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1

  本課兩課時未完成我預期的教學任務,但效果不是很差。在第一課時主要用於朗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課的場面描寫是課文的一大特色,描寫具體、生動。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勾畫文中人物外貌、動作神態的詞句,並反覆朗讀,在讀的基礎上體會文意。抓句段中的關鍵詞,並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句段,這一點本人認為是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的亮點。無論是知識點還是人物思想上,都做到了滲透了德育思想的教育。一位共和國的總理能尊重民族風俗,這正是讚頌了周恩來總理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崇高品質。

  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本人從題目入手。因為學生有讀熟課文的基礎,幾乎所有的學生能抓住題眼。以“難忘”為題眼,強調此次“潑水節”的不同尋常直接點明文章主題,同時注重了本課的插圖。課文有一幅佔一個一整頁的插圖,而且畫面人物清晰,主次分明,所以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圖文結合,用好本課的插圖有利於引導閱讀。又以閱讀來加深對插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學生大多數能背誦4——5自然段。

  讓學生閱讀課輔資料,課餘時間查詢資料,瞭解周總理的生平,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體會傣族人民為歡迎總理所做的準備,透過朗讀去感受人們對總理的無限的崇敬。然後,從總理的穿著可以看到總理和人民捱得那麼近,從而感受總理偉大而平易近人。特別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朗讀,可以說孩子們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噴薄而出。(因為這個部分是緊扣主題的,表現出了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正因為如此,讓人難以忘懷)在引導學生讀的時候帶著幸福和歡快的情感來朗讀。(本人認為這個環節還是一個亮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領會文章內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則讓學生自讀為主,在此環節中,本人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先是課前收集資料,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提問題。小組合作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在學習生字的時候,讓孩子們大膽想象,用換部首、編順口溜、編故事,字謎等方式來記憶生字。因為是學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記憶也很深刻。

  在板書的過程中抓住難忘的幾件事重點突出,簡明地反映課文主要內容

  傣族人民——(心連心)——周總理

  熱情迎候

  敲鼓跳舞

  潑水跳舞

  完成本課後,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成敗,寫作練筆是成功的“難忘的——”學生的素材面較廣,“兒童節、秋季運動會、春季運動會、詩歌朗誦、……”學生寫的小作文字數平均近200字,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說明了學生真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了人物、動作、神態、場面描寫的技巧。透過本課的教學,本人認為語文真要有味兒“讀與寫”是“孿生兄妹”“有情感應心相繫”。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引導和過渡的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注重了這一點。

  本課的最大難點在於周總理生活的時代離現在的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距離,他們大部分連周恩來總理是誰都不知道,更難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特殊感情。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節,為什麼使人“難忘”?如何理解“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這個情感重點?我想首先要走進理解周總理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周總理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品質,感受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對他的無限熱愛和無比崇敬。所以我課前佈置學生自己利用書籍、網路等資源查閱關於傣族的潑水節、周總理及其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資料,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能力。我在課堂上簡介周總理生平結合圖片向同學們講了《一束鮮花》、《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

  課文匯入,由學生感興趣的兒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習興致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學課件的直觀性,在學生理解的關鍵處展示,調動了學生多種思維,輕鬆愉悅地進入課文意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識記的過程中,利用猜字的遊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透過動作演示、語言敘述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最後讓學生自己想方法記生字,給學生學習的自由。

  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需要。“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需要,給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在讀書時做記號,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來感受、體驗文章蘊涵的感情,同時,這也是一種讀書的能力和習慣。

  “以讀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這篇課文洋溢著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字裡行間。在人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中,在周總理與傣族人民潑水的過程中,都抒發著興奮與歡樂。因此,在課文的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讀來體會文章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如“火紅火紅”“特別” “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無一不體現傣族人民的高興心情。總理的穿著,滿臉笑容則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感情。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想象讀,齊讀等,同時,我注意做好朗讀前的感情渲染與鋪墊,讓學生有感而發,做到感情充沛、聲音自然,並透過自己的理解讀出個性。

  綜合全篇的教學,不足之處也有許多,雖然課件教學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但是由於低年級學生年紀小,上課注意力不能夠持久,整堂課熱鬧有餘而學生主動提問很少,閃光之處也不多,學生對於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之間的感情也僅僅停留在字面 ,不夠深刻,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適當改進。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3

  《難忘的潑水節》描寫了敬愛的傣族人民和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透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小朋友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大部分連周恩來總理是誰都不知道,更難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特殊感情。因此,我希望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首先,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課前為學生們網上尋找了有關周總理的介紹資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周總理生平。並結合圖片向小朋友講了《一束鮮花》、《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周總理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白了周總理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我認為課堂上老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動的。所以教學中我設計了教師範讀的環節,我覺得透過範讀,把老師對課文的感受用“語言之情”傳達給學生,產生情感碰撞,效果往往很好。而且這篇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另外,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例如課文裡第一段中 “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第四自然段中總理的穿著: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我希望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詞句,再聯絡之前對總理的認識,讓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4

  體現“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這一情感重點。在教學中,我以“情”為感召力,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在“情感的薰陶”中體驗總理和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透過描述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沉著、機智、樂觀的精神和為新中國做出的偉大貢獻,學生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學生明白了周總理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同時,在眾多國家領導人當中,我非常敬佩周總理,我常常為我們有一位這樣的好總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因此,老師對總理的愛戴、尊敬也成功地轉移到學生的身上。這都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讀文中悟“情”

  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課文裡,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特別”“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寫“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系列的不足。沒有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學生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讓人溫暖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敬愛的周總理的到來,使傣族人民沸騰了,人們“敲起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著一串串喜慶的花炮,迎接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銀碗與人們互相破水祝福,同慶盛大的節日。

  有感情地朗讀時本課的難點,而最大難點在於周總理生活的時代離現在的學生有很長的時間距離,他們大部分連周恩來總理是誰都不知道,更難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特殊感情。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節,為什麼使人“難忘”?如何理解“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這個情感重點?我想首先要走進理解周總理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周總理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品質,感受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對他的無限熱愛和無比崇敬,所以我課前佈置學生收集了有關周總理的資料,並在課堂上簡介周總理生平結合圖片向同學們講了《一束鮮花》、《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明白了周總理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

  教學中,我引導著孩子們去尋找傣族人民為歡迎總理所做的準備,抓住“火紅火紅”一詞,讓學生感受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多麼開心和幸福。透過朗讀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無限的崇敬。然後我們抓住體現周總理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一詞理解總理的可親。從總理的穿著可以看到總理和人民捱得那麼近,沒有絲毫的特殊,從而感受總理偉大的平易近人。尤其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朗讀,孩子們的感情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不足的地方,我覺得對於課文的朗讀,我的示範過多,以至於孩子們自己的理解的朗讀較少,除了最後兩個自然段的表現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數是孩子們模仿我的朗讀模式進行的,應該相信學生,多放手讓學生自主感受、領悟,多點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敘述了周在西雙版納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情景,表達了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深厚感情。

  在學習課文第四段“周和傣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周把水潑向誰?向他(她)祝福什麼?傣族人民把水潑向誰?向他祝福什麼?學生說後表演讀,氣氛很活躍。從這裡,學生真正感受到周的可親可敬,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的人格魅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對周的敬愛。

  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需要。“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需要,給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在讀書時做記號,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來感受、體驗文章蘊涵的感情,同時,這也是一種讀書的能力和習慣。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7

  這篇描寫了傣族人民和敬愛的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透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我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徵,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並以此加以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開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少數民族的名稱,相機出示了“傣族”,認識了“傣”字,讓孩子說說知道的傣族的特徵,孔雀舞、竹樓,潑水節自然出現了。接著,我讓學生講了提前佈置的蒐集潑水節來歷的故事,孩子的興致一下子被提起來了,也瞭解到人們為什麼要用這種形式慶祝節日,更為學習課文時的某些環節打下基礎。

  要想讓學生對周總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從周總理的待人處事等細節入手,使學生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因此,課前我先讓學生們查找了有關周總理生平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周總理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8

  成功之處: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說完整話,並對錶達好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學生說話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變成了願意說、想要說。比如:用“一手……一手……”“一邊......一邊......”“周總理祝福人們——”等。同時,這節課我也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透過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學生的朗讀也得到了訓練。比如: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從哪個詞體會到的?你能帶著這種體會讀讀這句話嗎?諸如此類。

  不足之處:

  1、沒有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生還被我死死的牽引著,學生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周總理資料放在課前,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3、在引導學生結合句子談體會時,與設計的自學指導脫節了。

  4、整堂課零追碎問太多了,沒有統領性的問題。

  5、時間處理上前松後緊,使得後半部分講的不透徹。

  6、課文結尾處不乾淨利索,句子訓練顯得多餘。

  7、課文拓展沒有進行。

  今後,在教學中還需不斷鑽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標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同時,每上一堂課,都要深刻反思,查詢不總,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9

  上週是沛澍備課,我在沒備課的情況下看課件,並不理解沛澍的設計意圖,等備完課之後回頭發現這篇課文設計的真的很好。

  經過認真備課和梳理課件,我們班這節課進行的很順利。開篇讀課題,在課題中教學“潑”字。之後讀課文,問學生問題,檢驗預習成果:什麼是潑水節?孩子簡單回答後,師放一系列潑水節圖片,然後我給孩子們講解什麼是潑水節—少數民族的一種慶祝節日,用來表示對人們的祝福。

  這之後進行識字教學,二年級不需要逐字說識字方法了。在開火車領讀和男女生輪讀中發現孩子們掌握的不好的生字,再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習,已達到鞏固加強的目的。

  “蘸、襟”兩個字孩子們容易讀錯,可用生活中識字記住它。“同學們吃過火鍋吧,火鍋蘸料的蘸就是這個蘸。”“襟”是指衣服的一部分,襟字右半部分念jīn,所以它是形聲字。

  在課文教學中把涉及到的相應的字教學完畢。

  第二次代問題讀課文“這次的潑水節為什麼難忘?”鍛鍊孩子用“因為……所以……”句式說話。因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歡度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所以這個潑水節十分令人難忘。

  指導朗讀重點指導第三段。第一、二段中讓孩子加重“特別、一起”等詞彙的語氣。重點找找課文時如何描寫人們歡迎周總理的?“敲起鼓、撒花瓣、賽龍舟、放花炮”

  周總理的外貌什麼樣?到課文裡找找說說。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周總理說什麼?透過孩子們的回答,我覺得他們知道了周總理是個讓人敬愛的人。但我覺得識字部分我還是太磨嘰,耽誤很多寶貴的時間,以後要多注意這個問題。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注重了這一點。並且根據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抓住了識字和朗讀進行教學。

  一、掃除字詞障礙

  在本課識字教學中,我以集中識字為主。在識記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想方法識記生字,給學生學習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識字本能得到發揮,得到創新,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識字。因此,這個環節學生完成得非常出色。例:撒,用手把東西散開;鳳裡面是又,不要和風搞錯;凰,皇帝在風中;襟,衣字旁加禁;褂和街很相近等。

  二、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朗讀訓練

  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重點,在教學中,讓學生從多層次、多種形式反覆地朗讀課文,從而感受到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時的熱烈場面和人們的興奮心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例如,在教學朗讀第三自然段的時,我重點抓住“歡呼”一詞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從關鍵詞中體會傣族人民激動、高興的心情。再如,在教學“火紅火紅的鳳凰花…………一句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反覆朗讀關鍵句,讓學生從關鍵詞中把自己的情感朗讀出來,使自己的朗讀能力得到昇華。教師在對朗讀語氣進行適當點撥和訓練。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目標就達成。

  《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難忘的潑水節》文字雖少,但所呈現出來的場面是熱鬧的。如何讓二年級的學生充分感受到字裡行間所體現出來的激動與興奮是我在預設教學目標時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在預設教學過程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 利用媒體,拉進文字與學生的距離。

  二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原本,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的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適合運用媒體營造情境的文字,媒體使用恰當,可以起到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的作用,文字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2、 變換形式,提供學生多次朗讀的機會。

  朱作仁教授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教學中,把讀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給予學生。本文雖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奮。基於這點考慮,我在教學中注重肢體語言與朗讀的配合,低年級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體、動作和教師語言的引領下,學生們盡情高呼: 此時此刻,他們彷彿就是潑水節的一分子,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一讀讓你覺得最激動的句子或段落時,學生都分外投入,在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有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