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學反思
這是繼學生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的知識後,繼續學習有關聲音的後續知識——《我們的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上完課後首先驚歎於學生的能力,他們不僅有善於發現的眼睛,敏銳的聽力,更有一顆清醒了,知識豐富的大腦。
首先匯入我採用大耳朵圖圖的圖片,學生非常喜歡,也對他很瞭解,他有一雙大耳朵,而且他的耳朵會動。學生羨慕他的耳朵的同時發現自己也有一雙耳朵,自己的耳朵有什麼作用呢?“聽話,聽聲音。”順利引到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在認識耳朵構造的教學過程中,生動直觀是一個基本要求,有了幻燈片展現耳朵的構造還不夠,為了增強真實性和直觀性,還增設了耳朵模具的展示,用意在於加深和鞏固兒童對於耳朵構造的印象,在該環節的'教學過程中,線索清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在兒童易忽略和遺忘處加以適時點撥,很好地幫助兒童完成了對於耳朵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尤其指出的是,學生認為我們的耳朵就是露在外面的耳廓,為了糾正這個錯誤認識,我露出自己的耳廓,並撥動它問“只有這個就可以聽到聲音了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透過幻燈片、模型,學生可以知道聲音的傳播路徑,但是對聲音轉化為耳膜的振動,學生教困惑,於是需要重點說明。
聲音傳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動是耳朵聽到聲音的關鍵,所以此處教師設計用音叉來和學生來進行探究實驗,將桂香村紅包的紙片剪成極碎的小片灑在氣球皮上,效果明顯,觀察時更能將注意力集中到氣球皮的振動上。幫助學生深入細緻地探究並理解外界聲音引起鼓膜振動的整個過程,為學生進一步探究、認識和理解“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 做好了全面的鋪墊。
在介紹耳廓的作用,我自認為我的處理比較“無痕”,借讓學生聽一段音樂休息,並動手玩遊戲,讓學生在玩中意識到,手會影響聽到的音樂,意識到耳廓具有收集聲音的作用,耳廓越大搜集的聲音越多,聽到的越清楚。
在學習了人體的耳朵的知識後,課上拓展到其他動物的耳朵,公雞、烏龜、眼鏡蛇、蚊子、考拉等動物的耳朵,學生驚奇的發現其他動物的耳朵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激發了學生探究動物的慾望。
課上,我處理不到位的地方也有不少,讓學生體驗鼓膜的振動時候,還可以結合作業本p32的作業,這樣可以拉進學生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