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畫長方形》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畫長方形時,發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首先,我在備課時認為這節課沒什麼難度,因為畫線段和畫垂線的能力學生們掌握的還不錯,只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行了。可是,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第三步畫左寬時,一些同學不知道怎麼擺放三角尺了,結果就畫的不垂直了,所以,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先前的畫垂線沒有掌握紮實,到實際運用時就蹩腳了。經過單獨摘出講解後,第一個問題掃除了。第二個問題就是大多數同學的寬的長度畫的都不準確,後來當我自己嘗試著畫一個長方形時,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三角尺的零刻度不在尺子直角的頂點上,導致寬不能一次畫成,一些馬虎的同學就一不小心畫多了。是我教學失誤呀,沒有自己動手做做看。於是我趕快糾正:畫寬時,分成兩步,第一步先畫一條比寬稍長一點的線段,然後再用尺子截取出準確的寬,並擦除多餘的部分。當然也可以先畫的短一些,再用尺子比著延長到寬的長度也行。

  看來,我備課還不夠充分,很多細節還沒有考慮到。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2

  長方形是一種常見的圖形,幼兒日常接觸到的物品很多都是長方形,如:電視、冰箱、桌子、椅子等都是長方形。然而幼兒對長方形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它們經常會把它和正方形混淆,都統稱為方形。並且對長方形的基本特徵也不清楚。因此,在幼兒已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我們嘗試了用遊戲等多種的形式進行了本次教學活動。

  活動一開始,我以故事的形式匯入活動,透過優美的音樂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圖形的王國中。先我請下朋友觀察所出示的圖形,分別說出他們的名稱。但是幾乎孩子們不能正確的說出“長方形”,個別說“方形”,因此,我只能告訴他們真是長方形。接下來,我以圖形寶寶吵架了這件事情繼續將幼兒帶入故事中,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區別,對長方形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接下來,我請幼兒尋找長方形身上的秘密,也就是找到長方形的基本特徵。在幼兒操作探索時,我發現這個問題對一個剛進入中班的孩子來說有些難了,有個別孩子將自己的手上的紙與旁邊幼兒手上的紙相比,然後告訴我說:“他的這個邊和他的這個邊一樣長。”可見孩子們能夠知道長方形有四條“邊”這個概念了。但是在引導幼兒透過對摺的方法發現哪兩條邊一樣長,哪兩條不一樣長,還是很困難。因此我只能小組指導,幫助他們發現這個秘密。接著,我請幼兒送長方形寶寶回家,透過送回家的過程中,再次請幼兒瞭解長方形的兩個基本特徵。幼兒都能正確的選擇長方形並送它們上火車。

  最後,我讓孩子們結合身邊的環境,尋找到長方形的物體,將數學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小班中幼兒所存在的差異,更激發了幼兒拼圖形的興趣,整節活動幼兒們基本上都能跟著教師的指令拿取圖形和拼拼圖形。

  從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我也認真的反思了。我覺得難點方面安排還有所欠缺,沒有選擇很好方式解決。活動中我選擇透過摺紙的方法讓幼兒知道兩兩邊重疊所以兩兩相對不一樣長。而這個環節本身對幼兒來說就是有所困難了,大部分有幼兒不明白重疊這個詞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重疊就能說明是一樣長,而且自己能發現用對摺的方法,對於剛進中班孩子本身也就有一定難度。所以,我今後在教學中我還需要多思考多。多學習多反思。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3

  3月30日完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公開的授課。因31日要趕去濰坊學習培訓,沒有來得及總結反思。

  這節課與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評課時我聽到了“重難點把握的比較準確,難點突破的比較好”的評價。這是我往常公開課時一直難於突破的一點,以往的公開課在課後的評課中總是有重難點把握不準突破不到位的評價。這應該是一個較大的突破吧。

  作為新教師,第一次教授這一教材,教材內容的熟練和重難點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職之初,授課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經歷在這些方面,進入二年級,與孩子們已有默契,授課形式也逐漸清晰,於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難點的把握上,而不是過多地去糾結於授課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長,等我把教材教過一遍,再回過頭來帶另一批孩子時,教學上是不是會更嫻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層次的東西。

  悄無聲跡地積澱,或許會有反覆,會有暫時地停頓甚至倒退,但是隻要我願意靜下心來,心無旁騖,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在教學上積累,我想會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和目標的。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4

  第三週的時候我講了公開課——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回憶這一堂課,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一、教學思路太窄,沒有創新

  雖然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配合默契,但總感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應該有點創新,很少有自己的思路,而是跟隨教材進行教學,怎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思想想象和創造力,而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學生自主探討,願學,愛學。

  二、教、講是心理素質問題。

  按理說有幾年教學經驗,一年級的課程又不是很難,學生又好領導,可是在教學的時候還是緊張,心理素質太差。這也許平時對自己的要求太少,沒有鍛鍊的機會有關係,再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大膽創新,多參加這樣的活動,積極磨練自己。

  三、對主題的理解,還需多鑽研

  在設計教學環境時,尤其在讓學生說正方體有幾個面,都是什麼時?只注重認識,不注重學生的親身感知,在讓學生明白了長方體、正方體有幾個面時,應讓學生感知什麼樣的稱為面?在這,沒有細緻教,處理的太粗糙。

  “學無止境”多學多問多看,不斷勉勵自己,學習其他教師優秀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才能使自己進步,不斷提高。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5

  對於本堂課,我在上課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我覺得,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排頭兵,透過這節課我感覺到課前準備很重要。要佈置學生回家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親手做釘子板。如果不做好這些準備,課根本就沒法上。不是用課件放放就能解決問題的。要一年級孩子做9的確是為難他們了,但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有一個問題,有的學生釘子板上的間距沒有空耗,所以圍出來的圖形不太像。

  二、課堂組織要有序

  本節課有很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馬上學生就興奮起來了,玩玩積木,玩玩釘子板,忙得不亦樂乎,以至於我讓他們摸長方體的面時,有學生手裡還拿著圓柱,根本就不聽老師的指揮。相比前一單元的計算教學,課堂秩序要亂了很多,所以也耽誤了上課的進度。小孩子今天很興奮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時較少有機會動手有關,如果能經常安排這樣的活動,學生就會習以為常了。

  三、課堂語言要精練

  今天上課語言有些羅嗦,甚至可以說是“韶”,所以課堂上學生反而不知道老師說的哪句話是重點,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精練、簡潔、充滿激情的語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6

  一、備課

  兩次試上,第一次上完感覺非常糟糕,不僅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點,但依舊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課那天,時間卻綽綽有餘,按照教案的流程講最後一題時還有十分鐘。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減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我在備課的時候很少根據自己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說還不能夠去想到大部分同學的課堂反應以及他們的思維能力,備課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備教材,備教法,學生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裡,我做的還太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

  二、學生的課堂表現

  平常上課時,班上的氛圍挺好的,很多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堂上也有部分調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學走神,但是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都過於規矩。在讓他們驗證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時,在我預想中他們應該是很活躍的,活動展開後就比較難以讓他們安靜下來,但是實際卻是本份地坐在那裡折折量量,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平時上課時,師傅說我要學會駕馭課堂,但是這節課很輕鬆的就控制住了課堂的節奏,環境有所不同,他們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但是我希望他們不管什麼時候,在哪裡上課,在遵守課堂紀律的前提下能夠很好的表現自己,像平時一樣。

  三、關於教具的準備

  在聽了鄭主任的評課後,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沒有準備到位。之前在網上看到某特級教師的說課,根據她的說課我準備了在課始給學生信封,一開始是每四人一個,馮老師在給我梳理的時候提到這邊可能有點困難,後來我又每兩人一個信封,信封這邊我準備了很久,但是其實真正應該花時間準備的應該是給每個學生準備相同規格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以便在具體驗證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時能夠一起測量,規範講解。這邊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以至於在課堂上他們自己測量時,出現了尺子長度不夠,不會規範測量等問題。問題的解決要抓主要矛盾,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完全沒有經驗,需要多學習!

  四、本課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難點是讓學生分析和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本節課我更多的覺得是自己在說而沒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歸納,就像在告訴學生長方形的長和寬和正方形的邊長這兩個概念時我採取的方法也不對,從學生的課後作業中就能看出來,直接告訴他們長和寬,邊長的概念,不去強化,不讓他們自己多說一說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要多注重細節之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突破重難點。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一開始就創設了小精靈遊校園的情境,讓學生在欣賞校園風景的同時找到身邊的圖形。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辨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就拉近了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的距離,使數學回歸生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從新課的引入到比較特徵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學習材料。這些素材,體現了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口、觀察、比較等能力。

  二、在活動中探索新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深刻體會教材意圖、準確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創新教學特點,特別是在獲得新知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透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說一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生活中具體的物品,到抽象的幾何圖形,自然過度、水到渠成,充分體現了探索式學習的優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對於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大綱要求應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活動,認識常見的簡單的幾何形體的特徵。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直觀的認識更為重要。為了這到這一目的,為了讓學生動起來,這節課一方面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活動材料:每個學習小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張彩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彩色小正方形各四個,為人人動手提供了可能。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思考、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展。透過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的手、腦、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正是由於活動材料的充足,才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同時又由於各項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並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絡與區別。透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於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在教學時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節課的開始,我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出發,讓他們找找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再讓學生找找自己所在教室哪些物體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哪些物體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將教學活動置於學生真實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構建來源於學生生活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及無限的魅力。

  二、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臺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再是數學學習的傳授者,而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得到昇華。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透過小組內看一看、比一比,發現雖然手中的長方形都不一樣,但都是長方形,引發思考,小組討論為什麼都是長方形?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長方形的一些特徵再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自己的發現正確與否。透過在具體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特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個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絡。在在這一環節,我提供給學生充足思維空間和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知

  本節課設計了圍一圍、畫一畫等練習,讓學生動手圍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改成長方形。畫一畫中,讓學生畫一個長方形,然後再在這個長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練習中不斷地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同時也加強了認識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使學生在練習中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改進:

  1、在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徵後,可以先讓學生總結一下是怎麼認識長方形的?在認識正方形時,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透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去驗證。

  2、猜這個遊戲環節可以放在最後,作為歸納總結。

  3、練習中,畫一畫後可以再增加一個折一折的環節,讓學生在長方形紙上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再次加強兩個圖形間的聯絡。

  4、板書中要清楚的體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學時適當調整板書。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9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匯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匯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徵所採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徵後,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研究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徵。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後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後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採用的方法,並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並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徵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緻,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秘。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10

  這一課是小學數學蘇教版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基礎上,來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數學,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直觀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為基礎,用學生喜愛的搭積木作為活動的開始,透過描一描,從體上“分離”出面。學生利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出三種基本的平面圖形,透過分析和比較,將平面圖形和相應的幾何體進行對應,學生感受了面與體的聯絡。透過這一環節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把物體的面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名稱。接下來讓學生來分別說說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點,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為了讓學生鞏固這三個形體的特徵及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接下來我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這些形狀的。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分清體和麵。透過交流、糾正讓學生了解今天研究的是物體的一個面。引導學生在舉例時能用規範的語言來回答。此環節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練習中,又透過圍一圍、畫一畫和塗一塗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加深了對三種平面圖形的直觀認識。活動中人人參與,在活動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積累了對數學的興趣。在活動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之後,學生先透過猜想,判斷能否圍成圓,在動手進行驗證,讓他們感受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不同。當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是透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時,有同學在釘子板上圍出了個多邊形,說圍出了圓。這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這不是圓,把多邊形放大,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這個圖形的邊是直的,所以不是圓。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同時也加深了對圓的認識。

  當然本課有些地方也不盡如人意,由於掌握學情不夠,課堂節奏調控不當,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導致用長方體、正方體“畫”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絡這一環節草草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慢慢改進自身的不足。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喜歡教學形式靈活動多樣的,特別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和動手操作。學生透過自己研究得出的結論,再得到老師的肯定的和評價,心裡自然是非常的高興。學習積極性也就更高了,有時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潛能。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也恰好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和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求。

  布魯姆說過: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的匯入設計既鞏固舊知,找準教學的起點,又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設計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所用素材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如:透過小精靈遊校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學習環境中找出身邊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興趣出發,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事物,突出了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性與應用性,同時也注意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我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在動手實踐前,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探索驗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我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透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畫長方形》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一節數學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教師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課,教學重點難點是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能區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課讓學生對它們的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做準備。雖然是看似簡單的一些平面圖形的認識,教材內容的安排也較少,且小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概念本身就較生疏。為此,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1、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圖畫,例如:3.5英寸軟盤、鐘面。引出對舊知識的回憶,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

  2、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把自己想從哪些方面研究圖形的方法,與同桌互相交流,讓學生在友好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示出來。創造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主動積極地學習。

  3、在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後,出示釘子板,加強學生對圖形的感知,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同時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上臺展示自己。

  4、讓學生走出教室,帶上紙和筆,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圖形記下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這節課我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了形式新穎,情境意識強烈的題目和問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了所有練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下課時還未減退,他們拿著筆、紙在操場上尋找圖形,當他們又找到一個平面圖形時,像發現了新大陸,興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說:“莊老師,我已找到了10個……”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學生學得主動,就會學有成效。

  數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同時更要將它看作是一種文化。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