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一、在匯入階段,我出示遊樂園主題圖來創設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並有意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髮現加數都相同的加法,為理解乘法的意義做好鋪墊。

  二、在探究新知階段,我設計擺小棒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交流能力,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生生、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學生在動手觀察思考的活動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取新知識,感受成功的體驗。同時又讓學生體驗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進一步溝通了相同數相加與幾個幾相加之間的內在聯絡。

  三、在鞏固練習階段,做一做和遊戲來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體現了學生快樂中學習,印象更為深刻。其中更重要的是透過“找不到朋友”來強化“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

  四、在拓展延伸階段,透過聯絡生活中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乘法。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地方:

  1、由於小學數學課堂授課經驗的不足,我沒能很好的組織課堂部分環節,如學生討論次數的過多,一些不必要的討論造成時間的拖延。

  2、在探究新知階段,前半部分時間的拖延影響了這一環節從相同數相加過渡到乘法時太過倉促,沒能按預先的設計實施課堂。

  3、在動手樂園這個環節,學生根據擺小棒的情況列各加法算式時,算式的對比不夠強烈,不夠全面,對乘法的引出沒有一個思維的碰撞過程,而是教師直介面頭引出乘法。乘法的過渡引出本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環節,但還是由於時間限制,只能草草收兵。

  4、在學生感知乘法過程,由於事先給學生的定位太高,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乘法的基本意義。

  5、我和學生的語言都出現了不少的漏洞,我的數學語言不夠準確,而學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我在今後的課堂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由於同年級老師十一過後要講公開課用我們班學生試講,我將此部分內容進行前置教學。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透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遊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

  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

  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透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

  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本節課是初次認識乘法,所以我們這節課的設計就要從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圖,根據發現的資訊來提問題,分別從開小火車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車的有多少人及跳繩的有多少人,這些問題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來,教師板書,繼而同學們來觀察這幾個加法算式有無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數。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主要注重對孩子們語言表達上的培養和行為習慣上的養成。另外,在總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利用我們之前的發現使學生們意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計算。換句話說,只有有著相同加數的算式才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在學習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認識到如:4+4+4+4+4這5個4相加既可以寫成54也可以寫成45,因為之前老師在暑假作業上有一項要求整理背誦99乘法口訣表,有的學生知識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於我讓轉換其他的加法算式為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出現了濫用乘法口訣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首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何為乘法口訣:為了方便人們記憶9以內的乘法整理編排出來的一個便於記憶的口訣,他並不能代替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分不清加數和個數,比如3+3寫成乘法算式,有個別同學會寫成33,針對這一情況,我會重新讓學生去回憶並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這一節課是認識乘法的起始課,使學生學習並運用乘法口訣的基礎,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平時計算過程中經常見到幾個幾相加,卻並未真正的運用過。所以,這一節課就是培養學生認識到加法與乘法關係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們的掌握總體不錯。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反思:

  本課是“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前面的教案設計已經考慮到了這點,所以採用了很多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並透過拼擺小棒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動中學,玩中學,然而,課上下來以後,有幾點覺得還有待改進:

  1、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目標的設定考慮到了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但是透過上課以後,發現這樣的設計和學生的已有經驗有偏差。原來教學中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這樣的拼擺活動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擺出與眾不同的圖形來,所以,課中,學生一般都沒有連續地擺出相同的圖形,他們都擺出了很複雜的、別人沒有擺過的圖形,而我想透過學生擺圖形進而出現每個加數都相同的算式的情況落空了。鑑於此,我覺得,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悟相同加數相加的設計是好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好學生拼擺圖形呢?我覺得應該和上學期所學的找規律結合起來,讓每位學生擺出富有規律的圖形來,這樣,學生一定會充分開動腦筋,從各種各樣的圖形排列中也一定會出現加數都相等的算式的圖形排列。

  2、尊重學生的認知經驗。

  在學生沒學這課以前,其實有一部分學生對於乘法已有知曉,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訣了,所以,在教學時,不能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置於不顧,教師一味地講解給學生聽,而應該先讓學生來說說看,象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還有沒有其他的更簡便的方法?是什麼方法?如果有學生知道的話,那就要請他來介紹一下,如何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如果學生說不清楚,可以請全班學生開動腦筋來試著寫寫看,最後再公佈正確的寫法。

  3、要重視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對乘法有了初步的接觸後,可以請學生找找生活中的乘法素材,並把這些素材作為數學研究材料,使得學生感到數學親切、真實,研究的就是身邊的事,從而樂於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1、初步感知

  透過學生動手擺學具,創設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情境,由於學生喜好不同,擺出的堆數個數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數的和”,使學生初步感知存在著“相同加數的和”的數學問題,為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做好鋪墊。

  2、引導探究

  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透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切身體會

  設計教學時讓學生真正體驗乘法的優越——簡便。學生表面說加法不方便,是否真正體會了乘法的簡便呢?其實不然,可以設計兩個環節讓學生體驗:

  ①偏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學生一口氣說算式很累,甚至說不清,書寫時,師如果巧設障礙,忘了該寫幾個6。

  ②寫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在說與寫的活動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確實很麻煩。

  4、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我在學生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可以用幾個幾表示,從而寫出乘法算式時是由我自己教學生,而不是由學生自己得出。從加法到乘法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飛躍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如果當時能讓一位好學生來介紹乘法算式,教師進行鼓勵,不僅能讓這位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效果遠比老師直接傳授要好。

  雖然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問題,但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將會改進未來的教學。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學情分析:

  從課前調查實際來看,對於乘法,學生聽說多,但真正理解少,沒有達到真正建構。從低中段兒童的認識特點來看,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弱,這給學生學習理解乘法的意義造成困難。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動手操作中,直觀感悟,對比體驗,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三冊44頁的內容,例題從學生活動情境提供同數相加的式子引出乘法運算,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表內乘法,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動手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活動,經歷乘法的抽象概括過程,體驗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幾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體會乘法的意義,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

  教學思路:

  本節教學,對現行教材不是一般性呈現,而是進行創造性處理,旨在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給學生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探究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自主構建,勇於創新,發展思維。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藉助學生熟悉、喜歡、現實的公園娛樂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對乘法產生親切感。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擺一擺,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寫一寫,讀一讀等數學活動中探究乘法的意義,有利於實現新課標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3、拓展練習,實踐運用。透過多次多層次,多角度,開放性的練習,增強學生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6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動機。

  在課堂匯入環節中,首先我透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卡通小熊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每張圖片有3只小熊,引出1個3、2個3、3個3……由相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為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作準備。

  二、創設認知衝突,理解知識含義。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出示情境圖,根據圖中的資訊來提問題,例如:一共有多少個寶葫蘆?在自主探索演算法過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透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性。然後透過微影片,清晰的引出兩個知識點:

  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讓學生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初步認識到乘法算式中,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以及只有有著相同加數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進行計算。

  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瞭解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於在轉換加法算式變乘法算式過程中,多讓學生去辨別加數和個數,鞏固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三、重視反饋,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由於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的反饋,便於及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思維閃光點,同時及時準確地知道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重點還是讓孩子們瞭解並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可以更簡便的用乘法進行計算。所以在課堂自主練習中,我多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並且在解決問題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

  1、本節課設計比較流暢,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導致整堂課的程序比較平淡,應該在個別環節中形成更加尖銳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放的還不夠,例如在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不同意義時,應該多給與學生自己去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示的不同意義,使兩個關鍵詞內化為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從加法算式中改寫成乘法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在課堂練習中,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可以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透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的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進步。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7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一課時,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乘法的意義,教學中透過讓學生說一說(幾個幾)、寫一寫(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畫一畫、擺一擺等活動,實現語言表徵、符號表徵、圖形表徵之間的相互轉化,使學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算式擺學具、看算式講故事等,實現符號表徵與動作表徵、現實情境表徵的轉化,進而達到乘法意義的深入理解。

  本節課透過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情境匯入:

  情境圖匯入新課,透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引起孩子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探索新知:

  1、創設問題,感受“幾個幾”相加

  透過求小飛機、小火車、過山車專案中一共有多少孩子,讓學生感受幾個相同的加數相加可以用“幾個幾”來描述。在數“一個3、兩個3、三個3……”的過程中,加深對“幾個幾”的認識,為後面的乘法算式的引出做鋪墊。

  2、觀察思考,探索乘法

  透過觀察三個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找出他們的共同點,並用幾個幾進行描述,引出:這種加數相同的加法,還可以用乘法表示。在加法轉化成乘法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乘法算式是怎麼得來的,即幾個幾相加,就可以寫成幾乘幾。在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後,讓學生嘗試著把另外兩個加法算式轉化成乘法算式,並滲透什麼樣的加法算式能轉化成乘法算式。

  3、透過擺一擺,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出幾個圖形,它們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請你擺一擺,寫一寫,說一說。

  我擺了幾個(),每個用了()根小棒,有()個()一共用了()根小棒。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孩子透過動手擺一擺的形式,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設計意圖是: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透過動手擺一擺,體會哪些加法算式可以轉化成乘法,哪些不能轉化成乘法。預設學生會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比如擺了四個三角形,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有的孩子可能會拼出幾個形狀不一樣的圖形,那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時,只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就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再一次滲透乘法的意義。

  但是由於指令不夠明確,硬體條件的限制,沒有投影儀無法展示孩子的作品,導致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來拼,拼好的作品又不能很好的利用起來讓大家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乘法意義的滲透。因此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接著又讓孩子按照要求進行擺一擺,再列出算式。

  這個環節學生出現把3個4擺成4個3的情況,孩子還是不明白誰是相同數,誰是個數。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大敗筆。

  感覺自己講的已經講的很細緻了,也讓孩子透過說一說、寫一寫(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擺一擺等多種形式進行滲透,為什麼孩子還出現不知道如何去擺的情況呢?透過郭主任的點評和自己的反思,找到了本節課的漏洞,就是在講解乘法算式的時候,反覆強調什麼樣的加法可以寫成乘法算式,並讓孩子用“幾個幾”表示,再列成乘法算式,這部分學生掌握的不錯。但是沒有給孩子強調“幾個幾”裡面每個數字表示的意思本別是什麼。如:3個4中的3是個數,4是相同數,再透過擺一擺感受3個4該怎麼擺。這樣再讓孩子進行拼擺的時候,就知道該怎樣擺了。

  4、透過編故事,再一次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接著透過講故事環節:“你會講故事嗎?”根據一個乘法算式,編一個數學故事,繼續加深孩子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孩子都能根據算式變出合理的數學故事,進一步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鞏固練習

  最後透過鞏固練習對孩子們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四、課堂小結

  透過反思本節課,讓我更加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研讀教材、研讀課標,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還要結合學情,預設孩子們可能出現的情況,最大限度的把課備好、備透,這樣才能夠保證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8

  《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整節課努力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探索動機

  二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如果把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溶入生動形象的情景中,必將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所以這節課中我安排遊樂園匯入,使他們覺得貼近生活,生動有趣,再從圖片中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自然而然的驅使孩子們更加積極主動的探求知識。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重視反饋,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反饋教學的過程是對資訊反饋的及時調控,有利於提高課堂質量的途徑之一。因為孩子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成功的機會,也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由於他們能力的差異,有的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也總是在課堂中及時的反饋。及時的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閃光點,同時也可以及時準確的知道他們的不足之處。在這節課中,重難點定位就是讓孩子們瞭解並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可以更簡便的用乘法來計算。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儘量的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

  三、創設認知衝突,理解知識含義

  讓孩子們面對一個要求認知複雜性的情境,使之與他們的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不相匹配的狀態,即認知衝突。在他們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義之後,我讓他們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其中有一題是2+3+1,我故意不點破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他們也馬上意識到,這道算式是不能直接改寫的。通過幾個孩子的分析,加深了對能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認知,也是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孩子產生認知衝突,把孩子們引入自主的探究體驗的氛圍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主動的進行知識意義的獲得,並且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課後,透過與各位領導老師們探討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1、本堂課的設計雖比較順暢,但缺乏高潮,沒能對本課的教學重點予以強調,如“求幾個加同加數的和,用乘法比較簡便”,沒有形成明確的結論告知學生。整堂課的程序比較平淡,應該隨著課的發展進一步設疑設阻,形成更尖銳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時候,放得不夠。如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的不同意義時,雖然應該多讓學生自己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達的意義,而不是教師自始至終引領學生接話,使這兩個關鍵詞內化為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是從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細節處理不夠細膩。比如乘法算式中前後兩個數相同時其意義的區分沒有作重點強調;解決主題圖中的問題,對大多數學生列式情況的關注度不夠。

  4、學生參與的範圍不夠廣,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

  總之,本堂課的教學在自身實踐和領導與同事們的共同探討中,發現了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深思和改進,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進步。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9

  一、創設了趣味的情境,營造了愉快的氛圍

  知識構成過程的探索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它關係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教師從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入手,先讓學生動手擺一個你喜歡的圖案,然後經過在規定的時間內擺一擺你喜歡的那個圖案,學生興趣高漲,從而活動主動,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一個圖案用幾根,這麼多個圖案用幾根很自然的引出讓學生寫一寫加法(連加)算式。

  成功之處: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絡,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並且他們明白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此刻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能夠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識構成過程的探索

  給學生必須的思維發展空間,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簡便寫法部分教學環節。學生進取投入,思維十分活躍,展開了奇思妙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是用合併加數的方法,使原先的算式變得簡便短了。還有的學生想到用符號、用語言敘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可貴,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創造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要能夠創造出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揚。

  之後教師根據6個3相加這個算式製造了一個懸念,如果擺100個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那該多好啊”,這時候,教師讓學生合作討論“有什麼好的辦法來使長的加法算式變短。這種討論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在方案設計時,遵循“導、學、議、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經過供給資訊豐富的遊樂園場景,讓學生提出問題,並用乘法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聯絡,學生的本事得以發展。

  三、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讓學生髮現並理解了相同的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有了這些以後,最終引出把加數相同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比較簡便,整個過程是在學生不斷探索、思考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成功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聽了戎教師執教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深受啟發,這節課是二年級上冊的資料,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所以十分重要。教師藉助了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和課本的情境圖,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取得了十分好的教學效果。縱觀這節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幾個方面。

  經歷乘法概念的構成過程,努力建構數學模型。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基礎出發,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並用已有的方法解答問題。從3個2相加,到4個6相加,再到8個4相加……,這一系列的算式隨著加數的越來越多,學生逐步認識到像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並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後則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強調乘法中因數的含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十分簡便。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必須的現實性、挑戰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僅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普遍要求,而應當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

  一開始學生就說出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個班的學生比較聰明,可能從輔導班上明白了乘法,也有了必須的生活經驗。但對乘法的意義還不是真正理解。

  創設了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用這一情境貫穿課的始終,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簡便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簡便愉快的氛圍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本節課教學的各個層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動化、自主化、生活化和開放化。明確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忙學生認識自己、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對於《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還有一點小意見。在整個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簡便方式,也就是乘法是加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對於不一樣加數的加法是不能改寫成乘法的。加深乘法的意義理解。

  四、設計了有效的練習

  本節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遊樂園情景導人,裡面蘊含著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後經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並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不足之處:

  關注弱勢群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著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構成“差生”是必然的。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0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向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所以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明白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資料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動機。

  在課堂匯入環節中,首先我經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異常喜愛的卡通小熊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每張圖片有3只小熊,引出1個3、2個3、3個3......由相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為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作準備。

  二、創設認知衝突,理解知識含義。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出示情境圖,根據圖中的資訊來提問題,例如:一共有多少個寶葫蘆?在自主探索演算法過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經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性。然後經過微影片,清晰的引出兩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了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讓學生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一樣意義,初步認識到乘法算式中,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以及僅有有著相同加數的算式中才能夠用乘法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瞭解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於在轉換加法算式變乘法算式過程中,多讓學生去辨別加數和個數,鞏固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三、重視反饋,鼓勵學生進取思維。

  由於低年級學生本事有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的反饋,便於及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思維閃光點,同時及時準確地明白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本節課中,重點還是讓孩子們瞭解並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能夠更簡便的用乘法進行計算。所以在課堂自主練習中,我多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並且在解決問題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十分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

  1.本節課設計比較流暢,可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導致整堂課的程序比較平淡,應當在個別環節中構成更加尖銳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放的還不夠,例如在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不一樣意義時,應當多給與學生自己去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示的不一樣意義,使兩個關鍵詞內化為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從加法算式中改寫成乘法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在課堂練習中,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能夠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經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的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善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