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
教師的情緒也比較平淡,沒有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自然的氛圍,使得前半部分的課堂有點沉悶,敢於大膽發言的學生也比較少。由此可知:教師進入課堂就要立刻調動自己的情緒,使學生有輕鬆活潑的感覺,學生才會調動自己的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也才會有活力。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種提出問題讓學生先猜測的教學方法,因為平時訓練的少,教師突然放手,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學生還習慣於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掌握新知,鞏固新知,然後學會解題。即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需要加強。
同時也提醒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有層次,有坡度,使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標,一步一個臺階,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上教師在發現學生出現愣神時,及時將問題簡單清晰化是明智的。這個現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現過,如:75+x=150,有學生寫: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於:教學中的例題,多數是X在運算子號的前面,然後根據等式的性質使左邊只剩下X時,都是左邊加幾,等式兩邊就同時減幾,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只看左邊運算子號後面的數,說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不透徹,解方程時是“照葫蘆畫瓢”,並沒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薄弱。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活動中,我有以下活動覺得比較好的:
建立知識結構,進行新課的引入和知識的遷移。上課伊始,我書寫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識結構,並且有由等式的有關概念到不等式的有關概念的類比線路圖,從而引入課題,開始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這樣處理,學生對這個知識內容的整體把握就能夠高屋建瓴,數學學習的能力意識就能夠形成。
前置學習檢查的任務明確。數學教學中很為重要的新知識引入在課堂之前的前置學習完成,為此,新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就沒有辦法把握了,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很好地在前置學習檢查方面動腦筋,在“不等式的性質”這堂課上,由同學們交流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提出三條交流任務:不等式的性質是什麼?不等式的性質是怎麼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質與等式的性質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後面就有了學生很好的回報:性質的回答情況與以往一樣比較到位,更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由等式的性質聯想得到的,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我們透過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學案中安排了由具體例子到一般規律的總結),在與等式性質區別和比較之後,學生得出“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時一定要考慮這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這樣的注意點。因此學生前置學習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學習檢查也是前置學習的補充和完善。
課堂設問、提問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時(問題是以填空不等號的形式擬題的),提問:“各小題的結果是什麼?怎樣由已知的不等式變形得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這樣設問便於學生研究,便於學生回答;提升學習內容,問題有難度,思考有深度,在學生回答五道判斷題對錯後,連續追問,有問為什麼的,有問反例是什麼的,有問成立的條件是什麼的,有問怎樣改變結論使命題成立,怎樣改變條件試命題成立。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形式多樣,多數情況,學生舉手回答,還有依座次回答,點學號回答,同學推薦回答等等,全班學生整堂課處於積極的參與狀態。
課堂內容的處理詳略得當。利用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是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學生口答一揮而就;分類討論雖是難題,三種情況一經點破,旋即解決;提升判斷實是難點,反覆討論,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題多變化,用足力氣;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變形後的形式要明白、怎樣變形要清楚、變形依據要對號、書寫格式要規範,同時這又是後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預演,移項法則由此產生,所以,安排了例題老師示範、安排了學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學生在上面點評。本課全部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用了八分鐘時間進行了很充分的小結。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3
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
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發現規律,併為今後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打基礎。
由於等式的基本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加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等式同加的性質上,我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實驗。
第一層次,在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第二層次,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讓學生觀察現象,並總結歸納出結論。第一個層次的實驗,學生透過教師的直觀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兩邊加上同樣的物品,天平就會保持平衡。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出天平與等式之間的聯絡,將天平上的實物,透過測量,抽象到等式的計算中,使學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實驗過後,有些學生會形成思維的定勢,只是認為在天平兩邊加同樣的物品,天平才會平衡。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思想,我們設計了第二層次的實驗,即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
透過這一層次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決於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決於所放物品的質量是否相同。
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對事物的本質探究上,使學生明確對知識的探索不要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也注意到將等式與實驗進行結合,兩個實驗之後,學生對於等式的同加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質。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我採用從生活中假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類比等式性質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的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力求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課堂開始透過回顧舊知識,抓住新知識的切入點,使學生進入一種“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們有興趣進入數學課堂,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在這一環節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點少。
下來出示的問題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在不等關係中存在的一些性質。這一環節上展現給學生一個實物,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
問題2、3的設計是為了類比等式的基本性質,研究不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中類比思想的應用,並訓練學生從類比到猜想到驗證的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務,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在這個環節上,我講得有點多,在體現學生主體上把握得不是選好,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時間控制得不緊湊,有點浪費時間。還有就是給他們時間先記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便於後面的練習。
過問題4讓學生比較不等式基本性質與等式基本性質的異同,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認識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整體上把握、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
在運用符號評議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錯誤,因此在課堂上,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給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符號評議表達能力。
練習的設計上兩道練習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並從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起來回答音量的時候有點耽誤時間。
讓學生透過總結反思,一是進一步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歸納,總結的習慣,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二也是為了激起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力爭用成功蘊育豐功,用自信蘊育自信,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致以捕撈學習中去。
本節課,我覺得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在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活躍。其中不存在不少問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5
以前的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初中學習移項、合併同類項等方法作準備。
教授這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小組互說操作,完成設計好的導學。最後我再課件操作驗證學生的結論,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
本節課,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合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課堂教學的過程應始終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注意啟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課上學生們緊跟我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的參加小組活動,學生表現很積極。
1、等式的性質體現了數學的對稱美,教學中讓學生在15分鐘時間內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並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這種現象,突出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生獲得關於等式性質的知識,並養成認真觀察的學習態度。透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感悟怎樣才能使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引導學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動直觀地呈現解方程的原理。這樣設計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論;既重視知識的教學,又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採取先扶後放、動手實驗操作的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培養了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等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主體。
2、猜想入手,激發學習興趣。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學生展示環節非常好,不僅僅展示了實驗過程、現象,總結了規律,在展示過程中,能積極補充、質疑,個別同學質疑的問題很有價值。
但在教學中,我覺得對學生“放”得還不太夠,其實可以嘗試老師不演示,只提出實驗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分組活動——利用天平遊戲來探索等式的性質,教師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適時的引導,這樣更符合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