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1
認識梯形是概念教學課,而空間圖形的概念往往又有著其特殊的聯絡性。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並已正確掌握了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這些圖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在此之前學生頭腦中已經基本積累了許多表象的東西,而且經過前三年的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為此,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出示情境圖:“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特殊圖形?”學生指出梯形。那你能說出生活中的梯形嗎?再次形成表象。接著提問:“那你認為什麼樣的圖形是梯形呢?畫畫看!”學生畫出梯形後再讓他們嘗試用各種道具做出一個梯形,有學生用尺畫,有的用紙折,有的用釘子板,各顯其能,有了上節課動手做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他們可謂駕輕就熟。整個過程氣氛熱烈。展示成果之後,立刻演示梯形提問:你發現梯形的對邊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何相同與不同?學生透過動手與演示之後,很快得出梯形只有一組對邊互相平行且長度並不相等。自然引出梯形的定義並與平行四邊形形成對比。
在學習了定義之後,自然引出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畫高的方法畫出梯形的高嗎?學生們信心滿滿,很快探索出結論,在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之間畫垂直線段。對於梯形的上底、下底及腰的定義,則採取讓學生自學書上的文字介紹,難度不大,相機介紹等腰梯形,與等腰三角形有異曲同工之妙。
練習時,我不是單純的讓學生量結果,報答案,而是讓他們上臺動手指一指,說一說,再標一標之後再去量長度。摺紙,拼圖,練習方式多種多樣,讓學生在手腦並用中輕鬆學習,認識梯形。
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2
一、環節設計,層層遞進;
幼兒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弱,所以,我透過用梯形與各種圖形作比較,從而鞏固、理解梯形的特徵。為了讓幼兒能認識梯形的特殊特徵,我又讓幼兒動手操作“折”來體驗其特殊性,讓幼兒記憶深刻。最後,透過集體尋找梯形,獨立尋找梯形來鞏固,加深幼兒對梯形的印象。
二、缺少情境性;
中班幼兒的特點,還是需要趣味化、情境化的課堂。本次缺少情境性,也就缺少了趣味性,幼兒也因此失去了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可設計一些如:圖形王國等有趣味的情境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銜接語還應連貫些
教師在每個環節語的銜接語顯得有些僵硬,過渡的不自然。教師應在這方面多考慮,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語能自然又帶有神秘性。
活動中存在很多不足,如重難點沒有很好的把握好。這一方面應多花時間思考,在今後的活動中減少發生這種問題的現象。
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3
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 梯形的概念是較抽象的,幼兒要了解它的特點,就要藉助於操作,對比,觀察等方法來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當,更會使幼兒對學習數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透過課件製作了一個闖關的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把握對梯形的認識。活動開始,我以幼兒熟知的動畫角色—孫悟空匯入,邀請幼兒們幫助他勇闖“梯形城”,使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一下子激發出來。
在第一關,我設定正方形門、長方形門和梯形門,每道門的問題使幼兒初步感知梯形和已學過的圖形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同時進一步透過看一看,說一說來了解不同的梯形。在第一關中,我發現幼兒對於直角梯形的認識有點難度,我將直角梯形的特點“上下兩邊平行,一邊斜的,一邊直的”做了重點講解,並且孩子們自己也發現這個梯形的.一個角和長方形正方形的直角是一樣的。
幼兒喜歡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樣的方式,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隨之大大增強!於是在第二關,我設定一條圖形通道,通道內擺放不同圖形,要求透過時只能踏在梯形圖形上,碰到其他圖形就要跳過去。這裡的梯形都有不同程度的傾斜,第一關認識了梯形,而這一關就是對上一關梯形學習的檢驗和提高。在此活動中,我發現幼兒都能很快地找出一般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但是當遇到一個斜邊不一樣長的梯形時,有一些幼兒認為它不是梯形。雖然此類梯形第一環節讓幼兒看過,可是到這裡有些幼兒卻忘記了,我以梯形的特徵提醒幼兒這也是梯形中的一種,可是效果並不理想,如何將梯形的概念闡述得又科學又能讓幼兒明白,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第三關,我讓幼兒在一幅圖片裡找出隱藏的梯形並塗色。透過幼兒實際操作,使幼兒進一步掌握梯形的概念,讓幼兒切實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由於有了前兩關的知識鋪墊,這一關,孩子們進行的都很順利,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正確地找到了隱藏在圖片中的梯形。
反思整個活動,我覺得我的教師評價缺乏感染力,當幼兒很好地完成一個任務時,我只是以“你們真棒”“恩”“好”等簡單帶過,而且給孩子說的機會也不夠多,每個問題都有很多孩子搶著回答,為了方便我只是隨意叫幾個前排的幼兒回答,這無形中扼殺了一些幼兒的創造性想法,也降低了一些孩子的積極性,這點是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的,當然課件製作上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以後也要認真專研教材,精心設計。
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4
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絡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透過比較,透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匯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裡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5
對於梯形,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這節課我結合幼兒的這種感性認識,設計了找圖形、剪圖形和畫圖形等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透過比較,透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整節課由“找圖形”匯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找圖形的過程中,讓幼兒把梯形和其他圖形分開來,這樣很大程度上結合了幼兒對梯形的感性認識。在找圖形之後,我沒有讓幼兒直接拿材料出來剪,而是讓他們把梯形和長方形重疊起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梯形的一些特徵,這樣更強化了幼兒的感性認識。
在剪梯形環節中,讓幼兒拿一張圖形紙把它剪剪,讓它變成梯形。這個過程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梯形基本特徵的認識能力。幼兒剪梯形雖然有的剪的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在畫圖形的環節中,讓幼兒在很多圖形中選出是梯形的給予塗色,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的判斷和認識。
學是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教學設計.梯形對中班的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現在的家長也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兒對體型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徵。所以透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對梯形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這節課我設計了認識圖形、區分圖形、給圖形塗顏色和剪圖形、遊戲、活動延伸等環節。讓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強化感性認識並透過自己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在給圖形塗色的環節中,讓幼兒在多個圖形中選出梯形並給予塗色,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的判斷和認識。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小朋友在課上剪圖形,而把這個過程放到活動區中作為活動的延伸,讓小朋友自主的進行,在活動區中,很多小朋友模仿著老師在課上變魔術的樣子,熟練地使用著剪刀,一絲不苟認真的剪著,這個過程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梯形基本特徵的認識能力。雖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認為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值得說明一點的是希望各位家長多給孩子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並且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