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範文
追根溯源,把握本質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萬瑞雪
“角的度量”這一內容,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通常,老師把這一內容的教學界定為技能訓練課。在這個界定之下,教學時老師先簡單介紹度量角的單位——度,然後組織認識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後教給量角的方法,即“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在學生熟記量角這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但學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
透過對“角的度量”相關資料的學習和對難點成因的深入思考與分析,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學生對量角器的本質認識不到位。無論是長度、面積、體積、重量、角的度量,本質都是用基本單位與當前所測量的物件進行比較。例如:測量面積就是把被測量物件與面積單位進行比較,被測量物件中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質就是看被測量的角中含有多少個單位角。由於量角的基本單位是“1度的角”實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難以反映。量角器製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線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著圓周的一些刻度。學生對量角器的結構特點不甚理解,這樣難以把握量角的實質。
二是學生對量角器的兩圈刻度用意不明。從本質上說,“尺”、測量面積的方格紙,“量角器”都是測量單位的集合。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測量工具中有的沒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單向刻度,有的有雙向刻度。尺上只有單向刻度,因為尺的擺放與讀數比較容易;方格紙上沒有刻度,因為稍大一點的面積可以藉助計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時,如果只有單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時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兩圈刻度。這樣,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量角器的高度簡約化、智慧化之間產生矛盾,使學生對量角的本質的理解產生障礙。
如何突破教學的`難點?追根溯源,關鍵是引導學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許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確量角的實質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與所測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標定位,在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圍繞這兩個本質展開。
一、從角的大小比較引出角的度量。
二、認識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中心點、0刻度線、內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種大小不同的角。
(1)認識1度角。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就是1度。
(2)認識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擺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導認識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角的定點,0度刻度線是角的一條邊,幾度刻度線是角的另一條邊),什麼時候看內刻度,什麼時候看外刻度。
(4)讀出量角器角的度數:(65度、145度、40度)
三、嘗試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嘗試量一個角的大小。
2、總結量角的方法。
四、圍繞量角展開技能訓練。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量角的本質展開,最後讓學生自己量角,總結方法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