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安全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中班安全的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
中班安全教學反思篇一:
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永恆的話題,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場所,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平日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讓幼兒被動的接受“你不能怎樣,你不該怎樣”,成人如此反覆的強調只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我們都知道,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很多時候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那樣,眼觀六路,耳聞八方。時刻不忘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
在一次室內活動中,孩子們在各個區域玩耍,老師一轉身就有孩子哭著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某某拿玩具砸到了我。”我一看,扶安康小朋友的右胳膊上有些小擦傷。幾秒鐘的時間裡,我的一個轉身就發生了。對於孩子之間在一起玩耍,經常有爭搶玩具的現象,老師一不留神孩子間有會有事情發生,面對變化萬千的狀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不必要的事情發生呢?我們可以開展有關安全教育的談話活動,如“我身邊的危險”、看圖講述“誰對誰不對”、美術活動“我來設計安全標誌”等。讓幼兒主動獲取一定的安全知識和求助方法,樹立了安全意識。
作為幼兒教師,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有心理壓力,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平安的.度過一天,我們也會感到鬆了一口氣。主題活動也好,生活中有機滲透也好,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樹立安全意識,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這不僅關係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快樂。
中班安全教學反思篇二:
幼兒期的孩子活潑好動,對任何事都充滿了好奇心。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的協調性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經驗,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差。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小朋友活動地積極性都非常地高,看到老師在準備小器具時,小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可是幾次活動下來我們發現總有個別幼兒摔跤或互相撞頭,雖然都沒有嚴重後果,但我們總是覺得擔心,因此,每次活動前,我們都要強調活動的規則,讓幼兒聽清楚後再進行活動,但已到活動場地上,小朋友就什麼都忘記了,依然是你追我趕,互相追逐,奔跑,小朋友也不時地來告訴老師,誰把玩具甩到他的頭上;誰把玩具扔到他的身上;誰剛才撞到我的臉上;每次都是這件事情剛處理好,那件事情又發生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我班進行了反思,原因是我班幼兒大多性格外向,頑皮好動,這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黃XX、王XX等,父母做生意,他就整天和給他爸爸打工的玩耍,基本上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王XX,爸爸媽 媽都在西宋鄉農村,由姥姥帶著,他各方面的接受能力也比較差,平時基本上是一個人玩耍,養成他好動,獨來獨往性格,沒有對危險的感覺意識,不知道什麼動作不能做,還有於潤之,韓XX等等父母是玩車跑海,孩子嬌慣形成自由者。徐XX,譚XX等等幼兒的情況也大致如此。這些幼兒佔我班幼兒總數的小半數。因而,戶外活動時你追我趕,“野”性十足,形成了不良習慣。二就是教師不能因為是讓幼兒自由分散活動而放任自由,幼兒有了問題或發生矛盾才去解決,沒有問題時就做一個旁觀者。而不是要根據我班幼兒的個性特徵,做一個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活動,這樣才能在活動時及時地發現幼兒危險動作的苗子,並透過活動形式的調整而及時地去消除危險,不讓危險動作發生。
我班採用了將他們的言變成故事,讓他們自己找找故事裡危險的地方,比比誰對誰不對。聽故事、找危險,因為故事中有具體的事件,能充分調動起幼兒主動發現問題的積極性,且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幼兒自己,透過對比,及同齡人的直接批判,做錯的幼兒會覺得不好意思,在下一次活動中能慎重自己的行為,即使暫時忘了,同伴也異口同聲地告狀,集體力量是無比的。
安全從每個幼兒做起是必要的。透過故事中情景再現的教育,找出故事、課件中有危險的地方後,幼兒懂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班安全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綱要》指出,要培養孩子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幼兒不是被動的“保護者”,教師要尊重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需要,在保護幼兒的同時,鍛鍊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學習生活中的自理技能。為了讓中班幼兒掌握髮生危險時的保護,逃離方法,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更好的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和組織了《保護自己我知道》這個教育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他們的接受能力,所以在活動中採用了綜合性、趣味性、直觀性較強的影片,圖片,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各種感官,讓他們更直觀的瞭解危險及求救方法。在創設故事情景時選用了幼兒較喜歡的小動物來做故事主角,幼兒更容易理解並接受。透過幼兒分組表演及逃生演練讓幼兒更深的瞭解了這些安全知識常識,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安全知識。在幼兒進行思考過程中,我始終以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幼兒角度進行思考,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及感受,支援鼓勵他們,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得到滿足。