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鼓勵演算法多樣化”。過去的計算教學,往往是老師把計算方法在堂上講通講透,然後透過機械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動手操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的方法,並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於學生的思維角度和知識結構各有不同,故所採用的計算方法也多種多樣,學生透過比較、分析把提出的多種計算的方法進行最佳化,學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較的過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但是,是否學生提出的演算法越多越好?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把這些演算法最佳化最佳化?什麼時候引導最佳化最好?等等,這些問題常常困擾著老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我進行了嘗試。
情境一:
電腦演示:一部小橋車15元,一部無線遙控車36元。小明說:“我只有8元錢,想買一部無線遙控車,還要再攢多少元?
師:誰能幫小明算一算?
學生列式:36-8
師:請大家想一想兩位數減一位數應該怎樣算?
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如計算這樣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維方法,學會對給定的數學資訊進行分析處理,從而達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目標。因此創設合適的數學問題情境是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過程之一。
情境二:
學生透過擺小棒,得出計算的方法。
師:你是怎樣擺小棒計算的?
展示學生的擺法和演算法:
(1)拆開1捆小棒是10根,從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2)先拆開1捆是10根,與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從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後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從3捆裡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師把學生的演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書出來。
新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維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小學數學演算法多樣化,改變了以往教師直接把計算方法展示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吸引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這一情境中,學生透過擺小棒,想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計算方法,老師對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給予了肯定,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了的個性發展,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和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體現出民主氛圍,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境三:
討論比較。
師:同學們積極動腦筋想辦法,想出了多種不同的擺法。幾種方法都對,得數都是28。那麼,哪種方法比較簡便呢?為什麼?請大家分組討論。
經過學生的討論概括出第二種方法最簡便。
(4)也就是:先拆開1捆是10根,與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從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後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這一情境是對不同的計算方法的最佳化。學生常常會把自己熟悉的方法認為是最簡的,可是,有一些方法是對學生的字尾學習不利的,這時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呈現的計算方法加以比較分析,讓學生分清各種方法適用的'範圍,從而掌握基本演算法,但也應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演算法。透過演算法最佳化,使學生明白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運用相對合理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最佳化意識。
情境四: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然後透過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練習十二的第四、五題對學生進行計算訓練。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掌握每一種計算方法。有一些學生經過了對各種方法的分析比較後還是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儘管不是這樣的),如這學生還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老師也不強求。
演算法的多樣化激起了學生對演算法的思考、歸類,對問題解決策略進行提煉,使學生對演算法有了深層次感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