,那就是讓學生成為了主人。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5
《蘋果裡的五角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孩子們都很喜歡。文章透過一個小男孩攔腰切蘋果發現裡面有一個五角星的事例,告訴學生其實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
應該說透過這一課的學習,班級中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能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怎樣找到蘋果裡的五角星。較難的詞語“循規蹈矩”和“鮮為人知”,學生也是可以是理解他們的含義的。全文的難點是最後一句話。“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打破常規,不因循守舊,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這樣才能有創造。課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句與句之間跳躍性大,又須穿插必要的詞語解釋,學生不易弄懂。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都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做實驗的經歷與發現時,沒有一個學生敢把在蘋果裡的圖案用自己的發現說出來,都是以“五角星”來概述。當我提出“除了像五角星,就沒有自己的發現”時,學生才展開想象的翅膀。於是,“蘋果裡的海星”,“蘋果裡的雪花”,“蘋果裡的梅花”,“蘋果裡的勳章”……學生打開了與生活經驗連結的通道,紛紛從自己生活經驗出發,說出了自己喜歡的梅花、蛋塔、餅乾,興趣盎然。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創造,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