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面五星紅旗》的教學案例及課後反思

《一面五星紅旗》的教學案例及課後反思

《一面五星紅旗》的教學案例及課後反思

  【教學案例】

  這學期學校開展了診斷式聽課活動,由“學科委員”組織與實施以“關注課題、提高效率”為主線的常態下的學科教研活動。5月27日,此次活動吸引來了省教科所姜老師與4名訪問學者,在學校小會議室裡,我們的12位學科委員與專家又一次面對面了。姜老師攤開筆記本,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請老師們先談談自己參加課堂診斷活動的感受,對活動開展的想法,再說說教學中的困惑與問題。經過激烈的討論,有幾位教師都談到了關於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問題,認為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那麼怎樣讓“讀”成為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6月6日我帶著這個問題執教了《一面五星紅旗》一課。

  《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旅遊遇到危險時寧願忍受寒冷和飢餓,也不肯用國旗換麵包,最後暈倒在地,贏得外國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課文思想性比較強,不好把握。我在這節課上,嘗試運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昇華”。本堂課教學中我使用了默讀、自由讀、小組讀、品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在課後學科委員與我進行了交流,認為我較為成功地在“讀文”與“悟道”中搭起一座橋,整體效果比較好。特別是有一點值得肯定:創設情景讓學生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互相評價,促進理解環節自然輕鬆,學生在朗讀過程的參與和評價表明學生感悟到位。

  現在我對本課的教學中關於朗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課堂上,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才能成為學生自己的一種需要。

  我在教《一面五星紅旗》一文時,先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短片(播放學校升旗儀式和奧運會奪金牌的頒獎場面)說:“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

  望著徐徐升起的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說“看到國旗,想到革命烈士的鮮血;看到旗面左上方墜著五顆黃色五角星,一星較大,四顆小五角星象徵a領導下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衷心擁護;五星紅旗代表我們偉大祖國的主權與尊嚴。”緊接著我說:“是呀,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個中國人都尊重和愛護它,那麼一位身處異國他鄉的中國留學生對五星紅旗又有著怎樣的感情呢?今天,我們學習26課《一面五星紅旗》。請翻開書108面,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透過默讀,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他們自己朗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彷彿也溶進了朗讀之中,感覺到出現文中一個漆黑、幽深的處境。這樣的朗讀扣動了同學們情感的心絃,讓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的真情,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慾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

  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於促使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創造性地理解課文。如《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中兩個角色:麵包店老闆,中國留學生。指導朗讀時,首先是分角色朗讀前的鋪墊,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歸納瞭解麵包店老闆,中國留學生的個性,麵包店老闆由一位冷漠的商人,變成一位樂於幫助人的人;另一位有著深深愛國之情的中國留學生,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了兩個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後創設情景進行分角色朗讀,先揣摩出兩者的語氣、語調,並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而心領神會地讀出了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備。

  興趣是逐漸養成的,學生有了朗讀興趣,便會樂於朗讀積累,便會“孜孜以求之”,從而逐漸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總之,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情發於心間,又能溢於言表。

  二、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1、巧使學生讀中見情:

  學生不愛朗讀,固然有不重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們朗讀能力差,特別是把握不好朗讀的姿態、情感、意境等。因此,教師要加強朗讀技巧指導,在朗讀實踐中引導學生揣摩、領悟,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時,讓學生透過“讀”去感覺、去聯想、去領悟、去汲取文章營養。在學習《一面五星紅旗》匯入時,我就對學生說:“許多同學有出國留學的願望,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自己的祖國,今天你們就是那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讀書的第一個假日去漂流吧,好嗎?還等什麼,出發吧!引出齊讀第一自然段;在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我問學生:“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說:“需要吃的。”我充當麵包店老闆的角色說:“現在我就是那位麵包店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在拒換五星紅旗這一環節,我扮演麵包店老闆拍拍一學生的肩膀對這位同學說:“我們可以用這面旗子換麵包。”……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誦讀時始終把自己當成是那位中國留學生,而我就是麵包店老闆,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生與文字對話的平臺,起到很好的朗讀效果。

  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學習《一面五星紅旗》一文重點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我對學生說:“現在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這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毫不猶豫地說:“恐懼、害怕、著急。”我連忙指名學生讀出恐懼、害怕、著急的語氣。然後讓其他同學評議,學生再讀,效果很好。我又問學生:“此時處境這麼困難,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需要吃的。”我說:“現在我就是麵包店的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學生又一次投入地朗讀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當汪紫薇讀完後,尹正怡說:“我覺得汪紫薇讀得不好,因為留學生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而且身上撞傷了好幾處,應該說得有氣無力,但是她卻笑了。”學生儼然把自己就當作了那位迷了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裡轉來轉去的身處險境的中國留學生。

  文學作品是無聲的語言,朗讀則是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的橋樑。若佐以音樂更置人於一種特殊的氛圍之中,有“潤物細無聲”之妙。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薰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師要針對不同型別的課文,選擇與之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學《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時,當課文學習到尾聲時,學生被文中的留學生的愛國熱情所感染,我說“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無論飛得多麼遙遠,當你看到了國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請聽三0五班同學的配樂詩朗誦《我願變成一陣微風》,飽含深情地表達我們熱愛五星紅旗,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播放配樂歌曲《五星紅旗》,展示課件。

  齊:我願變成一陣微風

  男:我願變成一陣微風,在黎明的時候飛向a廣場.

  女:在那兒,我們的國旗正冉冉升起.

  男:我張開風的手臂,輕輕地拂動國旗,讓她在晴空中高高飄揚.

  女;我願變成一陣微風,去招呼遠方的白鴿,請它們飛上藍藍的天空.

  男:我吹響鴿哨,讓天空響徹動聽的音樂.

  女:我給白鴿當嚮導,帶著它們圍著國旗飛翔.

  師:我告訴每一隻鴿子:

  齊:無論飛得多麼遙遠,當你看到了國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

  配樂朗讀,讓和諧的音律伴隨著文中那清、靜、悲涼之情在教室裡迴盪,學生身臨其境,為情韻所動,便很快進入角色,提高朗讀水平。

  在朗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透過朗讀接觸並體會各種情感經驗,以豐富他們的內心感情世界,啟迪他們的心智,使他們形成良好個性、健全人格,掌握朗讀技巧。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透過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思想感情的線索,對分析課文內容是重要環節。

  2、激勵學生讀中見義: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麼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為何“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後,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裡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透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我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一文的麵包店老闆要求用五星紅旗交換麵包時,引導學生讀上下文有關句子,理解“看著五星紅旗猶豫了一下、凝視著五星紅旗中的猶豫、凝視、趔趔趄趄”等詞,讓學生體會中國留學生此時內心的想法寧願捱餓,也不能失去祖國的尊嚴,也不能失去五星紅旗的尊嚴,從而表達了這位中國留學生濃濃的愛國情意。讀後學生恍然大悟,體會也更深了。可結合學生初讀時候的直覺,抓住一些典型詞語,引導仔細揣摩,品味其中的妙處,力圖使優美的文字,傳神的標點,變換組合的句式、句型訴諸學生的聽覺、視覺,使之賞心、激趣、動情。這一層面的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讀悟相融,包括玩味詞語的質感。讀中穿插體驗、討論,透過閱讀、理解和朗讀感悟,使學生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盡在其中,並落實語感積澱,得到情感提升。

  【課後反思】

  一篇文學作品,自有其整體的內在美,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只將其進行乾巴巴的理性分析,把一篇好文章講得支離破碎,那學生只會興味索然,透過本課教學,我又有了以下思考:

  1、注意情感體驗逐層提升:

  我在上《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時,首先創設情景,我請同學們看短片(播放學校升旗儀式和奧運會奪金牌的頒獎場面),讓學生說出自己看到國旗時,想到了什麼,以此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其次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感悟。如:如學習《一面五星紅旗》一文重點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我對學生說:“現在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這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毫不猶豫地說:“恐懼、害怕、著急。”我連忙指名學生讀出恐懼、害怕、著急的語氣。然後讓其他同學評議,學生再讀,效果很好。我又問學生:“此時處境這麼困難,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需要吃的。”我說:“現在我就是麵包店的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學生又一次投入地朗讀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當汪紫薇讀完後,尹正怡說:“我覺得汪紫薇讀得不好,因為留學生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而且身上撞傷了好幾處,應該說得有氣無力,但是她卻笑了。”學生儼然把自己就當作了那位迷了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裡轉來轉去的身處險境的中國留學生。最後擴充套件延伸。這一步是一種創造性的外顯表現。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朗讀。這時候的語言不僅僅是文字的語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態度的,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理解語言。再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便能把規範語言模組整體儲存在頭腦中,積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意張揚個性:

  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寫到:突然老闆眼裡閃出亮光,他用手指著我脖子上的五星紅旗,驚奇地問:“那是什麼?”李念說:“麵包店老闆沒見過五星紅旗,覺得稀罕,應該讀出驚奇的語氣。”胡詩悅說:“麵包店老闆是高興,發現五星紅旗那麼鮮豔,可以掛在店裡招攬生意,應該讀出高興的語氣。”黃振東說:“麵包店老闆是在考驗那位中國留學生,看他會不會用五星紅旗交換麵包,應該讀出疑問的語氣。”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於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3、注意評價的多元化:

  “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

  “他讀得不好!”

  “他讀得還可以,如果能……就更好了。”

  “你能比他讀得好嗎?”

  (學生讀書。)

  這是在我的語文課上經常見到的情景。在《一面五星紅旗》這一課中我叫左天浩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左天浩一讀完,曹嘯航馬上站起來說:“左天浩,你讀得不錯,基本上把中國留學生在遇到危險時焦急心情讀出來了,但我覺得把“筏子和揹包都無影無蹤了”“無影無蹤”應讀得輕些、慢些是否更好一些,“荒無人煙”讀得重一點,更能體現當時處境是多麼困難,他是多麼需要別人的幫助。”左天浩點點頭,兩個同學一同坐下。

  望著左天浩若有所悟的神情,我滿意地點點頭。“這樣讀是否更好一些”不僅體現了一種商量的態度,更是學生合作精神的體現。“是否更好”不是學生不敢肯定,不是學生缺乏自信,而是充分地尊重對方,“尊重”應該是合作的前提吧!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複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4、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在表演讀環節,我設計的“留學生如何向老闆求救”、“記者採訪”等環節十分有效。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學生“表演讀留學生拒換紅旗後暈倒”一節,學生沒有能進入情景,雖然熱鬧,但很多學生成為看客。這種表演讀流於形式,反而沖淡了課文描敘的意境。“教師扮演記者採訪”一環節沒有做足文章,可以讓學生再讀文章提出自己要採訪的問題。

  根據大家的反饋意見,我第二次進行設計,主要做了兩點改動,一是刪掉了部分表演讀環節,二是落實“記者訪問環節”,教師示範後,以“學生來當記者訪問”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進行小組讀和提問,不著痕跡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愛國情意以及這種愛國情給外國友人的帶來的震動。一週後換了一個班級上課,那個班級的語文老師也是學科委員,她回班後對學生進行朗讀評議訓練,她說,如果沒有平時訓練,這樣的設計很難落實。

  朗讀,是我們語文課的主旋律,只有在課堂上教師以聲傳情的範讀,指導學生誦讀涵詠,創造出最佳教學情境,教師、學生和作者三者產生感情共鳴,有如物理學講到的“共振”現象,才能激發起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積極性,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豈不美哉!讓“讀”成為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語文課就應書聲琅琅,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