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數》是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相對於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更為關鍵。
《平均數》這一堂課,在本校上過四次,在商城小學也上過一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推敲、摸索,但是總覺得不盡人意。平均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使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去理解、接受,這是需要不斷思索的。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套圈比賽的的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丟擲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資料,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
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第一道題目,三次分蘋果是對平均數演算法的鞏固,以及在過程中的演算法最佳化;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進一步理解;接著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平均數,體會平均數就在我們身邊;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而最後一題是平均數的應用。這幾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透過聽取多位前輩的評價和建議後,對平均數這一堂課感悟更深。現總結如下:
(一)平均數的理解不夠。
這是一堂概念性的課,而這一個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 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過於注重平均數方法的計算,而忽視了或者說少重視了對於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悟的時間不夠。
在第二環節的第三層次“回顧與總結”中,教師強調地較多,而沒有給予學生多的時間去參與、去感悟,使學生的理解很粗糙、很浮誇。這一環節的不當處理,使學生在解決“籃球隊員身高問題”時出現了“籃球隊員身高不可能是155釐米”的誤解,仔細考慮,終其原因是對“平均數意義”的不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人的實際水平。
如果這一環節,能夠讓學生慢慢地參透“平均數的含義”“平均數的範圍”等,那麼學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上完這節課後,我思忖中,是不是出一些簡單關於平均數概念的判斷題,使學生在判斷中去悟平均數。
(三)語言過於抽象。
誠如商城小學時教導所說,平均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教師抽象的語言去描述抽象,那學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課中,很多關於平均數的描述過於抽象,比如說,“在每組資料中,可能正好是平均數的,像男生隊中的----,也可能在一組資料中沒有正好是平均數的,就像女生隊,它們或高於平均數,或低於平均數。”所以,教師的語言應該反覆琢磨,使學生有易於接受理解。
(四)課堂內容不紮實。
《平均數》這一內容是一堂“種子課”,何為種子課?就是說這一節課是接下來學習“眾數”“中位數”等其它概念的起始。這一內容必須上紮實了,上好了,才能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這一節課,上下來的總體感覺是太過於粗糙,走馬光花,該深入時沒有透。比如說,對於最後一個練習,可以突破書本上的問題,給學生多一些思維綻放,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回答“要使橘子的平均銷量超過蘋果,週六應該賣出多少箱?”在討論中使學生理解“平均數是很敏感的,只要一天有變化,平均數就會改變。”
一堂好的課必須反覆磨練,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斷進步。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數學老師,您的課為什麼上得這麼出色。這位數學老師只是淺淺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備這堂課。是啊!每一堂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