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8、7、6加幾》教學反思

《8、7、6加幾》教學反思

關於《8、7、6加幾》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8、7、6加幾》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8、7、6加幾》教學反思 篇1

  根據《標準》的要求,應該把培養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計算能力要從一年級做起。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學生應練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種,教材中呈現了多種計算方法,如:“點數”和“接著數”等,學生在學習10以內計算時已經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時間專門進行教學,而“湊十法”是計算進位加法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具有規律性強、易於理解和過程簡捷等特點。並且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正確和迅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本節課的內容是在9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對各種演算法如“點數”“接著數”“湊十法”都已經有了比較,本節課主要是要求學生能用“湊十法”進行計算。

  本課是學生對“湊十法”已有一定基礎上來學習8加幾,7加幾及6加幾。在設計本課時教學過程時,我是按照“創設情境匯入——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8加幾的計算方法——探索7、6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7、6加幾的計算方法——綜合練習”的過程來設計的。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過程,因為學生有了9加幾的鋪墊,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已經能基本藉助手中的學具進行湊十的計算,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明白為什麼要湊十,怎樣去湊十,這樣在學習7、6加幾時我就放手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嘗試,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的過程,體會到如何去學習,很好地進行了數學思想的啟發,透過適當引導,讓學生透過操作,得出計算的方法,無論是演算法還是算理都比較清楚明瞭,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8、7、6加幾》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在教學用“湊十法”教學9加幾的基礎上同時教學8、7加幾,由於計算時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上節課要稍多一點,但計算起來有困難,因為孩子沒有學習過類似的計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學出現了點數的演算法,和接著數麻煩的方法,還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計算的,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教學過程設計以中山體育館開展體育活動為主線,熟悉的情節,喚起學生興趣,使之產生學習動機,然後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新知,組織學生交流,再進行反饋評價。如果本節課單一是為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的基礎練習,會很枯燥,因而設計趣味練習,具有參與的廣泛性和積極性,特別是找汽車和打氣球,幾乎全班參與了活動,同學們都很積極。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備課和設計教學過程。由於這節課是在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對用“湊十法”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由於學生普遍處於接受新知識是屬於慢熱型,所以主要以老師引導為主,在教學設計完全按照課本的設計上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反饋的資訊和課本所設計的學習過程一致。但在另外一個班級,學生接受新知識比較快,在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非常好,學生主體性比較強。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適時充當老師的角色,讓學生講解,質疑比較吸引其他學生的學習。且在反饋時,我發現所有的學生用的都是湊十法,多數的學生是拆5湊8,看來學生能運用原有的知識順利的進行知識的遷移。

  本節課課堂氣氛沒有平時常態課堂那麼活躍。存在的原因:老師沒有常態課時放得開。在提問和評價反饋學生過於死板,處理學生的回答和教學環節不夠靈活。學生第一次拍錄影課也有點緊張,課堂常規要求沒有到位。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他們對數學知識有著不同的理解,對數學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課堂也因此而五彩繽紛、富有個性色彩。我因課堂中害怕學生沒跟著教學設計走或者害怕“收”不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過於拘束。

  《8、7、6加幾》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的方法與上節課相同。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我覺得應該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8、7、6加幾。如果不用操作,只讓他們憑藉頭腦中的“給9湊十”的方法,想象著解決8、7、6加幾。怎麼做效果會更好些。於是我在我教的兩個班級進行不同教學。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引出8+7、7+4、6+5這三個算式後,在三班我沒準備任何學具,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計算出結果,然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在彙報中,出現了很多種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沒有預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種解決的方法:(1)、把4分成2和2,8和2湊成10,10再加2得12。(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湊成10,10再加2得12。(3)、我知道8+5=13,那麼8+4得數就應該比13少1,是12。(4)、我是這樣算的,10+4=14,8+4得數要比14少2,是12。

  在我們班,上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學具,有很多同學充分利用了學具,我清楚:這些同學都是用“湊十”的方法解決的,全班大約10人的學生沒動學具,這些同學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決。但在集體彙報時,我發現只出現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湊十”法,我還不甘心,盡力的啟發:“還有其他方法嗎?”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數分大數的方法,其他方法沒有想出來。

  透過兩個班的比較,明顯的看出,由於學習9加幾時是用學具掌握的“湊十法”,所以用學具操作的四班沿襲了9加幾的“湊十法”,思維明顯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為沒有用學具,反而沒有受“湊十法”的束縛,集思廣益,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我想動手操作加強感悟,這是低年級學生形成新知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它不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夠順利遷移,克服思維的障礙,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我們要尊重每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應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