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同學引入詩境,自身必需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同學的情感,激發同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和《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身的先天缺乏。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後,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藉助註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同學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藉助註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同學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同學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同學在眾多資訊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於同學的預習做得非常充沛,都已經批註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於是同學在自學時已經瞭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後,還是處於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後,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假如同學預習充沛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假如同學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同學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麼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麼!讓同學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後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紮實了,讓同學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麼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後遷移運用藉助註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絃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同學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資訊意義,而是讓同學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鬚髮揮想象。”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同學透過想象,空虛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小朋友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同學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同學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於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獲動態的資訊引導同學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後,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寧的生活畫面就出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後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同學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身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方,創設情境,讓同學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同學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身的課堂也時時充溢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