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 篇1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三方面內容:
1、水的不同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匯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匯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丟擲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著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裡的氣氛更加活躍。
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為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裡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為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那你們知道雲是怎麼形成的麼?配合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對雲的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裡: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這裡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破解這樣的難題。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侷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氾濫,江河汙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 篇2
要想教好孩子,必須自己先成為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語文課堂一定會是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現將今天的課記錄幾點如下,作反思之。
一、透過教師的示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看似平常的範讀,其實對於學生來講,至關重要,特別是面對低年級的孩子,範讀就更加重要。面對《我是什麼》這樣一篇富有科學性與文學性的課文,帶領學生讀好、背好,從而愛上語言文字與科學,是本課最佳的切入點。本節課,一開始便繪聲繪色地將課文讀給孩子們,他們很快就被課文內容深深的陶醉了,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課文當中,有的還情不自禁地跟讀起來。語文教學一定要有變化,千篇一律的教法誰能不乏味呢?孩子們聽到老師讀得如此開心,也很想讀一讀。於是,在教師讀完之後,馬上安排孩子們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課堂馬上被點燃了。誰說低年級的語文課一定非得從單個的認字、讀詞開始呢?一篇好的課文,學生收穫的肯定是多元而豐富,而不是單純地為識字而識字,識字的目的是為了讀文,讀文的目的是為了習得方法,感受語言之美,透過感受語言之美而感受生活之美,進而更積極、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
二、透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學習這一課時,出示了很多有關“雲”圖片。簡簡單單的圖片,在孩子們的眼裡卻是奇幻而五彩繽紛的。白雲好像棉花糖,烏雲好像黑地毯。有的好像是兩隻熊打架,有的又是虎在奔跑,還有的像獅子吐出紅寶石,瑰麗的童心將普通的作品披上了童話的色彩。
三、透過師生的動作背誦,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動作背誦,是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使用的一種背誦方法。《我是什麼》一文看起來很長,但在本節課中運用的”動作記憶法“,很多學生當場便背誦了下來。這樣的方式,既適合於教師,也適合於學生,簡單而實用,可經常使用之。
一節好課,帶給學生必定的豐富的、有趣的、特殊的精神盛宴,與深刻的、富有情感的心靈感觸。常態課,亦有不一樣的精彩!
《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 篇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這種多項互動合作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在“找果子”到“贈果子”的趣味教學環節中,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合作,體會學習的快樂,延伸學習的意義。
一、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主導性
作為二年級的孩子,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起一年級來說是長一些,但是好動、無意注意佔主導仍然是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特徵。而老師從始至終都透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師的教學牢牢吸引住了。比如:開課時,用學生熟悉的猜謎語,就吸引了孩子們,使他們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了興趣。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看著孩子們對謎語的濃厚興趣,老師順勢就引出了課題。又如在鞏固生字新詞時,讓學生玩魔方,學生的勁頭十足,認識的小朋友搶到並迅速讀出來,帶動不熟練的小朋友跟著他念,使每位小朋友都積極參與並有所提高,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玩。
二、“認、讀、說”三者結合,追求學生個性自主發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的價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傳遞與積累上。今天,我們的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情境與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中瞭解相關的問題,滲透語文知識的同時瞭解簡單的科學知識。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並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本課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小小組裡自由讀課文,三件不同衣服這裡分組讀,指名讀等,小組擺水的變化這裡透過說,並用課文中的話說說水的變化。使每個學生對文字產生不同的感受,獲得發展。
三、把情感體驗融於課堂生活,提升人文內涵。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小學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裡,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理解白、黑、紅三件衣服時,學生在讀之後老師問你們有什麼問題要說?生1:“三件衣服什麼時候出現?”生2:“晴天的時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紅衣服。”生3:“為什麼會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陽紅紅的所以天空中的雲紅紅的,中午這段時間太陽白白的所以雲是白的,下雷雨前則是烏雲。”學生在自問自答中解決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細心地呵護並努力滿足學生這種需求。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臺。此文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本站僅為收集收藏,若您不願意轉載,敬請聯絡我們,立即刪除.
《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 篇4
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七單元《我是什麼》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四季的.腳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進行設計。
一、魔術激趣,整體感知
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一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小魔術來吸引大家。然後,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著大家一起“變”魔法。這樣設計導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著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裡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著,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透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接著繼續引導“我還有什麼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透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透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裡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裡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裡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透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絡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影象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透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四、收集資訊,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透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特別有個學生提到了“南水北調”工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下課觀察水在生活中的變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並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衛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我是什麼》課後教學反思 篇5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課我試圖透過指導觀看圖畫、動作演示朗讀等,使學生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把有趣的東西學得更有趣。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著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本節課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著,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透過理解朗讀,動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並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麼。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透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字理解更加透徹。
不足之處:寫字指導倉促,個別學生對生字掌握不是特別熟練。自習課上需要進一步指導,以便學生徹底掌握,不留教學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