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1篇)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1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鐘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

  對於入學才幾個月的學生來說,認識時間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只是對於認識不是太準確。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幾時和兩種記錄方法”。難點是“認識幾時,知道時針和分針的正確位置”。

  我先透過一個謎語引出主題,然後給出一個空白的鐘面,叫學生把鐘面補充完整,學生補充了1-12這些數字,在此同時,我強調了3,6,9,12這幾個特殊的時刻,瞭解他們在鐘面上的位置。除了數字之外,還有時針和分鐘(這節課的教學把秒針略去),指出分針長,時針短的概念。

  接著,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看書,幾時做操,幾時吃飯,幾時睡覺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再提問學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過鐘錶,學生回答火車站,汽車站,超市,食堂,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當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充分利用了學具,讓學生撥一撥,看誰撥的對,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

  在教學設計時,因為自己是一個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遇到了不少困難。PPT上也出現了一個錯誤,可是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夠,如果發現錯誤可以讓學生改錯,而不是把題目跳過去。而且可能也是因為沒有經驗的原因,我上課的總體節奏偏快,對時針分針的描述過於簡單,可以透過多幾種方法,以此達到更形象的效果。在板書設計方面,大有把板書當做練習的感覺,這樣是不對的,板書不能擦,要把上課內容有序的記錄下來,在快下課進行總結時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回顧這節課的內容。

  說到“大約幾時”這個概念時,快到幾時和過了幾時表達的不夠明確,什麼時候可以用大約,什麼時候不可以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可以留到數作課上再詳細教授。“再過一小時是幾時“也過於簡化,為什麼5時再過一小時就是6時,可以強化時針走了一格,分針走了一圈的概念,讓學生結合鐘面進行解答。還有一點,動手操作機會太少,因為條件限制,學生沒有學具,所以在動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總的來說,老師講的太多,學生互動不夠積極。

  本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學生應該在“嘗試-思考-驗證”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老師要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把結論說出來,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而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要充分了解學生和教材,再透過多媒體課件和學具的運用,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心理特徵進行教學,上課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才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因此對於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會走向成功。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2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能夠生動又具體的去學習數學。因此一開始,我就直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在觀賞的過程中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及學習興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髮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二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二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整時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又感覺一堂課下來練習的形式有些過於單一,一直採取的是教師出示時間,然後學生去讀、去寫的一種形式。下課之後,就給學生們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個能轉動時針、分針的鐘!在做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很明確的體會到鐘面上所顯示的資訊。下節課中就可以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鐘,讓他們自己撥一撥鍾,讓學生的記憶能夠更為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生活經驗實際上對本節課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小朋友已經學會了看時間,因此上課時稍加點撥,就馬上能融會貫通。因此課堂上關注最多的還是那些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3

  昨日在學校上了一堂公開課《認識鐘錶》,這節課我看了很多影片和教案,可是上完發現和自我想象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夢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就是說的我這種吧,在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景下學習新知識。

  整節課中我都想盡好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所以我在一開始就引入了鐘錶王國,它給小朋友們出了許多難題,一環扣著一環,創設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然後用謎語引出鐘錶,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想讓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之後在認識鐘面時,又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麼,然後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可是這點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好的突破,還片面的停留在設想當中,沒有充分得到實踐。

  都說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異常是在出示小明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一樣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本事的培養。

  在課堂上,雖然我已經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多說,自我總結出規律,可是由於學生的表現沒有我預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們的地位。譚校長也說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充分帶動後進生,整堂課都是讓優生來回答,全班的整體差距這樣就會拉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改善。

  一學期快結束了,每一次公開課後同事們都會供給很多的提議,讓我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大的幫忙。剛剛站上講臺的我,還需更多的努力!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4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進取探討,總結規律,可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明白分針指向6,不明白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裡。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我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裡,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當指向哪裡,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能夠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我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5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資料。認識鐘錶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雖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說出整時,但由於小朋友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小朋友:你明白此刻大概是什麼時間嗎?很多小朋友心裡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小朋友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小朋友對鐘錶的瞭解還是很少的。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藉助學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謎語吸引學生,匯入新課,之後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既貼閤兒童的心理特徵,又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2、自主發現、突出主體

  在新課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髮現鐘面的三個特點:1、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觀察了這12個數字的位置特點;2、有兩條不一樣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異常指出我們此刻只學習時針和分針,不涉及秒針。;3、有12個大格子。這樣,學生基本瞭解鐘錶的外部結構。之後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最終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過程中,學生進取動眼、動耳、動腦、動口。整個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帶領下主動地學習。

  3、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學生對於“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都有切身體會,經過“你想對小明說什麼?”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不足與提高

  整堂課下來感覺練習的形式過於單一,一向採取了一種教師出示時間學生讀、寫的形式,試著變換一種角度——教師讀時刻,學生撥時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也能夠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景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另外我覺得還能夠增加必須的互動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活躍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吸引他們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期望經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鍛鍊,努力使自我更好地成長起來。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6

  “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我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經過比較,異中求同,最終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趣味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並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堅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供給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我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經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7

  《認識鐘錶》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資料,這個資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幅學生放學回家後經過電話向教師彙報回家時間的生活情境圖引出掛鐘,經過對掛鐘上不一樣時刻的直觀認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正確讀寫整時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教師在構成共案的同時,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又各有特色地進行教學。經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一向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呢?於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經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進取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資料清晰趣味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景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還經過課件演示了分針的轉動是怎樣引起時針的轉動的。學生好初步瞭解了時針一天要轉兩圈,以便能區分鐘面上的時間能夠幹什麼事情。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當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明白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本事,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8

  《認識鐘錶》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錶,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午時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本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經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經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錶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所以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鍾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可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9

  《認識鐘錶》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並能夠正確的寫出整時。最初,在我的教學構思裡,我將“整時”、“幾時剛過”和“快幾時”放在這一堂課中。可是第一次的試講後,聽課教師指出:這堂課資料太多,學生難以全部理解。於是,我決定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整時”上頭。除此之外,聽課教師還提出了我課堂上需要改善的地方,如: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不到位;板書不夠規範;缺乏有效評價等等。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重新鑽研了教材,並調整了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

  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我採用了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的方式來匯入,並讓學生回答“你發現了什麼?”,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引出“鐘錶”,之後,我讓學生說說:鐘錶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使學生意識到鐘錶的重要性,並順勢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二、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首先,認識鐘面。經過直觀教學,讓學生觀察、比較,引導學生在直觀教學中認識並區分時針和分針。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十分好,能夠仔細觀察,並準確的找出了時針和分針的特點。

  之後,就到了本課的重難點:認識整時。我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究的基礎上,瞭解整時,並教會學生如何認識整時。在學習瞭如何認識整時後,我經過“撥鐘錶”這一遊戲方式,再次鞏固了“認識整時”這一新知,並從中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發現自我的課堂教學組織本事有所欠缺,對學生的語言引導還不夠不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由於在這一部分,沒有重點強調“幾點”,在數學中應當說成“幾時”,導致在之後的練習中,仍有學生犯了這種型別的錯誤。

  然後,在學生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我向學生介紹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並異常強調了運用數字表示法表示整時時應當注意的地方。到了那裡,這節課的知識點已經全部講完了。

  三、鞏固練習

  最終,就是課堂練習了。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早上、上午、中午、午時”的概念不是很明確,但總體上,對於本節課的知識點,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表現得還不錯。另外,經過課堂練習,我還發現自我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不夠多樣化。

  這次的公開課,讓我發現了自我在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如果我認真對待這些不足之處,不斷反思,不斷改善,它們將會成為推動我在教師道路上不斷提高的一筆偉大財富。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錶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於把學生的學習慾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標位置的特點。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絡,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標等資料,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課由於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定了許多新穎趣味的'實踐活動資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資料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經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並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經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樣。

  第一次:師生一齊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

  第二次,教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並和同桌交流,自我是怎樣撥的。

  第三次,看誰撥的快。教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餘學生在下頭撥,撥好後,代表還要說說是怎樣撥的,最終評出優勝組。三次活動,人人參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裡勞動,發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情景。之後,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忙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經過多種活動探索發現。

  讓學生經過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和構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忙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之後,動手撥出半時,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後,學生參與不一樣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我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做“互動遊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環緊扣,並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簡便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教師簡便,學生愉快,獲得進取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到達預期的目的。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1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一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並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資料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我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經過比較,最終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經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經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我的一天聯絡在一齊,引導學生經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思維本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便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供給了良好的環境。最終,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2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精神為指導,轉變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力圖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讓學生欣賞一段音樂《在鐘錶店裡》,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定下心來,並順利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去喜洋洋的鐘錶店欣賞各式各樣的鐘表,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因為喜洋洋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個動畫人物,將日常生活中的動畫人物引入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並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學會了認識幾時後,設定了“幫老師忙”的環節,這樣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心理距離,同樣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起到了一個示範的作用,為接下去撥鐘錶的遊戲做好了鋪墊。“小小報時員”的遊戲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熱情,低年級的學生都很好勝,不願輸給別人,都想在這個環節中好好表現,在遊戲的過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對幾時的認識。

  在認識大約幾時的過程中,首先作為評判員,為喜洋洋和懶洋洋的赴約時間作出判斷,喜洋洋遵守時間早到了,而懶洋洋則沒有遵守時間,他遲到了。在這樣的評斷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認識到要做一個遵守時間的人。

  同時,給能夠積極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並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鼓勵,獎勵一朵“小花”,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2、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相對比較弱的,很多時候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達出來,遏制了思維的發展。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能力的激發,同時也是數學思維的激發。

  在認識時針、分針這一環節時,就安排了幾個說的活動,讓學生一起說“分針長,時針短”,又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個別說,還讓學生在自己的小鐘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注重了學生說的過程。

  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幾時,關鍵是能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學生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後,讓全班同學一起說一說這句話,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並且要求學生在認讀鐘錶的時候能夠說出這句話,使知識內化。

  同樣,在認讀大約幾時時,師生共同總結出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後,我也安排了學生自己說一說,由於是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語言表達也及時得到了鞏固,所以在認讀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這是語言得到內化的結果。

  3、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始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構建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在認識鐘面時,並不是老師直接介紹,而是讓學生觀察鐘面,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鐘面上的12個數字;說一說鐘面上兩根較粗的針的名稱,並能區分出來。

  在總結幾時的認讀方法時,學生透過觀察三個時刻鐘表分針和時針的指向規律,找出三個鐘錶指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發現規律,歸納方法。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而認識大約幾時時,透過判斷喜洋洋沒有遲到,是因為七點沒到一點,喜洋洋就到了圖書館。而懶洋洋遲到了,是因為他七點超過了一點才到圖書館。從而在自主認讀的過程中,老師稍作引導,師生共同總結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難點,學生自主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紮實、靈活。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教與學融為一體。但是不管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中都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期待大家的批評和指點。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3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錶)然後出示了鐘錶店裡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並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錶,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後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後,我又出示了電子錶計時,讓孩子們瞭解電子錶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後,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並能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計時。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4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積極探討,總結規律,但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知道分針指向6,不知道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裡。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裡,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該指向哪裡,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可以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己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5

  ,認識鐘錶中的整時講完了,反思本課的教學,感覺鐘錶知識對於一年級的學生確實是一個難點。因為大部分孩子平時很少關注時間,頭腦中也沒有時間概念。就如在課上,我問小朋友:你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睡覺?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小朋友認識了鐘面的時間卻說不出這個時刻自己在幹什麼。可見孩子們的時間觀念是比較弱的。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所以在整時和半時的教學中我力求創造符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在教學整時時我出示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圖:起床時間圖、中午下學時間圖、下午下學時間圖。讓學生透過看圖比較,在小組交流中,找出看整時的辦法。接著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如同桌互說、小組一人撥鐘錶大家說、開火車說等)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鐘面上是幾時,是怎麼認的。這樣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鞏固了本課的知識。但本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少數學生總是把幾時說成是幾點,我覺得這與我在課堂上強調不到位有關。當時這樣處理“幾點是對的,但在數學上幾時才是規範的,我們平時也要注意使用數學語言。”這樣會不會好一點呢?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6

  在一年級下冊第二章中有一個快速做20以內的減法的方法,這一節中主要是對兩種方法的掌握。如何才能上好這節課。

  在我撒謊能夠這節課的時候,是將20以內的所有減法算式放在黑板上,先讓學生將豎行的算式計算結果寫出來,再讓學說將橫行的算式計算出來,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最後透過一些題目讓學生去觀察這些減法可以用什麼方法簡便的計算,引導學生用差幾法來做,即用被減數的各位與減數作差,告訴學生差幾多幾這些現有的東西,再加以訓練,最後用小黑板上的算式鞏固。但是這一節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因為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沒有聽懂,一臉的茫然,就這個問題我做了思考,我應覺得應這樣來講。

  在上課過程中只講差幾法,並在講的過程中稍做改動,介紹差幾法時這樣來說:被減數個位的數與減數的差與該減數的和是10,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說“我用被減數與減數個位上的數作差,我知道兩個個位數相加等於10的所有算式。”因此,學生算起來就比較簡便,清晰明朗。從中不斷的訓練其口算能力。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的教學,我遵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情境中引導、探究新知,情境延續、鞏固新知,總結昇華、拓展延伸”幾個環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自主的學習氛圍。為了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大膽發言,我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如:教師表揚,獎小帖紙、同學互相鼓勵等,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一堂課下來,學生學得比較輕鬆,學會了認識整時、半時的方法,並在情境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最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鐘錶各部分名稱比較簡單,我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觀察,發現鐘錶上的各個部分(指標、數字、針有長短)的特點,鐘面上各部分的名稱,開始我想透過多媒體演示將名稱告訴學生的,後來我想,能否讓學生先試著起名子,因為一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鐘面上各部分的名稱,讓這些學生說一說,可以使孩子們具有成就感。

  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些環節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比如練習的設計還應更加有層次,關注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8

  《認識鐘錶》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透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 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19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認識鐘錶》這一單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有些學生會認讀,並掌握本單元所要求的內容,有些同學對鐘錶的知識不會,在課堂中學生是第一次認識鐘錶與時間。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認識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有哪些數字,怎樣排列,然後利用課件閃動,如果只是單純地透過視覺去感知,讓學生形成表象是不夠的。我在教學時希望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因此讓同學們每人課前準備一個鐘面的學具,學生在看一看,親手摸一摸、撥一撥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同學們透過觀察鐘面、撥動轉鈕會發現:秒針走得最快、分針走得比較快、時針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時針最短;秒針最細、分針比較粗、時針最粗;小朋友還知道了三根針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透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來說,這單元教學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20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透過比較,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透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透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後,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21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透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但學生的學習習慣還需加強培養。由於一年級學生在小學的時間不長,來自各個幼兒園,課堂常規大不相同,在短期內,許多習慣還沒有養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說出答案;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

  同時組織教學也還不到位。課堂上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實踐操作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課堂有點混亂。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