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我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一、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我大膽嘗試、創新。
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開啟班班通,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訊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訊。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為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
這也為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著,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透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裡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裡享受體驗的樂趣,是多麼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
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的時候,我著重關注情境教學這個對自己來說還不是很熟悉的領域。眾所周知,情境匯入的方法比較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方式也比較受學生歡迎。可是過去大多情況我只是把這個彩抹亮了開課前的幾分鐘,例如:講故事。 看動畫。聽導遊介紹,有時也把一些情境教學用在拓展活動方面,如扮演小記者。辯論賽……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節莫過於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揮自己的創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揮和再度創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我看電視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很不錯,像各種挑戰啊。奪標啊,我覺得很能吸引人,同時又能夠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所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節課就被我設計成為一次奪標旅遊。讓學生在遊玩。探索的過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學習。
在過去課堂駕馭能力不夠的時候,我往往設計好思路讓學生跟著一步一步達到教學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學生稍微哪個步子跨大了一點,都害怕自己慌了陣腳。現在我覺得:既然給了孩子足夠的發揮和創造空間,就要積極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時候老師的基本素質就顯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靈活駕馭,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整堂課成功與否的另一關鍵因素。相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謬的想法或見解讓大家出乎意料時,老師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靈活以對,這種教育機智更是一大看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一些細小的環節,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語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貼近孩子們與他們取得共鳴,會讓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創設一種沒有學生與老師這種概念的境界。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孩子都是劇本中的一個演員,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罷了,學生是遊客挑戰者,老師是導遊,這樣一來,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著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讓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路上的美景,則著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伴隨《春之聲》的音樂去感受,對於沒去過的新地方,學生一定是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進去探險。所以放手讓他們進去自己遊玩,大致瞭解雙龍洞的特點(這一段是看錄影,運用多媒體達到直觀形象的效果)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裡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看著老師出示的未命名的鐘乳石圖片,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
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賞識,一個專注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擊掌,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旅遊結束的“致全體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稱讚他們在這次奪標旅遊活動中表現突出,學會了合作學習,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及地形圖,他們已經成為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了。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結束學習。
課堂中重視體現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努力體現新課改的精神。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字對話體現得還不夠,如果能用兩課時安排進度慢一點,帶著學生細細體會。感悟文章本身語言文字的優美,對於豐富他們的情感。學習寫作都會有更大的幫助。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3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時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直接看圖就知道了。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字,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這樣才會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這也同樣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問題。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成功之外,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透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4
課前準備:
我十分重視這次的教學活動,態度是端正的。變壓力為動力,很早就開始準備:認真備課,認真製作課件;多次修改課件、教案。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最佳化教學程序;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為主轉變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教學設想: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全文按遊覽順序記敘,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寫“我”遊雙龍洞的時間和出發地點;第二段從“出金華城”到“那溪流就是從洞裡出來的”,寫從金華到雙龍洞的路上;第三段從“在洞口抬頭望”到結束,寫遊洞。全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滿篇皆畫。學習這一課,培養學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內容。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設想。
一要多讀。讀什麼?
1.讀修辭特點比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對比)“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誇張)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都可讓學生多讀。
2.讀感情色彩實濃的句子。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裡,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內洞一團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一塊地方,餘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等。
3.還可讓學生讀文中的重點段落,如路上、孔隙、內洞等段。指導學生讀上面這些句子、段落時,除範讀外,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邊讀邊想。如,讀去雙龍洞路上一段,可讓學生先讀,再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公路是什麼樣子的,山上映山紅、油桐是怎樣生長的,溪水出山是怎樣一種情況,山色怎樣,然後再讀,就這樣反覆讀、反覆想,一直讀到眼前呈現出畫面為止。另外,對該讀重音的字句,也應指導。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象橋洞似的”“ ……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等。總之,只要注意讀,注意引導學生讀一次,達到一種目的,學生就會漸漸讀出味來,讀出“門道”來,百讀一厭。
二要精講。講寫作方面的技巧、特點。一是文章的內在聯絡。本文除按遊覽順序寫外,文中還處處寫到溪流。從入山到外洞、孔隙、內洞,無處不溪流,好像作者的遊覽,處處追尋著溪流的“足跡”,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來,也使人看到了作者遊覽時不斷探求雙龍洞“奧秘”的興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現手法一一借用具體化的事物和感覺到的情況去描畫觀察到的情況。如,寫孔隙情況,作者不直接說孔隙多大、多高、多長,裡面的情況怎麼樣,而是用人們所常見的'東西比喻說明。說孔隙的高低寬窄用了“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的小船呢?兩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無法容納第三個人”。寫孔隙內的情況,用感覺去寫:“山石似乎都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寫外洞的大小形狀:“像橋洞似的”,“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個人開個會,一定不會覺得擁擠”,等等。這樣寫,把許多抽象的東西都形象化、具體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脈絡層次,篇章結構。
教學效果:
實現兩個目標: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
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5
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資訊資源平臺。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選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誦讀法,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因此我在教這課時,創設了一個快樂夏令營,讓同學們以夏令營隊員的身份,去欣賞課文,並且以這條遊覽的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我還透過自己設計的過渡語,始終讓學生沉浸於參加夏令營去遊覽雙龍洞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遊覽,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使他們感覺在身臨其境的遊覽西沙群島。
二.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
語文教學的特色任務是語言訓練。讀有所思、讀有所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字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從數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讀四次,集體朗讀五次,個別朗讀的次數更是充分。從質量上分析,我給了每個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接觸文字,從而有助於他們整體感知文字,併產生對文字的獨特認知。在各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學生朗讀的增量體現較為明顯。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教學中,我將從賞句入手,抓住體驗,透過課件、誦讀、動作、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從而讀懂每句話。嘗試閱讀用欣賞的方式進行,學生對喜歡句子可以多讀幾遍,有朗讀的自主權,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己透過學習、討論來理解課文。學習課文時,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景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學習途徑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朗讀或表演或介紹等,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
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6
《記金華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作者按遊覽的先後順序記敘。文章開門見山的直接點明遊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語言樸素,真實可感。
本課是以讀中感悟教學為核心的。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感悟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朗讀感悟的機會。
自以為教學成功的幾點有:
1、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四年級學生對寫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學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比如,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孩子從“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這兩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險。我珍視學生這種感受,同時結合人們對走夜路的恐懼心理告訴孩子們著者的這種感受正是由於“眼前昏暗了”引起的,這是一種真實的體驗。
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靈活。
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很高。我認為這就是自己教學成功的體現。其實教學初,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並不高,於是在教學“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我特意讓學生思考:盆栽的杜鵑有人精心照看怎麼會比不上山上開的映山紅呢?經過討論,孩子們認識到盆栽杜鵑的嬌氣,山上映山紅的不畏風雨。我問孩子們:“你們願做杜鵑還是映山紅呢?”孩子們都是純真可愛的,都高聲回答說要做映山紅。我接著讓孩子們讀這句話,要讀得“有精神”,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別強的。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這句總寫了路上風光的美麗。我先讓學生閉著眼睛聽老師反覆朗讀這個句子,然後讓他們描訴自己所聯想到的,孩子們都能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詞語庫去說自己的感受。
“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是說外洞很大的,到底怎麼大呢?我讓學生想像:若是在我們教室聚集100人開會會怎樣?200人呢?孩子們頓時恍然: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傑作,它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裡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讀這句時,我先讓學生理解“大得多”,然後讓他們弄清“一進房子”有多大,透過比較和聯想,學生都覺得雙龍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偉大!
3、有效地引導學生積累了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在教學中,我始終將讀和悟結合起來,讓學生邊讀邊悟,先讀後悟,悟後再讀,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很快背熟了“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學我引導學生先讀懂每句話寫了什麼,再思考句子與句子的內在聯絡,教孩子邊想句意邊分層背誦。孩子們思維活躍,背得很快。
教學後,我認為自己的教學還是有過於隨意不夠嚴謹這個缺點,也許是自己對教材的研讀還不夠深入吧。認真研讀教材,不憑經驗隨意教學,還有,雖然要以學生為主體,但切記被學生牽著鼻子跑,課堂要緊緊駕馭在自己手中,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於浪費過多的教學時間。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7
課始,讓去過溶洞的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聞,師生之間相互補充,與此同時藉機教學“石鐘乳”“石筍”等詞語。然後揭示課題,對課文略作介紹。
本文生字較多,可單獨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透過聯絡上下文或以及提出疑難,讀準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透過畫示意圖的方法,理清作者遊覽的順序。讓學生按示意圖說一說作者的遊蹤。
在深入研讀時,要求學生分別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引導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句反覆揣摩、品味,體會其用詞選句的準確與實在。
學生讀懂課文以後,可設計一些語言運用的訓練,如用“時而……時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寫景物某一特點的句子,然後用幾句具體的話把這一特點描寫出來。
為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進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介紹一次旅遊觀光的親身經歷,或介紹自己曾經去過的一個溶洞,給課文金華雙龍洞的內洞配上插圖等等。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所見、所想、所感的經歷。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再寫外洞洞口壯觀、外洞寬敞;再寫孔隙的狹長;最後寫內洞的奇特。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透過語言文字也感染著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一、抓實朗讀,促理解。
在初讀課文時,我提出的讀書要求只有一個: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達到第一個要求;再讀課文我提出兩個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遊路線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
(二)、自由朗讀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抓重點詞句反覆朗讀,分清詳略,在相應處批註上自己的讀書體會,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配合學習,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內化了知識。
二、體驗、想象調動興趣。
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在體驗孔隙小的時候,同桌兩個人身體挨緊閉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臥狀,想象著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和心情。瞭解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讀和背誦積累。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葉老以樸實的語言,準確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
本以為設計已經全面,但仍然出現了紕漏。在教學第二課時交流空隙的特點時,有一個學生認為“空隙很大”。我當時一楞,因為教學這課已經很多節課,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我穩下心思,問他“從哪裡體會出空隙很大?”學生回答:“‘雖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能容下一條小船,說明空隙很大。”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課前預習也沒考慮。想到此,我把窗戶拉開一個小縫,問學生:這是不是孔隙?學生回答是。為什麼說它是孔隙?學生說,因為窗戶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課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們這個教室裡來,就不能算孔隙,而在雙龍洞中就是。這是因為洞很大,相對而言,這就是孔隙了。學生這才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解決方法也是不合適的。“孔隙”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孔”一般指圓的洞;“隙”指的是縫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舉例是縫隙,倉促之下考慮問題很不得當。
由此可見,每一個小問題都不能忽視啊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0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沒有遊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字,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後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後,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為我參加工作時它就有。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基本設計環節是(一)課前三分鐘瞭解作者;(二)讓學生在文中找表明遊覽順序的詞來達到理清課文脈絡的目的;(三)學寫生字“蜿蜒”;(四)學習“孔隙”部分;(五)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觀察中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
1.加強重點字指導與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雖是四年級下冊的課文,但中年級依然要把識字、寫字作為重點,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與低年段相比,我的識字教學教的少、扶放多,進一步加強詞語教學的理解、辨析和運用,減少用詞不當的情況出現。教學“蜿蜒”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找出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蜿”容易加一點,“蜒”裡面“正”最後一筆是豎折,經過強調學生都能正確書寫。然後我出示第四課和《長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結合“蜿蜒的長城”的圖片來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孩子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了,孩子們在學習第四課時我就教給了他們理清遊覽順序的方法,本以為會很快找到遊程路線,可事實證明孩子們第二次接觸還不是很熟練的。
3.抓重點段落學習。
作者過孔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區域性,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4.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1)借小船的小體會孔隙的窄小。我透過對比句子讓學生體會、感受小船的小。
(2)學習“月”字旁的字和身體有關。從而掌握識字規律。
(3)品味過孔隙的“感覺”,讓學生抓重點詞語體會作者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受,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讓學生的身份轉化為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時我有什麼感受?“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透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
6.讀寫結合訓練
每屆學生在寫“我的校園”或“我的教室”時,只是對景物進行了細緻地描寫,但寫出來的文章都顯得乾巴巴的。讀了葉聖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們的文章只寫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卻缺乏自己對事物的感覺,也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為了讓孩子們的文章更加生動,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我們對人的感覺的詞語,孩子們用的還可以。如果時間再充足一些,讓孩子們進行充分地自我感覺,教室裡的事物就會更加地生動。後來我看了孩子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覺融了進來,雖然是初次接觸,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之後的一點點變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一些遺憾,我會繼續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孩子們的寫作上多琢磨,讓我的學生越來越優秀。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葉聖陶老先生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進行了景物描寫。文章中有兩條出索,一條是明線一遊覽順序,一條是暗線-泉水的流經路線。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訓知水平,教學始終以明線一遊覽順序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1、質疑問難,歸納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思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思考。為學生提供多次讀書的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問難,相互交流,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2、在老師的組織下,學生能夠認真學習,積極動腦。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說出自己的見解,感受到景物的特點,並能藉助圖片展開豐富想象,加強對內容的理解。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深化認識,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3
透過三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可以說,這三個課時,我和學生讀得開心、交流得盡興、欣賞得舒服。
學生能領悟課文是按遊覽順序來敘述的寫作方法,也瞭解了雙龍洞每個景點的特點,並能有簡練的詞語去概括景點特點。這就是進步,學生會從課文裡找詞句來概括了。尤其在學習描寫“沿途中作者見到的溪流,聽到的溪流”的語句時,學生能找出句中的反義詞,體會出語言的準確性,使其身臨其境。
當然,交流課文時也遇到了一點問題。例如:學生一開始認為孔隙的特點是比較大。(文中句子: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他們讀到這裡,想到小船都能進去,那還叫小。他們理解,孔隙應該像針插進去那麼小,或者是個小窟窿。這很正常,因為學生沒見過雙龍洞。後來我引導他們從語段中找句子,再欣賞雙龍洞的圖片,最終他們瞭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學生對這段中“要是……準……”這個假設句不瞭解,我較詳細的講解了一下。
總之,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收穫頗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4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葉聖陶先生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他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遊覽路上的見聞,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個重點句子,考試中出現頻率也是最多。
它難懂的地方在於體會“寬窄緩急”“變換調子”。我先從“變換調子”入手,讓學生說說音樂中的調子有哪些,試著唱出來。再讀這句話,想象溪流的調子會有哪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模擬流水聲。接著問“為什麼會流水聲會出現不同的調子”,帶著這個問題再讀前面的課文,學生就會聯想到山勢的變化,使溪流出現不同的聲音。這裡我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這部分課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我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形式,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
這篇課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這個地方都是個難點,今天這個處理方法讓我感覺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5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著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透過設計趣多多雙龍洞知多少?這一環節活躍課堂氣氛。因為浙江雙龍洞孩子們都沒有去過,利用孩子們熟知的毛澤東和郭沫若親臨雙龍洞的故事,再次領略雙龍洞的矮、窄、險。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我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詞句中去體會孔隙的窄小,發現作者寫船小是為了襯托孔隙的小,寫自己的感受也是為了表現孔隙的小。在此基礎上,還適時安排了練筆的課下作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此,課堂十分輕鬆自然地做到了“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