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上,透過對單式、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了一個教學重點,繪製統計圖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實際上是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有關知識進行鞏固與擴充。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從而完成了統計資料、制統計圖、分析統計圖的過程;並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索,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總結以下幾點:
一、結合生活中的材料做為教學內容。
以城鎮、鄉村的複式統計表來複習舊知,引出新授內容複式條形統計圖。教材的例題2是學生們熟知的體育達標測試,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更容易引導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試一試我選擇了一組統計學生參加興趣小組的書局,學生對這個素材比課本中提供的練習更容易收集與整理資料。鞏固練習,2014年國慶期間蒙城縣和渦陽縣空氣質量統計圖,主要是結合現在禁燒秸稈汙染大氣,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也讓他們知道統計圖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因此學習起來就更有激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分析統計結果,從中瞭解多種資訊,並提出各種問題,鞏固、整理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這樣的設計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現了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學生自主探索繪製統計圖的方法。
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析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繪製複式統計圖,立刻引起了學生要製作條形統計圖來表示資料的慾望。在畫圖的時候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醒:畫圖時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探索怎樣畫統計圖,所以,在繪製玩體育組之後,緊接著讓學生總結繪圖的方法步驟,討論之後讓學生按照折步繪製餘下的統計圖。之後,我分別展示了幾個學生的作品,比較其中製作的優缺點,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製圖的分析能力。
三、統計無處不在
學生在體驗資料的整理、描述和分析並會繪製複式統計圖之後,我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統計圖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學生們積極踴躍,這個環節,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統計拓展思維能力,也使他們感受到統計的趣味性。這時我抓住學生的濃厚興趣,出示統計圖在生活各個領域的應用。最後鼓勵學生收集整理本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的資料,製作成統計圖,並試著寫一份分析報告,和大家一同分享。新課到此結束,給學生留下學習的空間自己去探索。
四、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這堂課是一次公開課,反思這節課,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時間的安排的不夠合理,教學評價上較為單一;課堂激情性不夠高,導致學生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公開課不是上給聽課教師的,而是上給學生的!課堂不能是老師帶著學生走,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走,教師跟著學生走,啟用他們的思維狀態,可以鼓勵、肯定、以吸引的語言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今後,我將不斷學習,努力改正教學上的一些不足,認真鑽研教材,繼續學習課改的新理念,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堂課。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設定問題情境,打破原有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自主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新的平衡。在此過程中,本課以主題情境為主線,有意識的根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經歷統計的全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具體地說,本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層的內涵。
例2透過對停車場車輛停放情況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及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主題素材的改變看似簡單,但這確是學生感興趣的,從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複式縱向統計圖。學生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對出現進行比較,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透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學生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設計中,我儘可能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時,我不是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表後,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麼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注重知識呈現的完整性,思維過程的靈活性,思維方法的多樣性。
本課的設計從調查學生的興趣開始,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而不是直接出示資料,最後環節透過統計學本節課的表現結果,再一次參與統計,深切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及統計活動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中以主題問題情境為中心,展開討論,自主探究,允許靈活的不同的處理方法,從不同中找相同點,從比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運用到實際中,體現了學習活動的完整性、靈活性、多樣性。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這堂課時我一直在想著一點:相信學生的能力。於是這堂課上,我一直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透過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匯入,讓學生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複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透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透過引導學生對資料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並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透過對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然而,對於這節課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問題學生都能輕易解決的。比如說,如何同時表示兩個專案,如何區分兩個專案的直條。這節課我自認為處理的比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於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翻閱了第一學段所有有關統計的教學內容,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學生能做好的事我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他、鼓勵他。相信我,孩子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學生要怎樣去做,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透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學生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設計中,我儘可能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時,我不是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張圖上既能夠表示城鎮又能夠表示鄉村呢?”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表後,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麼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尊重學生,傾注更多的人性關懷
尊重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整節課,我以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每一個動作、眼神,每一句話。同時,我也教會其他的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欣賞。給孩子以更多的人性關懷,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自信與自尊。
然而這節課並不是一堂成功的課,後半堂課的學習效率並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應變能力不夠強
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我原來的設計思路是透過觀察單式統計圖,引起認知衝突,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先介紹圖例,再嘗試繪製。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把握好自己的環節,當學生討論解決方法時,說出“城鎮和鄉村畫一塊”“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城鎮和鄉村”這一方法時,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作正面強化討論,也沒有介紹圖例,而是急於讓學生嘗試繪製,這一教學處理的失誤原本也是可以彌補的,比如透過繪製後評價也可以指出糾正。然而當時我心一慌,不禁亂了方寸。看到孩子們出錯是,硬生生地請他們停下來,評價一位學生的“半成品”來學習圖例的表示方法。學生大亂,有的畫,有的聽,有的在討論,浪費的時間較多,以致於最後沒能統計班級同學自我得分的情況。有練習不夠的缺憾。
二、主觀情緒較重,自我調節能力不強
教學中最忌的是心亂。由於上述的失誤,我方寸大亂,又沒能及時調整好心態,不知不覺中不這種慌亂情緒傳遞給學生,影響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語言魅力不夠
其一,表現在請學生停止繪製,觀察評價其他同學作品時,我只強調“請看到老師這裡來好嗎?”學生當然不情願。語言缺乏感染力,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現在課堂交流上,語言還不夠精練,有時還會重複用語。課堂語言是教師重要的武器,我今後一定要強加練習。
以上是我這次課後的簡短反思,當然,這次上課的體會還不止於此,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課,爭取設計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會有進步。每一次的教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前進的階梯,我一定要認真反思,不斷改進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教學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是:讓學生能自主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圖進行資料分析;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出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及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
我在課堂中設計的例題是:四年級學生每週五的興趣小組統計表。讓男、女生分別畫單式的統計圖,進而觀察其中的資料,發現不明顯,讓學生體驗產生複式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把兩個單式男女的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的過程,即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併的過程。
讓學生來介紹其作品,如何看圖,一方面學習複式統計圖的畫法及提醒學生畫時的注意點。(引出圖例)
課件演示合併的過程,為進一步揭示單式與複式統計圖之間的關係,及三個圖之間的異同之處。
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係。
這個例題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畫複式方法,透過比較能夠得出,複式是在單式的基礎上加一個縱條。
執教後,我感覺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
第一、節約時間。
單式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在本節課中只做鋪墊,所以在練習紙中,可以直接寫生專案名稱,不需要投影補充。
展示學生作品時,可以再緊湊一些,讓一個學生回答就夠了,進而電腦演示的過程,教師也可以自己來介紹。
第二、環節儘量板塊式,大膽放手,相信學生。
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係,問題有點細碎,例題的設計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學會畫複式的方法。第一個練習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銷售情況,讓學生會會數量的分析。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的,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是:讓學生能自主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圖進行資料分析;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出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及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人教版的教材對統計知識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編排,從一年級開始就逐漸深入、分階段學習,所以本單元知識的學習,實際上是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進行的鞏固與擴充。由於學生學過了單式條形統計圖,並且掌握了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把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會看複式條形統計圖,能從圖中獲取資訊、分析問題定位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中選擇貼近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開展統計活動的素材;讓學生體驗收集、整理資料之後,在分析資料時能有話可說。而把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放在練習課中交給學生自己去學習。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單式條形統計圖進行回憶,進一步明確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為新知做好鋪墊。透過城鄉人口數量的統計,逐步出示單式和複式兩種統計圖,透過兩份單式統計圖的展示、比較,逐漸引導過渡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讓學生髮現單式統計圖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並逐步完善。在此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圖例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概念,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在這一環節中,透過提問,讓學生在感受到資訊的同時,也發現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既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又能直觀地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和比較。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兩種數量是需要區分的,每個數量之間需要捱得近一點的,這樣更便於比較數量的多少變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特點。從而掌握了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重視製圖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這學期學生已經學會了畫垂線、畫平行線。具備了一定的作圖能力。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學生透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三個步驟:
1、在縱軸上找到相應的數量,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縱軸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畫直線。
2、在橫軸上找到相應的點分別畫兩條垂線,與剛才畫的直線相交,這樣條形就畫出來了。
3、按要求在條形裡均勻的塗色。按照這三個步驟,老師一步一步的給學生示範。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在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以鼓勵、肯定的語言激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使學生樂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啟用他們的思維狀態,使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回顧整節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參與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充分激發主動性
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教學思路是透過學生獨立設計將兩種資料表示在一張統計圖上,然後展示各種有代表性的統計圖,否定錯誤的肯定正確的,在彙報中辨析,進一步規範複式統計圖的畫法。但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並沒有把握好。在彙報反饋中,多數情況都由教師自身講解完成。使學生失去了一個很好自我完善的機會。
二、沒有及時發揮教學機智
在教學怎樣利用已學的垂直知識來畫好條形圖環節中,雖然學生的回答與教學預設不同,但隨機出現的學生反饋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沒有及時把握住,教師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學環節安排中,沒能及時給予肯定和針對的反饋。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更深刻的明白教學給予教師的使命:課堂上的主角是教臺下每一個孩子,老師要做好一切準備,留出充足的空間讓他們的思想馳騁,最大限度的發揮第一個孩子的自主性;同時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每一個閃光點,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充滿靈動與活力!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是在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與表達的過程,從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在設計這節課時,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實際,因此教學時要把生活而且儘可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引進課堂,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例題與練習,讓學生從聯絡生活實際中學習新知。本節課設計了一道例題:“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氣溫統計”;兩道練習:“泉山小學興趣小組參加人數統計”和“奧運會部分國家金牌數量統計”這些內容都跟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目的是讓他們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使學習變得更主動。這樣一來,我們便能輕鬆地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想這也是數學的真諦所在。
二、學生為主體,老師是幕後引路人。
這節課知識點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因此,我為學生創造了很多的實踐機會,比如讓學生透過觀察獲取統計圖的資訊;透過學習例題,讓學生全面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把一個不完整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等等。這些既鍛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又讓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退居幕後的引路人,當他們學習的方向偏離軌道的時候,我便給他們送上一盞明燈,讓他們能在數學海洋中順利地揚帆啟航。
三、拓展應用,培養學生處理資訊能力。
在習題設計上,透過“奧運會部分國家金牌數量統計”和“學生參加興趣小組人數統計”這兩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和製作複式統計圖的能力。最後透過調查班級同學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這一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利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設計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重要學習方式。儘管如此,這節課仍存在著一些遺憾:由於講授這一課時是借班上的公開課,面對眾多聽課老師,學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時怕學生說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總之透過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是我受益匪淺,讓我體會到一節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上出不同的效果,今後我將繼續努力,大膽嘗試,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7
這堂課上,我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透過學生熟悉的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匯入,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透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複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透過引導學生對資料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並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透過對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這節課以下方面處理得比較好。
一、找準新知的生長點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於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透過“關於統計你們都瞭解哪些?”複習了所有有關統計的知識,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為後面放手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打好基礎。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學生要怎樣去做,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透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在設計中,我儘可能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統計圖時,我沒有機械地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有沒有男女生比較起來更簡便的好方法?”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圖後,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麼資訊?”,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然而這節課後半堂課的學習效率並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1、課堂應變能力有待加強
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我原來的設計思路是透過觀察單式統計圖,引起認知衝突,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嘗試繪製,在交流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把握好交流的環節,當學交流自己的合併方法時,面對學生各種觀點如:“直條並列在一起不如分開好”“用虛線分開男生和女生更清楚”時,我有點手足無措,沒有及時引導學生作正面強化討論,圖例的探究也不夠到位,交流的層次性不夠強,重點不夠突出。
2、課堂語言不夠精練
在課堂交流上,語言還不夠精練,有時還會重複用語。課堂語言是教師重要的武器,我今後一定要加強練習。
重新審視自己的課,需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要不斷改進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數學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教學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複式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並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調形表示相應的資料。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透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複式調形統計圖,並能更具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本節課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1)講清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讀懂複式條形統計圖。
(3)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資訊?
讓學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教學難點是:如何根據所提供資料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數軸上的間隔。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問題:如何在一個統計圖裡描述上面你們所說的這信資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 的新理念。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只會看圖,如果題目稍加改變,學生就不會填了。反思,以前教學在部分知識時,感覺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據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我指導學生獨立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制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這下學生豁然開竅,重視製圖的過程,才能提高和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學生透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四個步驟: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線的寬度和間隔。
(3)在豎軸上,根據資料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是多少。
(4)按照資料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
整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完全達到了作圖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