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頤和園》第二課時教學案例及反思

四年級語文《頤和園》第二課時教學案例及反思

四年級語文《頤和園》第二課時教學案例及反思

  【摘要】

  新的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以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廣大教師積極轉變觀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特別是作為“農遠”學校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運用“農遠”教育資源,並掌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

  農遠 閱讀教學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題與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頤和園》這一課是筆者在課改年級上的一節公開課。筆者打算就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將《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依據學生過去積累的學習經驗,以《頤和園》為例,在學習過程中使之具體化,最終達到教學既定目標。課前,我充分利用學校遠端教育資源認真備課,精心製作課件。在教學中,運用媒體輔助教學,努力實現資訊科技與新課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節課採用“確定目標,自由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五個環節構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頤和園》。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遊覽頤和園的?

  板書課題:

  頤和園

  生:作者先是遊覽了長廊;然後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和排雲殿;接著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後下山,觀賞了著名的十七孔橋。

  師:看來作者的遊覽順序即寫作順序大家都清楚了。那麼這節課,老師就想幫助同學們透過組內同學之間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協作學習來深刻理解課文,進一步領略頤和園迷人的風光。這是一種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嘗試一下?那麼,請同學們首先按老師教給大家的方法自己確定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這是我們學習每篇課文都應該爭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頤和園中長廊是什麼樣的?

  生:我想讀讀描寫昆明湖的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兒。

  生:我想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誦課文。

  師:下面老師歸納一下同學們提出的學習目標。看看是不是這幾個: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必選的);二是體會園中景物的特點(各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來學習,不必都選);三是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四是背誦課文。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所需確定學習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裡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體現出對學生學習主體充分的尊重。)

  師:如果沒有問題,就請各小組迅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大家可以結合以前的學習,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創造新方法。一會兒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習成果。

  (小組學習)

  (評析:課上,教師注意激勵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學習結果的評價等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頤和園之行吧!哪個小組先來彙報?

  生:我們小組學習了描寫長廊的這一部分,我們採取的是“找特點,談感受”的方法。我們先來讀讀這部分課文。

  媒體出示“農遠”資源:長廊畫面和文字片段,學生朗讀。

  生:我先來彙報。透過讀課文,我知道長廊的特點是長,走在這樣的長廊裡,我會覺得非常自豪。因為我還透過查詢資料知道長廊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作為中國人,我為祖國有這樣好的建築而驕傲。

  師:是呀!體會得真深刻!誰願意再來讀讀這部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課文。

  生:我接著介紹長廊,我覺得長廊的環境也很美。

  讀句子。

  師:你讀得真美!有誰願意向她學習,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生讀課文。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長廊。(看投影)走在長廊裡,長廊那獨具特色的建築,長廊上數以千計的彩繪,再加上長廊外昆明湖的美麗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讓我們一起配上音樂再讀一讀這一部分,共同感受長廊美麗的景色。

  齊讀。

  (評析:充分利用“農遠”教育資源中的媒體資源輔助教學,透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後,指導學生美讀,並注意給全體學生朗讀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朗讀、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師:我們不知不覺走完長廊,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引讀)哪個組接著彙報?

  生:我們小組遊覽了佛香閣和排雲殿,我們選擇的是第二種方法“查資料,深入體會”。我先來彙報。透過讀課文,我們認為佛香閣非常高大宏偉。

  師: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從“聳立”一詞能看出來,“聳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從“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閣很高。

  生:我透過上網查資料知道佛香閣高41米,是頤和園裡最宏偉的建築。園內所有景觀都是以它為中心建造的。透過這個資料我更感到佛香閣非常宏偉,有氣勢。

  生:我知道排雲殿是慈禧太后過生日時慶祝的地方。這個地方一定是非常華麗、光彩奪目的。

  (評析:學生透過拓展閱讀,查閱了關於佛香閣、排雲殿的相關資料,豐富並加深了對課堂閱讀內容的理解。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拓寬了知識面。)

  師:(運用“農遠”資源展示佛香閣圖片)這麼宏偉的建築,讓我們再一次透過朗讀來體會它的壯觀好不好?(生齊讀課文)大家想不想登上萬壽山欣賞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哪個小組學習的是這一部分?誰來彙報?

  生:我們小組學習的是這一部分,我們選的是“有感情朗讀”這種方法。下面我們請一位代表來讀讀課文。

  師:老師為你配上音樂。好,讓我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美麗的畫面,看他能不能把我們帶到萬壽山上。請你開始吧。

  生朗讀。

  師:你們感受到什麼了?誰來說說?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聽了她的朗讀,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靜,也非常的綠。我也想讀一讀這一句。

  生:作者分別用“鏡子”和“碧玉”來比喻昆明湖的靜和綠。

  生:我透過“滑”字,體會到昆明湖顯得更靜了,更美了,讓人回味無窮。

  師:你的發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處,把書讀活了!你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

  生朗讀。

  師:(請剛才的小組代表)你來評一評,她讀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她讀得不錯,但聲音再輕一點就更能表現出昆明湖的靜了。

  師:你指導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學一學,讀讀這句話行嗎?

  (評析:學生透過自主學習體會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學生感到親切,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成功的樂趣。)

  師:(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你來評評,老師讀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老師比我讀得還好。

  師:謝謝你的誇獎。我們都來練一練,看看誰比老師讀得還要好。

  練讀。

  (評析:教師看似普通的一句話,是對學生能比老師讀得還好的一種心理暗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教師的詼諧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動力。)

  師:這麼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記憶裡呀?好,讓我們試著背一背。

  (評析:教師對背誦的意義有深刻的認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符合新大綱重視背誦、積累語言的要求。)

  師:昆明湖的景色的確很迷人。讓我們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著彙報。

  生:我們學習的是十七孔橋這一部分,我們採用的是“當小導遊”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

  學生結合畫面介紹長堤、小島、十七孔橋等景物。

  (評析:語文的性質之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此處學生創設的當小導遊的情境,是學生調動以往的語言儲備加以運用和創造,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師:頤和園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引讀)其實,園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紹的這幾處,還有許多,你們知道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踴躍發言,介紹得繪聲繪色,座位上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

  師出示課件:頤和園風光圖片。

  (評析:重視“農遠”教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注重現代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優化了閱讀教學,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同時,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對頤和園產生留戀和嚮往的情感。)

  師:(在音樂聲中)同學們,頤和園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也有夢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它不愧是我國園林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去北京,親自到頤和園細細遊覽。

  【教學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主體充分參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閱讀教學強調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髮展的主體,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獨立的創造性的進行學習活動。把教學本位定位在師生交往上,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主體的內在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行為。

  本課教學,教師讓學生先自學,自主嘗試,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在個人充分自學、領悟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學習過程運用了“確定目標、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五步教學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真正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勞動者,求索者和設計者。

  教師能充分運用“農遠”教育資源輔助教學,努力將現代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能最佳化課堂教學,準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輕輕鬆鬆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取資訊,分析、加工資訊,進行交流與創新,使課堂教學變得活潑而高效,有效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