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教學實踐的反思範文
與“十幾減幾”一節內容相應的練習,教材安排了“做一做”兩道、“練習三”13道習題。從習題的編寫形式和特點來看,編者的意圖相當明顯。“做一做”第1題6道小題分成三組,每組上下兩題是加減配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第2題在第1題的基礎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減”的思維水平。“練習三”第1題用圖形的形式來暗示“想加算減”的思考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決兩道減法”的思路;第2題第1小題意圖同上,只不過在形式上變換一下,第2小題則有所拓展,在一個部分量未知的情況下做減,有拓寬思維空間的功能。但從總體而言,教材練習設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演算法加以訓練(與之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也十分強調),在此基礎上兼顧其他方法。
問題是“十幾減幾”的基本演算法僅僅是“想加算減”一種嗎?事實上,只要學生能夠理解的、能夠比較快解決問題的、對後續學習有重要影響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演算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對於“20以內進位加法”比較熟練的學生來說,“想加算減”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對於那些“20以內進位加法”不夠熟練的,有些甚至不會算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理解的演算法或比較熟練運用的演算法可能是“破十減”和“連續減”,此時,“破十減”或“連續減”就成了這部分學生的基本演算法。因此,我們認為,教材只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方法來訓練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 效果。
1. 豐富 主題情境的內涵。
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鑽入了樹叢看不見 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麼“樹上到底爬上了幾隻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於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 準確把握了“演算法多樣化” 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最佳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 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並展示出來供大家 討;“最佳化”是指“個體的最佳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後,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徵的方法。簡言之,“演算法多樣化”並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