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優秀範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優秀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優秀 篇1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善對的九歲男孩形象。首句總領全篇,“甚聰惠”實為文眼,統照全文。後四句敘事,詳寫楊氏之子的“設果”與“應答”,凸顯“聰惠”之內涵。全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情節簡單,人物巧妙逗笑,頗具詼諧情調和語言的魅力。
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設計時我奔著多讀少講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上課時,首先我從複習反饋,明確任務開始,從“甚聰惠”的“惠”字古義入手,結合楊氏之子的表現,總結出他不但很聰明,而且很乖。接著從“聰明”和“乖”的兩方面去體會楊氏子的甚聰惠。最後當堂背誦,根據學生的背誦情況再適當彌補講解時的不足之處。本該到此總結歸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後就下課。但我發現還有點時間,就把“讀寫結合,故事新編”這個屬於課後作業的環節放在了課堂上。就是這一隨機調整,則成了這節課的一大失誤。一是學生寫的不好,二是因時間緊向學生展示了一篇範文,這一範文的出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最後導致整個課堂倉促首尾。這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在“寫”與“聽、說、讀”之間還存在好長的距離,若要完成這個讀寫結合的目標,估計就改寫這一環節,得一節課的時間。教而知困,若在語文教學方面我是老手的話,肯定不會貿然隨機做上面環節的調整。
本課的第二大不足是在講“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時,學生理解到,用上“未聞”兩個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的說法,也就否定了楊梅是楊氏家的果子的說法。師應該問:“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的說法,改一個標點符號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嗎?”,但上課時的我問題含糊,一會兒說改“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會兒又說改“孔雀是夫子家禽?”,從而把學生引入了誤區,使他們不明白到底怎麼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這一說法。出現這種狀況有兩大原因,一是對教案還未爛熟於心,二是太過緊張。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課前準備不充分,今後一定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這條教學路上,我相信憑藉自己的實力和用功勁,一定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藍色天空。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優秀 篇2
《楊氏之子》一課,是一篇文言文,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由於學生沒有閱讀文言文的基礎,故教學中,除了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外,還應把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以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初步的學習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潔,但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僅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初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準、讀通。我從學生的初讀中發現,有的學生個別音讀不準確,有的學生的節奏不準確。針對這些情況,先正其音,例如,“詣其父”的“詣”正確讀音為“yì”,多音字“為設果”的“為”讀作“wèi”,多音字“應聲答曰”的“應”讀為“yìnɡ”。在學生讀準音的基礎上,我再著重強調節奏的準確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誤,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學生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實正確讀法應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當然,我要為學生講清楚為什麼這樣讀: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裡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其間要停頓。就這樣學生逐漸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頓挫得當。
二是細讀,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作為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弄懂課文的大意。對於難以把握準確的字義,我在巡視中隨機點撥,如,“設”是“擺放,擺設”的意思,“夫子”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禽”是“鳥”之意。這樣學生就很快讀懂文章的大意。而後,把握文章的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讀,深入理解,鑑賞領悟,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節的.法寶,對於我來說,就是讓學生“熟讀”繼而“成誦”。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的灌輸式的講解,不如學生自己“以讀促悟”。舉個例子來說,文中“為設果,果有楊梅”一句,“為設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讀理解大意,學生很難弄懂“誰為誰設果”。學生在熟讀弄懂大意的基礎上,很容易明白是“楊氏之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樣再去品賞人物的語言,領悟楊氏之子“語言幽默,風趣機智”的特點也就不難了。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總之,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優秀 篇3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人家裡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匯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著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麼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麼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定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說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裡行間無處不在表現著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裡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為“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為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絡上下文、查詢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